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中華道路(歷史概述)(上)
第一集:中華道路(歷史概述)(下)
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間,人類星球的北緯30度上下,東方、西方群星璀璨,老子、孔子、釋迦牟尼、亞里斯多德、孟子、莊子、黑子這些偉大的思想家或聯袂登場,或接踵而出,在西方,這個時代稱為軸心時代;在東方稱之為百家爭鳴。無論在東方還是在西方,這個時代都被稱為人的發現和覺醒的時代,這裡是位於滕州市的墨子紀念館,和別的思想家不同墨子的塑像極具特立獨行之狀,他身著布衣,肩背行囊,儼然是一位風塵僕僕的行者,墨子的一生相伴著各種各樣鬼斧神工般的發明,而這些發明被巧妙地運用到墨汁的思想實踐當中,在紛亂的戰火間,墨子和他的弟子更像一個苦行僧團體,有著最堅定的意志,人人皆可赴湯蹈火,死不旋踵,他們不遺餘力地宣傳兼愛、非攻主張。兼愛,沒有任何親疏貴的愛,非攻,就是反對戰爭。
與墨子激進的救世思想不同,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主張清靜無為,順應自然的政治思想,在那個時代,還湧現出無數的思想家和學派,誕生了主張將世界萬物變化歸結於陰陽五行的陰陽家,以法治世的法學,遊說各國的縱橫家,他們從不同角度來探尋自然,人與社會如何相處的真諦,可謂眾說紛紜,然而,所有的這些思想都與一個學派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這一學派就是儒家,儒家的創始人正是被後人奉為萬世師表的聖人孔子。孔子在開始的時候,他就反思對人的理解,人就是全面的人,而且怎麼樣通過人的自覺,人自己的努力,人自己的修養能夠成仁。以仁義、禮樂德治教化為基本內容,孔子追求著個體、家國、天下的和諧,孔子的主張成為兩千多年以來中國傳統社會最重要的思想,孔子在世時,他的主張始終不能為各諸侯國所用,顛沛流離時如喪家之犬。
孔子逝世一百多年後,亞聖孟子,再次行走在宣揚儒學的道路上,然而,他的仁政主張依然沒能被任何一位君王接受,在接下來的歲月裡,儒學依然沒能成為治世之學,甚至內部還出現了裂痕。大儒荀子的得意門生李斯更因為主導焚書坑儒而被眾多的儒者被為最大的仇敵,秦朝時期,儒學墜入深谷,儒家思想似乎將永遠湮滅於歷史煙雲之中。
焚書浩劫十八年之後,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用最隆重的太牢禮來拜祭孔子, 劉邦祀孔開了歷代帝王祭祀孔子的先河。然而,劉邦僅僅需要用儒家的禮來感受與彰顯一代帝王的威儀,剛從戰亂中走出的漢王朝整個社會需要修養生息,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才是漢初統治者所需要的思想,儒家思想的真正復興在漢朝建立六十多年之後的漢武帝時代,這個時代散發著盛世的光芒,但繁榮的背後隱藏著複雜的社會矛盾急需一整套積極有為的治國新思想。
這個時候,大儒董仲舒應運而出,董仲舒最為世人所熟知是向漢武帝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然而,所謂罷黜百家並不是廢棄各種思想,儒家汲取了陰陽家、法家、墨家等眾多思想的精華,成為經過改良後的新儒學,此時的儒學在秉持仁、義、禮、樂的基礎上主張維護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強調尊卑有序的王權等級觀念,儒學一躍而為經學,儒家思想由此真正成為國家的政治統治思想。在一個國家裡面,它應該有一個統一的主體文化,否則它就是一盤散沙,所以它一定要有一個主流的,起主導作用的思想作為民族文化的一個核心。
在東漢後期,佛教已經開始傳入中國,盛唐時期儒學和佛、道均活躍在政壇與民間。然而,隨著唐王朝的衰落,數百年戰亂不已、混亂不堪,儒學又一次走入低俗,當中國重新建立起一個局部統一的王朝宋朝時,一大批儒學思想家再次應運而生,其中以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儒家新學說被稱為程朱理學,程朱理學繼續秉持著以禮治國的儒家基本思想,使宗法、貞節、孝道等觀念大行其道,成為最能穩固宋朝統治的官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由此再度振興。然而,經過五百多年的發展,到了明朝前期,程朱理學被凝固在了刻板的書本當中,曾經活躍的思想已經變得保守與僵化,此時的儒家思想需要展現出它強大的生命力和青春氣息。
