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回憶,90年代的漫改電影,回顧《三毛從軍記》裡的荒誕故事

2020-12-22 業心說

如果說哪一部電影可以被稱為國產荒誕喜劇的裡程牌,那我首推90年代的《三毛從軍記》。

這部電影改編自作家張樂平的漫畫。

90年代,可以說是第五代導演大放異彩的時代,但翻開那些在國際上斬獲大獎的電影,多是在題材上回顧歷史,在形式上遵循主流。

但同時期的導演張建亞,卻另闢蹊徑,拍起了喜劇電影。

不拘一格的人物造型,浮誇滑稽的情節設定,還有極度誇張的畫面呈現。

在《三毛從軍記》中,張建業用這種超越現實的鏡頭再現了漫畫。

而能夠將漫畫中的三毛如此還原地表現出來,這既離不開導演張建業的堅持,也離不開演員賈林的天賦。

但比起這些電影外的花絮,《三毛從軍記》最需要讓人記住的,依然是它裡面的故事。

而更確切的說,是它背後的歷史。

話不多說,我們進入正題

小人物的嶽飛夢

影片開頭,電影的畫外音就用25個「非常」將觀眾帶入到了歷史。

1937年,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盧溝橋事變拉開了全國抗戰的序幕,日本人的狼子野心,讓還在內亂中的中國再一次驚醒了過來。

眼下一個滿洲國,已經不足以打發走日本人。

被困在關內東北人已經是在流浪,但如果將整個中國都拱手相讓,那中國人,又能去哪?

在退無可退之際,那位「領袖」終於頂不住壓力,將槍口對準了異族。

「要以無數的無名華盛頓,來造就一個有名的華盛頓。」

「要以無數的無名嶽武穆,來造就一個中華民族的嶽武穆。」

大人物不僅在權術上造詣頗深,在戰爭動員上,他也懂得籠絡人心的話術。

《三毛流浪記》就是一個關於無名嶽武穆的故事。

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貼在大街上的橫幅,讓連飯都吃不飽的三毛,也開始熱血沸騰。

只是熱血歸熱血,生活歸生活。

儘管街頭都是些抗戰的標語,但日本人還是堂而皇之地在大街上招搖過市。

手無縛雞之力的三毛,也只能在背後耍耍威風,一旦被刀槍所指,再高昂的熱情,也只能表現為滑稽的行為藝術。

經常「惹事生非」的三毛,這一次又鬧出了笑話。

對付這種小癟三,是在外閒逛的捕快最日常不過的活動。

被攆得無處可逃的三毛,像耗子一樣,被貓給抓住了。

但湊巧的是,他碰到了正在街頭徵兵的某位長官。

而頭頂,大人物正慷慨陳詞地,進行著徵兵號召。

既然都是嶽武穆,那麼人人都可以成為大人物。

這對三毛來說,太過誘惑。

人不分不出身,年不分老幼,體不分強弱,只要端起槍,他就能踏上戰場,精忠報國。

在軍營裡,他幻想著自己成為某個「東西」。

但對於那些混跡於軍旅的兵油子,還有那些帶長的官員來說,當兵,你就不能是個「東西」。

瘦骨嶙峋的體格,加上還未發育完全的身體,穿上制服的三毛很快就被要命的軍事訓練給折騰的夠嗆。

在上海的大街上,他是無所事事的癟三,而在訓練陣地上,他是事事出醜的笑話。

這些大多只會耕地和閒逛的窮苦人,在被趕鴨子上架踏上正規戰場之前,他們就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戰火越來越近,社會各界對抗戰的熱情也與日俱增。

既然有人出了力,那麼自然就要有人來出錢,於是就有了層出不窮的募捐活動。

當然,給士兵們準備的,不是錢這樣「庸俗」的東西,而是更加直接、更加火熱的視覺刺激。

養病千日,終要用兵於一時。

當盛大的閱兵儀式在「領袖」的面前鋪開時,身處其中的三毛正暢想著橫刀立馬、馳騁疆場、建功立業、名揚千古。

那聞所未聞的華盛頓,那素未謀面的嶽武穆,我三毛,即將成為像他們那樣的人物。

大戰爭中的「小把戲」

可是,三毛只是在幻想中構思過戰場。

而當他身臨其境地感受炮火和死亡時,他才發現這群敵人不是戲曲中來回亂撞的配角,而是能掀開黃土的妖怪。

如果不是戰前加深一尺的戰壕,三毛或許在敵人第一波攻勢之下,就成為了無數個「嶽武穆」中的一員。

但敵人的炮火太過兇猛,三毛所在部隊的陣地,一退再退。

此時上面死命令,退一步,就意味著自掘墳墓。

於是,軍中需要一支用來攻佔日軍炮兵陣地的敢死隊,以取得這場戰鬥的勝利。

而挑選這支敢死隊的方法,非常傳統且直接——抓鬮。

誰抓到,誰就是壯士。

而輪到三毛的時候,他硬是來回挑了好幾個,都沒有抓到這個機會。

反倒是兵油子老鬼,抓到了「敢死隊」。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壯志未酬的三毛,還在做著嶽飛夢,他也不管有沒有抓到鬮,還是自告奮勇地走上絕路,精忠報國。

