在迎接新一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演出之際,讓我們共同來回顧一下歷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實況錄音的唱片封面和其背後的小故事,本篇是第三期,盤點1989年至1992年的錄音。
第1期回顧:《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實況錄音唱片大盤點·1——1941年-1979年》
第2期回顧:《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實況錄音唱片大盤點·2——1980年-1988年》
1989年卡洛斯·克萊伯的第一次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由CBS搶得了唱片發行權,自此也拉開了新年音樂會實況錄音「群雄逐鹿」的時代。對於這場精彩程度不亞於1987年的難忘演出,CBS慷慨地以雙CD形式收錄了全部16首演出曲目。
⬆ CBS 出品的《1989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實況錄音》雙碟版封面
⬆ CBS 出品的《1989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實況錄音》雙碟版封底
⬆ CBS 出品的《1989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實況錄音》內頁
但CBS很快就被SONY所收購,在完成這筆交易後,SONY以自己的新商標重新再版了1989年的實況錄音,而且還先後發了單碟和雙碟兩個版本;在單碟版中把那首演得很好的《如同在家圓舞曲》給去掉了。新老版本一脈相承的則是在封面設計上,對於指揮家個人形象的突出,瀟灑的小克萊伯無疑成為了明星式的人物。
⬆ SONY 出品的《1989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實況錄音》雙碟版
在CBS的第一版唱片手冊內頁裡我們會發現一段措辭隱晦的文字說明:「Wiener Philharmonic appears by courtesy of Deutsche Grammophon」,從字面翻譯似乎是「承蒙德意志唱片公司允許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出」;但這種講法有點令人費解,實際含義或許是指相關的授權。是不是當時樂團與DG公司籤署了錄音合約,因此CBS/SONY必須經過DG許可,才能出版這張由維也納愛樂演奏的唱片。箇中歷史細節暫時無從考證,但SONY終究涉足了這臺為世人所矚目的年度音樂盛會,且在此後幾年成為了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唱片出版領域的常客。
1989年的這個起步對於SONY而言無疑是十分幸運的,因為這一年的年度指揮是富有傳奇色彩的小克萊伯,而1989年的這套實況錄音在日後也成為了廣大樂迷們追捧的熱門唱片,很多人都認為小克萊伯的此番亮相可與兩年之前卡拉揚的那場經典之作相提並論。
⬆ SONY 出品的《1989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實況錄音》單碟版
相比卡拉揚的鋪張厚重,小克萊伯對樂團音色的追求顯然要輕盈、奔放一些,同時他對於速度與節奏的掌控極具個人色彩,在整體上傾向於用一種環環相扣的緊湊感來提高聽眾的興奮度,這一點通過著名的《蝙蝠序曲》得到了十分徹底且完美的展現。高速、敏捷而富有激情,這是小克萊伯棒下的施特勞斯家族作品所傳遞出的最直觀印象,但也不是每一位專家都喜歡小克萊伯的這種風格,譬如《企鵝雷射唱片指南》對於這套錄音的評價就有所保留,認為指揮家在分析這些作品時對於精確性的要求過於嚴密,因此音樂聽起來顯得不夠放鬆……某些過於華麗的處理方式削弱了作品本身所蘊含的趣味。
人們的審美觀在某些地方會不可避免的南轅北轍,所以我們沒必要為1987年的卡拉揚與1989年的小克萊伯孰優孰劣而去爭個明白;不過對於這兩年實況的錄音質量和後期混音效果我們可以做一個相對客觀的比較。資料顯示,1987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錄音工作由著名製作人Michel Glotz(麥可·格羅茲)操刀,在此之前他與卡拉揚有著數十年合作經驗;1989年的實況則由UNITEL公司負責,湊巧的是這個品牌同樣與卡拉揚密不可分。PK的結果,我覺得仍是1987年實況更勝一籌;1989年的錄音效果固然不差,各聲部比例均衡、聲音有層次感,但其整體音色和音場效果聽起來卻與1979年DECCA為博斯科夫斯基錄製的那版一脈相承,屬於「直截了當、乾脆利落」的風格,音場缺乏縱深感;加上混響不足導致聲音略有點乾澀和緊張,欠缺些自然與鬆弛。當然,若將1989年的製作與十年前DECCA的老唱片做全面細緻地對比,新錄音的聲底明顯更乾淨一些,質地也更飽滿。