在大多數科舉士子陳陳相因,謹守朱子門戶之時,這位十六歲的狂狷少年已遊歷了北部邊塞,慨然有經略四方之志,他就是王陽明,不羈的個性,註定了他坎坷而傳奇的人生,也在助推著一位儒家聖者的誕生,豐富的閱歷和不輟的思考讓王陽明在儒、釋、道之間有了嶄新的領悟,他不拘於程朱教條,持續推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等命題,構築起他的陽明心學,完成了儒家思想的又一次自我更新。他是吸收了各種不同的思想以後,它的認同更壯大,同時它有自我批判和自我反思的能力,使得它能夠一度一度的重新再建,然後重新發展,這種比較寬廣的這些韻律呢,這是儒家使得中華民族能夠源遠流長的重要因素。
中國的傳統思想以儒家思想為主流,儒、法、釋、道各種思想相互交融、相互影響、演變,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歷史發展中,這些思想廣泛影響著人們的行為舉禮儀道政治觀念,影響著諸多政權的成敗興亡。
公元前361年,精通法家刑名之術的商鞅制定出了一系列嚴厲的法律並得到實施,使秦國成功崛起,在商鞅變法一百三十八年後,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強大的秦朝。然而,嚴刑峻法在成就了秦的統一之後卻又導致了秦朝的迅速滅亡。以法治國這個是必要的,從周初到秦亡,經過近千年的探索,以禮治國、以法治國兩種方案均已提出並實踐。然而究竟該怎麼成功地將二者有機結合,使之合理地治國安民,這些問題秦始皇沒能解決,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也沒能徹底解決。漢武帝晚年,好大喜功的國策弊端叢生,農民負擔越來越重,一度強盛的漢朝走上了重蹈秦亡覆轍的危機邊緣。
公元前89年,漢武帝深刻反省和檢討自己多年來所犯的錯誤,頒布了《輪臺詔》,宣布了以民休息、思富養民的新國策。千古一帝的哀痛之詔不僅挽救了即將覆亡的西漢王朝,它也為如何治國理政打開了廣闊的思考空間。兩千多年來,歷朝歷代的執政者都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前行,中國傳統政治制度逐步得到成熟與完善,為了促使百姓大量墾荒種田,均田制在北魏時期頒布執行並被隋唐所繼承,三省六部製作為中國古代政治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在隋朝被確定下來,隋朝開啟了科舉考試的先河,成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人才選拔方式。然而強大的唐王朝也沒能做到歷久長存。封建制度的本質是專制主義,那麼如果說中央集權出現衰弱或者說皇帝本人出現了昏庸的情況下,再好的制度它也很難堅持下去。
從亂世走出來的趙匡胤,差不多只用了十二年的時間就通過陳橋驛兵變實現了黃袍加身,五代十國時期,兵變與政變竟成為時代的主旋律,如果這個難題無法解決,中國將可能永遠分裂而無法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然而,趙匡胤接下來的做法才真正顯示了一位開啟偉大王朝的帝王的風範。宋太祖在政治、軍事、財政各方面通過推行一系列措施在制度層面上有效地遏制兵變,實現了國家的長久統一,終結了歷史的輪迴。為了壓制武夫悍將,宋太祖還將一大批文臣放到重要的崗位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使整個國家重新穩定下來。其實,無論重用文臣還是武將,在中國歷代政治中,都有一個頑疾,這就是腐敗,腐敗解決不了任何強大的根基,都會腐朽坍塌。
南京明城牆,六百多年的風雨之後,明城牆一如當年巍峨,走近明城牆會發現,城牆的每一塊牆磚上都刻寫著銘文。府、州、縣三級地方官正式官員和相關的文書也就是吏,官和吏的名字全部要刻在上面,每一塊磚都要有這樣的一個制度。幾億塊磚都能找到準確的出處,這樣的制度保證了明城牆歷經幾個世紀屹立不倒,曾經深受元代官員腐敗盤剝之苦的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後,便採取高壓態勢反腐,朱無璋還不惜使用酷刑來懲治貪官。洪武十五年,涉及空印案的一千三百多名官員全部受到處理,三年後戶部官員糧食貪汙案被查實,自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相當於現在的副部長)至地方官被判處死刑者三萬餘人,幾乎把朝廷上下官員一掃而空。
朱元璋懲治貪官汙吏的結果效果非常明顯,這是天理和人慾之間的博弈,所以這不是制度本身的問題,這是是否堅決執行制度的問題。朱元璋傾盡一生都在為他心中那個美好的世界而努力,但腐敗與封建制度與生俱來,朱元璋不能,也完全不可能易遏制住腐敗,當崇禎皇帝的最後時刻來臨時,所有的官員早已不見蹤跡,這位勤勉的皇帝真正成為了孤家寡人,他只有用血衣遺照表達對腐敗官員的痛恨。
