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上方藍色字邵東作家關注我們,請點右上角分享本文。謝謝啦!
英雄古戰場
張振勇
如果不是有蒼松翠柏掩映下的烈士陵園,如果不是有四野軍史記載的確鑿證據,如果不是我親自踏上這處山青水秀的衡邵交界之地,我根本不會相信,這裡是解放戰爭中衡寶戰役的舊地,這裡是無數將士為之浴血奮戰的英雄古戰場。群山環繞,阡陌交通。沒有雄關擋道,沒有大河阻隔,七十多年前,曾經生死爭奪的肅穆戰場,如今卻是如此人煙幅輳祥和寧靜。站在烈士陵園紀念碑前,看著一行行文字,歷史的記錄真真切切地告訴我,這裡埋葬的是衡寶戰役中犧牲的將士們。靈官殿,地屬邵東,是衡陽至邵陽的必經之地。邵陽古稱寶慶,衡寶戰役是國共逐鹿之戰,它又叫中南戰役,與海南島戰役、西南戰役並稱為解放軍渡江後的三大戰役,是人民解放軍進軍中南地區以來的首次重大戰役,也是向中南地區進軍的一場決定性戰役。經此一戰,企圖為國民黨政權做垂死掙扎的白崇禧桂系集團窮途末路,從此全線潰敗,一瀉千裡。讓我們回到1949年10月。新生的共和國剛剛升起了鮮豔的五星紅旗,10月7日,四野135師挺進到桂系主力所在地靈官殿,在這個群山環抱的湘中山村拉開了一場艱苦卓絕的阻擊戰序幕。在這個彈丸之地,駐紮著白崇禧的精銳部隊,這是他經營一生的全部軍事力量資本,號稱軍中「小諸葛」的白崇禧,這是一場他輸不起的戰役,自然容不得半點閃失。林彪與白崇禧兩軍統帥,在這裡展開了「攻」與「守」的生死決戰。經過一個星期的激戰,這個名不經傳的山村血流成河,屍堆如山。一群群東北大漢,憑藉山頭有利地形,在悽風苦雨中硬生生地頂住了桂軍潮水般的輪番進攻。戰鬥中,我軍雖成班成排地倒下,成連成營的打散,只要陣地上還有一個人,依然保持頑強的戰鬥力,依然堅如磐石,牢牢鉗住桂軍敗撤的交通咽喉。在四野戰史和參戰官兵的回憶中都有這樣的描述:「戰鬥打得異常激烈,在135師的各個陣地上,每一條水渠、每一道田埂、每一座房屋都必須經過反覆爭奪,甚至白刃相搏……」;「桂軍到了彈盡糧絕時,竟敢與我軍白刃作戰,這在國民黨軍中是非常罕見的。」經此一戰,白崇禧苦心經營的 4個精銳師消滅殆盡,此役為白崇禧桂系集團敲響了喪鐘,也為我軍橫掃中南埋下了伏筆。如今,戰爭的硝煙已經散去,所有的一切都回復了祥和。青山肅穆,秋風蕭瑟,在這個松柏環繞的莊嚴烈士陵園,依然讓我感受到為理想信念不畏生死的先烈們的豪情壯志。他們的生命定格在二十多三十歲甚至十幾歲的金色年華,他們都有一個美好的願望,希望我們的鮮紅軍旗,插遍祖國的大好河山。而今,他們永遠守在這裡,守在他們為之浴血奮戰的山頭,以面向藍天的姿式,隨時準備抓起身邊的鋼槍,等候軍號的召喚。陵園的石碑上,銘刻著長眠於這裡官兵的名單。似曾相識,仿佛是當年自己連隊的花名冊,只要一聲長哨,這些隱在綠水青山中的官兵們就會風塵撲撲地從各自崗位上趕來,擦乾臉上的汗水,整理軍容,紮上腰帶,列隊站立,雄糾糾氣昂昂地準備接受連隊的呼點。他們在一片片答到聲中,受領自己最艱巨的任務,以軍人特有的剛強,直面艱難,直至流儘自己最後一滴鮮血。烈士陵園裡松柏常青,英氣勃勃,宛然當年年輕的勇士。歷史的因緣際會讓這裡成為了一個軍史上著名戰役的重要戰場。我們不曾忘記安息在這裡的英烈,我們以欽敬的心情瞻仰英烈們的豐功偉績。他們以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書寫了軍人的最高榮譽,他們無愧於這個曾經炮火連天的英雄戰場。我想告慰英烈們的是,曾經你們誓死徵戰的戰場,曾經你們用鮮血染紅的山河,已經成為祥和富庶的南國鄉鎮。如今你們長眠安息的地方,衡邵高速、衡寶國道,還有衡邵省道等許多交通幹道都從你們身旁穿過,不論白天還是黑夜,車水馬龍的車輛,承載著南來北往的幸福,駛向他們欣欣向榮的美滿家園。我知道,英烈們還在堅守那份軍人的信念,依然用定格的生命,永遠在這裡守望著祖國的萬裡江山。
你的讚賞是最大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