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緣專欄:放下得失心自在

2020-12-23 重樓逾陀

專欄56期:

佛緣專欄:放下得失心自在

編輯:滅空

若人無堅心 尚不成小事 何況成佛道 世間無上者

師父常說:「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就是沒有得失之心,心裡沒有太多負擔、沒有憂慮或害怕。人之所以會有得失心,就是對外在事物財、色、名、利的執著與貪念,貪著心愈重,得失心就愈重。而要能放得下,唯有靠自己在因地上不斷努力用功與發心,了悟一切萬法都是因緣和合所生,緣盡還無,不再患得患失,心自然就能得自在。

自己曾跟許多人一樣,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因為擔憂恐懼,對生活產生不安定感,尤其是經歷過幾次的金融風暴,原本脆弱的個性,更是如驚弓之鳥,不安的情緒讓生活充滿無奈與抱怨!現在回想起來,一切就如夢境一般,感覺似乎真實,但已消失無蹤。

這些年來,在精舍上課、發心,在師父的帶領下,一步一步地學習。其中感受最深刻的,是開山祖老和尚提出的修行準則──教理、福德、禪定三環一體。在落實修行當中,也慢慢體會到老和尚真是大智慧、大修行者,清楚明白地開示我們修行的方向,只要依著這方向落實,一定可以改變今生的命運,並種下成道的因緣。

從職場退休後,生活重心都在精舍與回山發心,尤其是在完善的制度與培訓下,成為禪寺佛國巡禮的解說員,讓參訪來賓認識禪寺建築之美,與開山祖師的弘法理念,進而認識佛法,讓自己人生的後半生再次發光發熱。

此外同修跟我在學佛路上也成了同參道友,我們一起在精舍當學員長,跟著師父學習,並護持師兄們上禪修課。退休生活,因為透過發心與學佛,讓我們的日子更加踏實,連孫女也在兒童禪修班學習佛法。

何其有幸得遇大善知識,並依著大善知識的教導修行,也因為落實三環一體,讓自己智慧增長,懂得得失取捨都是妄念所生,能付出是福報,心量慢慢擴大,自我漸漸縮小,從中真正體悟到唯有放下得失,心才能自在。