這場戰鬥,比他們想像中的要兇險,也比他們想像中的要曲折。

但三毛的小機靈讓他們躲過了親自獻身的衝鋒,而三毛和隊伍的幸運,也讓他們順利拿下了陣地。

對於戰局而言,這是一場微不足道的小勝,但對於整個輿論環境而言,他們需要一場鼓動人心的大勝。

所以,三毛成為了登報的英雄,成了和領袖合影的英雄,儘管他的身高還不足以超過錦旗的高度。

在得到嘉獎之後,三毛再也不用在一線部隊進行作戰,而是被調到了師部,受師長差遣。

當不了華盛頓的嶽飛,當師長的大將,也算是平步青雲。

然而現實卻是,他只是成為了師長個人的勤務兵。

不僅要處理各種繁瑣的軍務,還要給軍長的家人當保姆。

而戰事,似乎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但日本人從來就停下他們的鐵蹄。

中國的國土如同一份被瓜分好的蛋糕,西裝革履的日軍大將們,正在餐桌上大快朵頤。

他們汗流浹背的樣子,帶著一股勝利者的滿足。

反觀三毛所在的師部,師長妻子正忙著驕奢淫逸。

而師長則和他的下屬們,在前方吃緊的情況下,還做著後方可以緊吃的美夢。

各種戰局,各種戰報,都壓在了師部的沙盤上。

但作為一師之長,他所考慮的仍然是不能損耗自己,而便宜了友軍。

於是,無論多少戰報,無論多大的敵情,所有回覆都是:再議。

日軍轟炸,再議,日軍攻城,再議。

等到所有重要的軍情都被貽誤,等到上面要找一個替罪羊的時候,這位「再議」師長,就成為了這場大戰爭中的「小把戲」。

而比師長還小的三毛,就順理成章地可以理解為「小把戲」下的「小把戲」。

徒留「華盛頓」,再無「嶽飛夢」

在辦完師長的葬禮之後,三毛又回到軍隊。

而此時戰局,似乎正在向日本人傾斜。

戰爭,始終是殘酷的。

對於軍人說,生死,反倒成為了一種來不及考慮的問題。

但越是這個時候,就越會依賴片刻的安逸,它就像是鎮靜劑一樣,會讓人做一場不願醒來的美夢。

在和一名少女逃脫了日軍追捕後,三毛久違地遇到了安逸。

所以,他開始做夢,在夢中,他離開了戰場,和那位少女過上了男耕女織的生活。

他有了一個賢惠貌美的妻子,還有了一對胖嘟嘟的孩子。

但夢醒之後,戰爭,還在繼續。

革命,也還在進行。

由於上級要求,三毛被編入了一支突擊隊。

他們要執行的任務,就是深入敵後作戰,然後配合外部,奪取最終的勝利。

雖然被運輸到敵後的過程不太順利,但三毛和老鬼還是在敵後開展了他們的工作。

他們靠著機靈與日軍鬥智鬥勇,戰果,也不可謂不豐厚。

但他們任務,卻似乎永遠都不會結束。

原定的計劃是裡應外合,但實際實施的卻是裡面的人始終在裡面,而外面的人卻一直沒有進展。

在大人物們的談判桌上,總是有擺不平的矛盾等待解決,總有無休止的爭吵擾亂視聽。

就這樣,在無數的再議、再議、再議之後,戰爭,結束了。

日軍終究是貪心不足蛇吞象,他們不僅沒有吃下這份蛋糕,反而將戰火,燒到了他們的本土。

此時的中國,正在一種勝利的喜慶之中。

在戰後慶功會上,三毛想離那位「領袖」近一點,因為他聽不見「領袖」在說什麼,但衛兵早就隔開了一道封鎖線。

此時的三毛突然意識到,他一定是再說那一句:

「要以無數的無名華盛頓,來造就一個有名的華盛頓」

「要以無數的無名嶽武穆,來造就一個中華民族的嶽武穆」

三毛最後還是成為了嶽武穆,但他只是無數的無名的嶽武穆,而在他身後還有無數個像他這樣的嶽武穆。

只是三毛還活著,但他們卻再也聽不到鳥語、再也聞不到花香、再也看不到日落。

而在結束軍旅生涯之後,三毛又會有怎樣的際遇?等待他的現實,又會給出一個怎樣的答案?