在中國的歷史上,王朝的衰亡悲劇曾不斷上演,當後庭花的歌聲在陳朝後宮不斷響起,沉溺於荒淫玩樂的陳後主已離亡國之君不遠了;當周幽王為了博得愛妃一笑,以烽煙召集諸侯,將執政大事視為兒戲的時候,西周的滅亡也就迫在眉睫;當商紂王相信,只要天命護佑,他就可以肆無忌憚地荼毒生靈的時候,商朝的滅亡也就同樣在所難免。政治腐敗,必然導致社會矛盾激化,當矛盾激化到無可調解的時候,殘酷的戰爭往往成為唯一的解決之道。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集結大軍即將出兵伐商。兆象並不吉利,然而,周武王果斷下令出兵。天命難違,不吉利的兆象似乎開始應驗,當周武王的軍隊到達牧野與商軍決戰在即之時,狂風暴雨橫掃大地,天氣突然間異常惡劣,上天似乎在發怒。周武王的牧野之戰周軍大獲全勝,周朝從此取代了商朝。戰爭不僅考驗著指揮者的決策,更印證著中國人如何戰勝舊我,開闢新天地的決心,周武王衝破了夏商以來奉行的天命觀,使中國人從迷信天命與鬼神的世界中開始走了出來,注重倫理道德的周禮出現了。
在長達數千年的中國歷史中,戰爭不僅以最激烈的方式改變著中國人的天命觀和世界觀,同時,戰爭更以超乎尋常的力量考驗並塑造著這個偉大民族的性格。二千多年前,漢武帝首先派人引誘匈奴首領前往馬邑(今山西朔州市),然後派出三十萬軍隊埋伏要全殲匈奴大軍。從公元前133年開始,漢匈之間展開了長達五十二年的戰爭,漢南、河西、漠南三大戰役隨之開啟,在血與火的戰爭中,李廣、衛青、霍去病等英雄先後誕生。李廣從來先將士,衛青未肯學孫吳,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些壯麗的詩歌無數次再現了他們的英魂,他們的鐵血豪情、壯志凌雲,從此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液當中。
戰爭不僅考驗著戰場上的戰士,同樣考驗著整個民族。西漢時期,這裡曾有一條東西走向的河流——疏勒河,軍隊以及糧食、兵器、戰馬等戰略物資正是通過疏勒河源源不斷從內地運到這裡,吶喊聲、號子聲、嘶鳴聲在這裡徹夜交織混響,在西北荒漠中,西漢與匈奴進行過西域有史以來最長最大的陣地戰,匈奴軍隊徹底臣服,漢軍最終控制了西域門戶。漢代的雄風就是通過一系列的戰爭打出來的,之後我們才有犯強漢者 ,雖遠必誅這樣的決心和這樣的意志。
中華民族並不是好戰的民族,也不是保守的民族,閉關鎖國只是某些特定歷史時段的產物,自古以來,中國人有著強烈的開拓精神和對外交流的願望。絲綢之路,最早便是由中國人開拓出來的,在漢武帝之前,東西方之間的道路幾千年來從來沒有人走過。公元前138年,張騫踏上了鑿空的徵程,在長達二十三年的艱苦探索中,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最終使中原與更遠的西亞、南亞、歐洲、非洲建立了直接或間接的聯繫,絲綢之路由此成為連接東西方世界的最重要的通道,從此再也沒有間斷,成為人類文明交流的寶貴遺產。
中國人對海洋的探索也從來沒有停止過,漢唐時期,海上絲綢之路已經形成,到元朝時,航海的黃金時代來臨了,海上貿易空前活躍,它們為明代早期的對外交流奠定了基礎,最終產生了世界航海史上更璀璨的奇蹟——鄭和下西洋,這是鄭和船隊首航西洋的盛況,幾百艘船隻在海面上排開,上千張風帆遮天蔽日,形成雲帆高張、晝夜星馳的曠世美景,鄭和先後七次下西洋,然而,即便有再強大的力量,他們並不去徵服和侵略別國,而是積極傳播著中國人和平友好的價值觀並將各種各樣的先進技藝帶到四方。鄭和的這個行動,那麼和這個外國的所謂地理大發現等等一些行動,它的性質上還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我們是要張揚國威,有宣傳中國的這個文化,最後達到了不同文明、不同文化接觸、交流、融合的這樣一個結果,無論是陸上絲綢之路,還是海上絲綢之路,都展示著中國人探索、創新、包容、開放的精神風貌,一個個開放的都市也因此形成。
盛唐長安、北宋汴梁、元大都,無一不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最文明的都市。盛唐時期的長安城,人口達到一百萬,是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異域風俗隨處可見,市場裡的外國商人,廣場上的琵琶演奏者,還有那些高鼻深目的胡族女子,她們所擅長的胡旋舞更具有中國傳統歌舞中所缺少的那種熱烈與奔放。事實上,正是膚色殊異、衣飾多彩,操著不同語言的外來人口造就了長安城獨特的魅力。也展示出中國人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唐朝文化它是表現出一種很寬闊的這種胸懷,你沒有文化的自信,你就不能夠大膽地、大量地吸收外來文化,更不能夠在自己固有文化的基礎上吸收融合外來文化的因素來創作出新的文化,在中華民族融合的過程中,有的民族從遠方而為寧願捨棄自己的傳統,也一定要融合到這片,有的民族則通過和親、歸附的方式,自然地融合到這片土地,還有的民族,以戰爭等激烈的碰撞,最終,融入到這片土地。