相關焦點

  • 放下得失心,便是自在人
    煙火歲月中,得失乃是人生常事,該如何應對,每個人都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和充分的心理準備。得之我命,失之我幸。如果一個人得失心太重,心情就不會愉悅,整天憂慮重重。得失心,就像一團亂麻,一旦纏繞著你,心裡就會亂糟糟的。讓自己成為一個內心完善的人,只有內心真正有了從容淡定,才不會被人生起伏而左右。
  • 放下得失心,便是自在人.
    人生在世,常常被「得失心」所困擾。有些人能夠看淡想開,對得與失坦然一笑;有些人喜歡凡事計較,常常被得與失鬧得悶悶不樂。煙火紅塵中,得失乃人生常事。對於所有人而言,萬事萬物,總是得失交替,該如何應對,人人都必須有良好的心態和充分的心理準備。失之不過憂,得之不狂喜,這是大度之人;失之不憂,得之不喜,這是平凡之人;失之則憂,得之則喜,這是庸俗之人。
  • 「佛緣」深厚的人,往往有這三大特徵,具備其中一點就算有佛緣
    但其實佛緣是真實存在的,並不是佛門營銷獲取信徒的手段。所謂佛緣,是心與佛的交流,與佛有感性上的聯繫,且善心較大,對佛法有很深的心念,能夠在修行上快速精進,達到解脫自在。許多人以為這是佛和菩薩庇佑的結果,其實佛和菩薩並沒有這樣的神力。
  • 美文 | 放下得失心,便是自在人
    人生在世,常常被「得失心」所困擾。有些人能夠看淡想開,對得與失坦然一笑;有些人喜歡凡事計較,常常被得與失鬧得悶悶不樂。
  • 放下執著,看淡得失
    執著的原因,往往是過於看重個人得失。如果一個人總想著個人得失,總是患得患失、難以自拔,必定會活得特別痛苦。比如,追求完美的人,就會因為偶爾的失誤而痛苦不堪;追求高效高質的人,就會因為一時的疏忽而破罐子破摔;執著於感情的人,就會因失戀而迷失自我;執著於事業的人,就會因事業上的不順心而心生痛楚……如果把這些得失看得很淡,無論結果如何,都不會造成很大的傷害。
  • 真正有福的人,具備一個共同的特點:不計較,容易放下得失之心
    人生的包袱來自親人的期待,自我的要求,以及我們想要把自己打造成套子裡面的人,如果我們知道,這一些東西都將抑制我們內在對生命的探索,你或許就會明白,人生的成長最重要是放下包袱,你才能輕裝上陣,更容易幫助你奪取勝利的果實。一個人有福,從本質上來說是活出自我生命的灑脫。
  • 放下無謂的計較,接受得失,懂得順其自然,才是智者最佳的姿態
    因此,在有限的時光裡,我們都要活的自在隨心一些,把得失看輕,把苦痛看淡。一定要學會享受生活,不管什麼樣的人生,都有它獨特的美好和魅力,善於發現美好,你的生活才會更加美好。02除了生死其他都是過眼雲煙,學會看淡,看淡得失,看淡名利,拿得起生活的擔子,就要放得下肩上的壓力,當你學會看淡,保持一個好心情,你會更加開心。
  • 看破放下,自在法樂
  • 看破 放下 自在
    提示:點擊上方"佛教人生網"↑可關注微信公眾平臺看破 放下 自在
  • 與佛有緣的人,往往體現在這三方面,看看你是有佛緣的人嗎?
    不知道大家在品勢去一些寺廟啊或者和佛教有關的景點的時候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句話:「你很有佛緣」。那麼什麼佛緣呢?是不是那些慈眉善目的或者時常念經的人就是有佛緣呢?其實我們都明白這些都是一些表面工作,要是這就是有佛緣的話,天底下每個人都能成為有佛緣的人。
  • 一念放下,萬般自在,試著放下吧!
    人生,一念舍,一念得,放下,便是自在。放下那些自私的欲望和心頭的惡念,放下那些無謂的執著和頑固的偏執,生命中,得不到的,握不住的,都要學會放下。感情的世界裡,面對一段變質的愛情,放手,轉身離開才是你擺脫痛苦的唯一途徑。
  • 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心若不動,風奈若何?放下過去,也是在成就未來。生活沒有那麼完美,但也沒有那麼糟糕。錯過了昨夜的星辰,依然能看到今天晨曦升起的太陽。失去了一片綠地,依然能夠在轉角處,遇到半畝花田。那些遺憾,總會以另一種方式來償還。餘生不將就,以一顆明媚的心,飽滿地生活。給生活一個微笑,少一點抱怨,多一份感恩。
  • 佛緣是什麼?我們真的有佛緣嗎?
    也因此,很多人都會對旁人說幾句,我就是與佛比較有緣;亦或是看到誰比較「虔誠」,也會說一句:他真的是很有「佛緣」啊!可「佛緣」是什麼呢?我們真的都有佛緣嗎?佛緣是什麼?佛緣簡單的來說就是心與佛的交流,我們不要認為自己表面上做得很「虔誠」就是具有佛緣了。真正的與佛有緣是做到用心靈去和佛陀溝通,學佛修行是對自己良心的交待,不是做給別人看的。
  • 佛說:這4種人,不用拜佛,卻佛緣最深,看看有你嗎?
    因緣不到,得不到救度,但不是永遠沒有佛緣,可能要經歷多生多劫的修行方可修到正緣。佛緣深的人,不是指那些天天燒高香、拜大佛,日日守在佛菩薩像前的人。真正離佛最近,是心中有佛、清淨慈悲,有善念、善行,以實際行動踐行菩薩道的人。真正的信仰不是搞形式主義,而是修心地的功夫。「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何謂「佛」,佛就是我們心中的善,與善結緣,天必佑之。
  • 算了吧,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人生,總是在得失中學會堅強;感情,總是在聚散中學會珍惜。放開不屬於你的,看淡離你遠去的;經過時間篩選的,才是對你最好的!「算了吧!」這句話飽含著多少辛酸,唯有自己知道;這句話充斥著多少留戀,唯有自己的懂得;這句話容納了多少心寒,也唯有自己知曉。
  • 桐柏五百羅漢堂的落成始末,呂丹居士背後的佛緣!
    那些故事就像神秘的力量一樣,讓我們無論如何都要試著去探索,去發現,去找到真正的謎,去揭開真正的佛緣。佛說:「有緣自會重逢,有緣自會在一起。凡事不可強求,都是順其自然的無意結合。」桐柏五百羅漢堂,位於河南省佛教學院內,是其學院重要的「文化看點」。
  • 心莫像鐘擺一樣在「得失」間搖擺
    我們的心就像鐘擺一樣,得失、得失,就這樣擺。非常的痛苦。塞翁失馬,你怎麼曉得是福是禍?得也許是禍,失也許是福。不要把得失看得太重。3.超然忘我,放下得失之心不要總是在得到與失去之間過度徘徊與糾結。得到了也不代表一輩子擁有,失去了也不代表一輩子無法再次擁有。
  • 佛教:這4類人不用燒香拜佛,佛緣卻很深,其中有沒有你?
    佛緣深的人,並非整天站在佛堂前燒香拜佛,也不是天天待在寺廟,反而是內心有善行,心中時常住著佛,能夠用實際行動去弘揚佛道之人,從來不搞虛無形式主義。佛教:這4類人不用燒香拜佛,佛緣卻很深,其中有沒有你?1、沒有執念的人人最大的苦就是煩惱太多,執念太深,不能看破人生,結果被雜念纏身。唯有放下痛苦,才能看到真正的自己。
  • 佛教:佛緣最深的3種人,有沒有你?
    佛不渡人,唯人自度,有三種人佛緣最深,看看有沒有你?第一種人,觀佛面心生讚嘆。佛是過去人,人是未來佛。狹義上的佛,指應化在娑婆世界,圓成佛果的釋迦牟尼佛。廣義上的佛,則是十方三世無量諸佛,譬如阿彌陀佛、藥師佛等等。《普賢行願品》中有十大願王,其中就包括稱讚如來。佛具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禮佛拜佛的過程中,觀瞻佛面,心生讚嘆,就是與佛結緣。
  • 有四種特點的人,佛緣深厚
    沒有佛緣的人,就是天天跟他講,也聽不進去。一般佛緣深厚的人,有以下四種特點。第一種、能夠放棄非分的欲望,心中有佛。生活中,很多事我們需要面對取捨的選擇,然而很多人放不下,捨不得。如是少一些強求的欲望,說明你很有佛緣。佛經上說,未斷我愛,不如潔淨。愛恨恩仇,皆是情障。人之所以有苦惱,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今日的難捨,可能會造成明日的後悔。所以放下非分的欲望,便是佛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