1990年元旦,祖賓·梅塔首次在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上登臺,SONY順理成章地獲得了唱片發行權。因為是單碟發售,所以不得不割捨蘇佩的《維也納的早中晚序曲》和小約翰·施特勞斯的《毀滅者波爾卡》。這一年的唱片封面記錄了當年演出完《爆炸波爾卡》後紙片飛散的難忘場景。
⬆ SONY 出品的《1990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實況錄音》
老實講,這套唱片的錄音並不成功,雖然音色更為明亮絢麗且保持了清晰的層次感,混響控制也比前一年理想,不過整體上存在聲音厚度不足的缺陷,顯得有些「乾癟瘦弱」。如果音響系統帶有EQ或低音增強功能,建議在聆聽這一年的實況CD時略微進行一下調整,以便於讓聲音變得更飽滿。這種略顯單薄的音響顯然不是維也納愛樂樂團的一貫風格,也不是指揮家的個人偏好。
1991年阿巴多的第二次新年音樂會實況由DG出品,不過這也是經典的「DG大黃標」最後一次出現在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實況錄音的封面上。由於也是單碟發行,曲目缺失的遺憾不可避免,這一年「中招」的是開場的羅西尼《賊鵲序曲》以及下半場上演的老約翰·施特勞斯作品《比夫克與普夫克波爾卡》。
⬆ DG 出品的《1991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實況錄音》
錄音效果方面,自然少不了要去與1988年那次作對比,因為唱片公司和年度指揮都一樣。兩者的整體風格雖然基本一致,但1991年的實況CD聽起來無疑要比1988年「發燒」,其動態更寬廣、細節更清晰、背景也更乾淨,唱片中的第11、12軌:《魔彈快速波爾卡》和《卡門四對舞》就是很具說服力的兩首曲子,阿巴多揮灑自如的調動、樂團生機勃勃的演奏與無比爆棚的錄音相得益彰,足以令人腎上腺素分泌加速。有朋友或許會問,究竟是1987年好還是1991好?如果拋開卡拉揚與阿巴多在細節掌控上的不同偏好,僅就CD聲效而言,兩者的差別十分細微,1991年實況在動態和層次上要略強,色調也相對更明亮一點。
1992年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因小克萊伯的二度登臺而備受關注,指揮家則延續了自己在演繹維也納舞曲時那令人耳目一新的速度和節奏;所幸這次SONY帶來的聲音效果要比1989年和1990年兩次有明顯進步,聽上去更加均衡自然,由此成就了一套好唱片。在演出《遊覽列車》時候,小克萊伯親自吹響了模擬列車汽笛的小喇叭,唱片封面上的照片記錄了這令人莞爾的瞬間。為了確保單碟發行,發行方只能捨棄兩首波爾卡舞曲——上半場的《鐵匠》和下半場的《騎手》。
⬆ SONY 出品的《1992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實況錄音》
在這場演出中,小克萊伯依然竭盡所能,想方設法在這幾首曲目裡留下屬於他個人的烙印。對於序曲和圓舞曲,他的法寶是令人耳目一新的速度和節奏。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當屬在《電閃雷鳴快速波爾卡》的尾聲,小克萊伯則故意讓樂隊拖出一個十分具有「煽動性」的長音,以此點燃觀眾的熱情,並毫無懸念地收到了極其熱烈的反饋。現場錄音完美地記錄了這個令人激動的片段。
後來SONY公司還曾推出過一套3CD的「1989+1992合集」,但並未涵蓋1992年所有的演出曲目,兩首波爾卡依然缺席。2005年索尼再版了1992年實況的SACD版,可仍然沒有集齊全部作品。
⬆ SONY 出品的《1989、1992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實況錄音合集》(3CD)
從1993年開始,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實況錄音的發行權從DG和SONY的「兩強相爭」變為各大唱片廠牌「爭奇鬥豔」,PHILIPS、RCA、EMI、TELDEC等將逐一登場,好不熱鬧。欲知詳情,且聽下回分解。
—未完待續—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專題請點擊這裡
第1期:《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實況錄音唱片大盤點·1——1941年-1979年》
第2期:《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實況錄音唱片大盤點·2——1980年-1988年》
⬆ 點擊公眾號名片關注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