這些問題,就連三毛本人,都不敢想像。

相關焦點

  • 【文藝日記本——六月·童年往事】電影《三毛從軍記》
  • 中國黑色幽默的巔峰之作——電影《三毛從軍記》
    說到90年代的喜劇片,影迷們首先想到的是什麼?小編推薦一部國外喜劇電影,《阿甘正傳》。
  • 如今再看《三毛從軍記》,感覺我們就如同劇中三毛
    小時候看《三毛從軍記》,帶給我們的只有笑聲,長大後再看那部電影,帶給我們的是思考。《三毛從軍記》上映於上世紀90年代,在當時被定義為一部兒童電影,因此,許多人八零後看《三毛從軍記》的時候,年齡或許和電影中的主角三毛差不多,只不過生活安逸的我們不會有電影中三毛的經歷,因此,那時我們能感受到的只有誇張帶來的幽默效果,卻不知某些劇情就是我們將要面對的生活。
  • 推薦電影:《三毛從軍記》
    ★★★☆☆國產電影《三毛從軍記》,1992年出品。影片根據作家張樂平的同名漫畫改編。
  • 想當年|《三毛從軍記》:總有一些電影,長大了才能看懂
    《三毛從軍記》海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覺得《三毛從軍記》(1992)不是記憶中的那個樣子呢?我已經記不清了。只記得,小時候,每當電視上開始重播這部電影的時候,自己總是忍不住多看兩眼。原因很簡單,把本片的任意一個橋段挑出來,都挺好笑的。但後來有一天,當我又一次看到電影的結尾,心臟仿佛被什麼擊中了。
  • 對話|張樂平之子談其父親:八年「走出」《三毛從軍記》
    所以抗戰勝利,他回到上海以後,第一個就畫《三毛從軍記》。《三毛從軍記》發表後,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很多人感到三毛又回來了。 所以,1947年6月15日,《三毛流浪記》開始在《大公報》發表。三毛孤苦伶仃的形象登出來見報後,就一下子受到很大關注,大家把報紙都搶光了,《大公報》不得不再加印。當時報紙會放在鐵絲編的網裡展示,經常有《三毛流浪記》的部分被挖走,甚至好多人認為《三毛流浪記》裡的三毛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物,大家甚至捐款捐物,還有織小毛衣給三毛的。
  • 三毛流浪記三毛扮演者—孟智超
    上世紀80、90年代的時候,孩子們看的動畫片是《雪孩子》、《阿凡提》、《天書奇談》。要是說孩子們看電視劇一定是《三毛流浪記》。《三毛流浪記》三毛扮演者孟智超現狀可憐 童年照曝光 只能回憶。先後被製作成電影、電視劇、音樂劇等多種形式展現在觀眾面前。
  • 「三毛之父」誕辰110周年,張樂平《三毛從軍記》原作首展
    抗戰勝利回到上海,張樂平根據北上抗日的所見所聞,創作了《三毛從軍記》,1946年在上海《申報》發表,引起轟動。 《三毛從軍記》 在中華藝術宮的展覽中,60幅館藏《三毛從軍記》原作一起呈現
  • 《三毛從軍記》今天來帶大家看一部很經典老片,三毛
    《三毛從軍記》1992年上映導演:張建亞編劇旁白之後,電影用黑白默片的形式,講述了三毛本打算用木屐丟日本人但又慫了把木屐隨手丟到了警察頭上而且,導演不光是搞笑,還在電影中運用了很多極具藝術化的鏡頭,深化了主題。
  • 三毛流浪記等老電影將修復、重生和傳承
    據導演嚴恭在自傳裡回憶,《三毛流浪記》四分之三的場景是在大都會上海街巷的真實環境中搶拍的,因此整部影片還原了真實的20世紀40年代末大上海都市生活的原生態圖景,通過大量的街景實拍,勾勒了十裡洋場的紙醉金迷、亂世街頭的民不聊生和黎明前夜的躁動不安。
  • 28年前的巔峰之作,原來《三毛從軍記》藏了這麼多隱喻與暗諷
    《三毛從軍記》又被稱為「中國第一部具有自覺的後現代意識和傾向的電影」。在兒童故事的掩蓋下,影片實則充滿了黑色幽默和時代隱喻,並以極度誇張的手法對經典文本進行了滑稽模仿,頗具有後現代風格。在那個年代,中國第五代導演把中國電影推向了一個巔峰,無論是電影還是動畫片,作者們都把自己想要表達和抗爭的思想,通過自己的作品以一種隱晦的方式表達出來,像《三毛從軍記》這種電影,乍一看是個徹頭徹尾的兒童片喜劇,看懂之後你會發現搞笑的背後全是小人物的辛酸苦辣。