公元493年九月,北魏孝文帝親率三十萬大軍和文武大臣開始了他們的南遷之旅,沿途之上,風雨交加,道路泥濘,行軍十分艱苦,最終,孝文帝如願遷都中原腹地洛陽,由此開啟了大刀闊斧的漢化改革,孝文帝帶頭與當地漢族通婚,規定漢語為官方語言,將鮮卑族姓改為漢姓,加緊修復孔廟祭拜孔子,他還頒布了一道法令,將遷到洛陽的鮮卑族籍貫全部改為河南郡洛陽縣,如此激烈的改革,激化了各種矛盾,北魏政權迅速消亡,然而,作為鮮卑族的首領,魏孝文帝完成了他最神聖的使命,鮮卑族群完全融入到中國民族的大家庭當中,並於這片土地世代生息繁衍。
公元641年,一支隊伍即將從長安出發,這支隊伍最重要的人物,是一位十六歲的女子,她披上了嫁衣,化上了紅妝,即將離開故土,遠嫁出吐蕃,成為其首領松贊幹布的夫人,她就是唐朝的文成公主,她的嫁妝極為特殊,包括了布匹,紡織工具,農具,農作物種子。而最重要的是還有大量的圖片典籍、科學技術,文成公主從長安帶到西藏的嫁妝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化成果,文成公主的陪嫁隊伍也與眾不同,在隨行的六百多人中,包括了鐵匠、木匠,農藝師等能工巧匠和技術人員,文成公主的遠嫁對西藏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非凡的意義,為五百年後西藏納入中國版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歐洲往往有多少個民族,它就有多少個國家,但是在中國往往有多少個民族,它只一個國家,這是一個大的,一個歷史發展的這樣一個趨向,所以中國歷史上有分裂,有統一,但是最終還是要走向統一,這不是哪個政治家個人的喜愛,而是有中國歷史發展獨特的道路 。
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生活在這裡的每一個民族都深深地熱愛著這片土地,共同鑄就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公元1124年,一支一萬人組成的隊伍即將被迫離開這片土地,金滅遼之後,遼朝的皇族成員耶律大石,不得不帶領部下奔向西部,這顯然是一個痛苦的旅程,重重艱險橫亙眼前,綿延不斷的雪嶺,廣袤無際的荒原,風沙漫天的沙漠都是他們必須克服的困難,他們越走越遠,最終落腳到今日的吉爾吉斯斯坦的古城巴拉沙袞,建立了西遼,然而,這裡並非他們最終的心靈歸宿,耶律大石,這位遼朝曾經的狀元,雖然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但最終成為漂泊海外的遊子。如今,吉爾吉斯斯坦契丹部落的人口達五十多萬,雖然距先祖離開中國的時間已近千年,然而,他們仍保留著祖輩留下來的生活習慣,他們依然遙望著東方,尋找心靈的歸宿 。千百年來,無論是走西方還是闖南洋,無論生活在世界哪個角落的華人,他們無不思念著故土,即便他們留在異國,他們的心靈歸宿仍然寄托在這片土地上。
這是一片具有強大向心力的土地,在這種向心力的驅使下,民族的團結,版圖的統一是人心所向,不管在什麼時代,統一的意識已深深融入到各民族的血液當中,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總是無法分割,他們共同創造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中華文化是世界上幾大古代文明中唯一不曾斷裂,延續至今的文明,無論是經學、史學、文學、宗教、藝術還有曆法、建築,各種文化蔚為大觀,互相影響,共同發展。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英雄,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脊梁,這個神奇的土地有著無數美麗的傳說,也誕生出無數的英雄,他們都將自己滿腔的熱血毫無保留地獻給了這片土地,唱出了一曲又一曲令人回味無窮的千古絕唱,為這片土地增添了無窮的英雄魅力。
點擊以下閱讀
百家講壇《孟子的智慧》01 孟子這個人
百家講壇《孟子的智慧》02教育這件事
百家講壇《孟子的智慧》03
百家講壇《孟子的智慧》04
百家講壇《孟子的智慧》05
百家講壇《孟子的智慧》06
百家講壇《孟子的智慧》07
百家講壇《孟子的智慧》08人性的善惡
百家講壇《孟子的智慧》09(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