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特戰之家
我們知道在很多槍枝刑事案件中,美國警匪劇中,警方通常會通過現場遺留的子彈彈頭和彈殼等信息,來尋找發射該子彈的槍枝。這些偵察方式有什麼科學依據嗎?首先我們先來說說彈頭上我們能夠得到的信息。
首先我們先來說說彈頭上我們能夠得到的信息,簡單的通過的彈頭的大小我們就知道發射槍的槍口口徑,和膛線的信息:幾根膛線?多邊形膛線?左旋右旋?旋度多少?膛線多寬?磨損情況如何?
彈頭在停止運動前是不是有過跳彈,從而分析出外彈道;另外結合彈殼的銘文、內部殘餘的火藥成分等相關信息,可以大致分析出子彈的生產商、產地等等信息。
再來說說彈殼,彈殼上可以獲得信息更多,因為彈殼在槍膛裡經歷更加複雜。
在給彈匣裡裝子彈的時候,彈匣抱彈口會與彈殼有磨擦,單進的彈匣是兩道,雙進的彈匣是一道,這就能判定彈匣的種類,單進的彈匣會有兩道擦痕;推彈入膛的時候,槍膛前的斜坡會對彈殼產生摩擦,不同的槍斜坡寬度角度不一樣,產生的擦痕也不一樣。
撞擊針的痕跡,以及底部的銘文,不同型號的槍,擊針的粗細深淺形狀不一樣;哪怕是同一種槍,磨損等原因也會導致擊針撞擊力度、深度的不同。而彈殼底部的銘文,也會有助於判定子彈的生產商、生產日期等信息。
擊發痕跡,彈殼在擊發時,在槍膛裡膨脹,不可避免的會留下部分痕跡。換句話說,槍膛是個啥形狀,彈殼基本都能反映在表面上。
拋殼痕跡,彈殼擊發後,拋殼鉤會勾住彈殼底部的凸緣的一邊,將其拉出來;然後彈殼另一邊會碰到拋殼挺然後形成一個旋轉的力量,將子彈拋出去。這樣子,拋殼鉤的痕跡、拋殼挺的痕跡很容易識別。
說了這麼多,我們來總結一下,確定了是什麼彈頭,可以縮小槍的範圍,根據膛線數量、旋度,進一步縮小槍的範圍;很多時候有彈頭有彈殼,基本就能確定槍的型號了;根據彈頭的痕跡,可以判定兩次案件中使用的是不是同一把槍,如果抓獲了犯罪嫌疑人並發現了槍枝,可以驗證案件中是不是這把槍發射的子彈,運氣好的話,彈殼上說不定還有指紋。
另外美國美國的槍實在是太多,不可能出長時一一預留相關的彈道信息,哪怕我這把槍出場的時候登記了彈道信息,但是我花幾十美元就可以重新買一根槍管換上,幾美元就能重新換個拋殼鉤、拋殼挺,相應的痕跡信息立刻不一樣了,登記了也沒意義,美國的那個資料庫只是用來
這裡以DBP87步槍彈射擊後彈殼上產生的痕跡做個簡介吧:
圖①為彈殼上痕跡位置示意圖。
圖②為彈底痕跡
拋殼挺痕跡:因為彈殼是圓的,不好進行統一的判定,所以我們以時鐘定位法進行定位將拋殼挺痕跡e1定位為8時位(下同),形狀為三角形或者角形。
擊針痕跡:擊針痕跡則為1f,有錐形或截錐形兩種形狀。
拉殼鉤痕跡:拉殼鉤痕跡出現在1-2時位(圖1c),多為點狀、圓點狀或方形、條形、方圓形痕跡。
拉殼鉤及其對應痕跡
邊稜擦劃痕跡:該痕跡是由於彈殼離開彈底窩的過程中,靠近拋殼挺部位的彈殼稜邊和拋殼挺上方的彈底窩弧形突起內側平面擦劃而成。該痕跡位於9時位方向延伸的彈底邊稜後邊緣側稜上,即圖1b,是平行於彈軸方向的擦劃線條。
彈底邊稜刮擦