  • 電影《三毛流浪記》故事,起源於人間悲劇,結束於明星盛宴
    我們熟悉三毛,基本上都是從電影《三毛流浪記》開始的,這部拍攝於解放前夕的電影在我國影壇留下了很多堪稱神奇的故事。 本文就回顧一下這部只有一個來小時的著名電影。
  • 原來《三毛從軍記》包含了太多的隱喻和隱喻
    在兒童故事的掩護下,這部電影實際上充滿了黑色幽默,並隱藏在時代的陰影中,他以極端誇張的手法模仿經典文本,頗具後現代感。在那個年代,中國中,第五代導演將中國電影推向了一個高峰,無論是電影還是動畫片,作者都以一種晦澀難懂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抗爭,乍一看,這類電影是一部完整的兒童電影喜劇,在看懂之後,你會發現小人物背後是有趣的酸、苦、辣。故事發生在。
  • 盤點90年代八大漫改港片:你的童年陰影與我的江湖手冊
    數據顯示,在過去的一兩年中,各大影視公司公布的漫改真人劇項目多達51部。其中,今年已經立項、開機的漫改真人劇至少有10部,例如《火王》、《畫江湖之不良人》、《天是紅河岸》、《長歌行》、《啞舍》等等。其實,在這波漫改劇熱潮之前,上世紀90年代已有很多出色的漫改劇先例,其中特別在港片中表現尤為突出。下面,就由本花帶著大家,盤點一下8部較為出色的漫改港片。
  • 三毛流浪記,在你我記憶的深處流浪
    因為那時有文化的人不多,能看懂文字的人更少,他希望更多的人能看懂漫畫裡講述的故事和表達的意思。 很多人都能在三毛身上找到弄堂裡隨處可見的鄰家弟弟的身影,天真無邪,講義氣好打抱不平,好奇心強,常常一激靈就揭穿了大人的小把戲,用今天的話來說,是個優點多過缺點的幸福的「熊孩子」。那時的三毛,是上海平靜的市井生活裡一串小浪花,也自然成為讀者喜愛的漫畫形象。
  • 大家還記得《三毛流浪記》中的三毛嗎?
    相信很多80、90後的人都很喜歡看三毛流浪記吧,這是很多人童年的回憶,講述的是一個叫三毛的孩子,悽慘的童年生活,直到現在想起劇中的孩子,都忍不住令人心疼。當年的這部劇是非常火的,劇中的三毛扮演者也是大紅大紫,只是很可惜的是生活裡的他禿頭飽受脫髮之苦,曾經為了復出挨300針植髮,如今長發,成韓國歐巴。
  • 回憶 | 60歲生日快樂!你的童年,總有一段屬於美影廠的故事……
    先一起來看一段紀錄片回憶回憶吧↓↓↓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是中國規模最大的美術電影製片廠,也是中國歷史最老的動畫製片廠之一。前身是東北電影製片廠的卡通股,1949年成立美術片組,次年遷到上海隸屬上海電影製片廠,設動畫、木偶和剪紙3個製片部門。
  • 電影《三毛流浪記》崑崙1949年拍攝
    【故事梗概】《三毛流浪記》是上海崑崙影業公司攝製的喜劇片,由趙明、嚴恭執導,陽翰笙編劇,三毛是舊上海的一名流浪兒童,他沒有家,沒有親人,吃貼廣告用的漿糊,睡在垃圾車裡,冬天就以破麻袋披在身上禦寒。他做過各種各樣的事情;賣報、揀拉圾、幫別人推三輪車,但他掙到的錢連吃頓飽飯都不夠。一天,他在路旁拾到一個錢夾,好心的三毛把它交還了失主,而失主反誣他是扒手,打了他一頓。流氓爺叔見三毛年少不懂事,便利用他做壞事。等三毛明白自己受了爺叔利用時,寧可餓肚子,也不再乾爺叔教他的壞事。
  • 還記得《三毛流浪記》裡的三毛嗎?21年過去了,今帥成韓國歐巴
    還記得《三毛流浪記》裡的三毛嗎?21年過去了,如今帥成韓國歐巴21年前真人版的《三毛流浪記》,可是賺足了觀眾的淚水,這也是很多90後、00後甚至10後的童年,在觀看三毛的成長過程中流下了很多淚水,當然也經過很多版本的翻拍。
  • 《三毛流浪記》(電影繪本版)新書分享會圓滿成功
    此次活動邀請到了重量級的嘉賓——「三毛之父」張樂平的兒子張慰軍先生,為大家講述」三毛「這個經典系列創作背後的故事,與大家一起品味經典、回味童年,開啟一場光影與文字的穿梭之旅。」三毛「是一個天真調皮、對社會充滿好奇的上海弄堂裡的孩子,張慰軍先生先是回憶了父親當年創作「三毛」這樣一個令大眾喜愛的小孩形象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