拋殼口痕跡:拋殼口痕跡位於距離彈底緣11-36mm的殼體上(圖1g)多為細線形、唇形、點形,痕跡較淺顯,就是表面的漆被破壞了。出現兩個拋殼口痕跡的機率較高,接近2/3。野可能出現3個拋殼口痕跡。
下圖a為3個拋殼口痕跡,b為倆拋殼口痕跡。
拋殼口痕跡
彈膛後切痕跡:彈膛後切痕跡出現在彈殼的斜肩以及接近口部的殼體上,偶爾對應口也會出現(圖1j、i),多為條狀或點條狀。a為彈膛後切口口沿部痕跡,b為彈膛後切口痕跡。
彈膛後切痕跡
彈匣口刮擦痕跡:彈匣口刮擦痕跡見圖1d。多為斜點形、似月牙形或「短7形」
彈匣口刮擦痕跡
不同的槍枝的內部構造是不一樣的。以上的大部分痕跡都可以用來作為槍彈痕跡檢驗,來判斷是那一種槍射擊的。
以上圖片及內容來源:95式5.8mm自動步槍射擊彈殼上痕跡的研究
再來,就是對彈頭的檢驗。很遺憾,我手上只有「利用射擊彈頭上的線膛痕跡認定85式狙擊步槍」這份文獻,所以我就以這篇文章的部分內容,從線膛痕跡來說明對槍枝種類的判斷吧。
原理:由於彈丸嵌入線膛,兩者相互作用,由於受到線膛擠壓,使彈丸側面形成痕跡。從痕跡種類來看,既有摩擦痕跡也有磕碰痕跡和因擠壓、剪切作用形成的一定深度的立體痕跡。我們可以根據這些特徵進行判斷。
膛線痕跡:膛線痕跡是彈丸在擠進過程中,受到線膛內表面的擠壓和剪切、刮擦作用在披甲表面形成的凹陷條狀痕跡。由於槍管內陰、陽膛線對彈頭披甲擠壓力大小不同及陽膛線兩稜邊側面對披甲的剪切、刮擦作用,致使彈頭披甲與陽膛線表面直接接觸的部位產生壓縮變形, 而呈凹陷狀, 從而明顯地區別於陰膛線表面作用的部位。在射擊彈頭上, 膛線痕跡是成對出現的,這就是陽膛線痕跡和陰膛線痕跡。它們主要出現在彈頭的圓柱部,也波及到彈頭的弧形部和尾部。在射擊彈頭披甲表面上,有一定斜度且凹陷狀的條帶狀痕跡是陽膛線痕跡, 兩條陽膛線痕跡之間的區域為陰膛線痕跡。
陽線末端檢驗痕跡
小線紋痕跡:小線紋痕跡是彈頭擠進膛線和在膛內旋轉前進時, 彈頭披甲表面上受線膛內表面的擠壓、摩擦作用形成的。它主要分布在射擊彈頭圓柱部位,多具有一定斜度。該痕跡反映了槍管內表面因燒蝕、磨損、擦拭等所形成的微觀特徵,主要用於認定射擊槍枝,無痕光壓面的面積大小可反映槍管的磨損程度。
小線紋痕跡(中區擦痕)
主次稜線痕跡和金屬卷屑:主次稜線痕跡是在火藥氣體壓力作用下彈頭再擠進膛線過程中受陽膛線兩稜邊側面擠壓和碾切作用形成的,是槍管陰陽膛線表面對彈頭披甲的分界線。85 式 7. 62mm 狙擊步槍的槍管為右旋槍管,右旋槍管右側的稜線痕跡又受到陽膛線導轉側法向力和導轉摩擦力的刮擦作用, 只是右邊的稜線痕跡較深、清晰,成為主稜線痕跡; 左側稜線痕跡較細淺些,成為次稜線痕跡。在導轉力、導轉摩擦力作用過程中, 由於刮切、摩擦等作用生成一些金屬屑,經翻捲起來又負壓在主稜線邊沿上, 形成了金屬卷屑的特徵。
主次稜線痕跡和金屬卷屑
贊是一種鼓勵|分享是最好支持
點擊右下角 寫留言 發表你的心聲
我們期待與您的交流
責任編輯/警務實戰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