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破600億!這屆觀眾很嚴厲2018年這些影片口碑與票房齊飛!
截至2018年12月30日,國家電影局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電影總票房首次突破600億元。
國產影片票房超六成
2018年共有501部電影上映,其中國產電影381部(包括中國與其他國家合拍與兩岸三地製作電影),引進外國電影120部。
據娛樂產業研究機構藝恩提供給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2月30日17:00,全國電影總票房約為600.67億元,國產電影約佔361.7億元,國產影片票房貢獻超六成,國產電影扛起了票房的大梁。
據藝恩數據統計,截至2018年12月29日,2018年全國新增銀幕8099塊,銀幕總數已達到60957塊。位居全球第一。全國觀影人次16.2億,國產電影觀影人次9.4億,國外電影觀影人次6.8億。
票房過億元影片80部,其中國產電影41部;過五億影片32部,國產電影19部;過十億電影16部,國產電影8部。
梳理發現,票房前五名中,國產電影佔據四席;票房排名前十的影片中,有六部為國產電影。2018年票房排名前五位的分別是《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2》、《我不是藥神》、《西虹市首富》和《復仇者聯盟:無限戰爭》,其中除《復仇者聯盟:無限戰爭》外,其餘四部均為國產影片。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按2018年票房最終為600億元計算,則2018年票房較2017年的同比增長幅度為7.31%,但增長速度15年來首次低於10%,降溫信號明顯。
票房裡程碑:
2010年,首破100億元;
2013年12月8日,200億元;
2015年9月5日,300億元;
2015年12月3日,400億元;
2017年11月20日,500億元。
頭部效應繼續增強
值得關注的是,18年有三部國產影片票房突破30億大關,《紅海行動》36.5億、《唐人街探案2》34.0億、既賣座又好看的《我不是藥神》31.0億,包攬了年度TOP 10的前三甲,更是2011年以來的頭一回。
但暑期檔之後,電影市場就鮮有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出現了。國慶檔備受期待的《李茶的姑媽》和《影》最終票房均只有6億出頭,反而港片氣息濃厚的《無雙》以黑馬姿態跑贏。原本被賦予眾望的國慶節檔期僅報收19億元票房,同比減少21%。
這其中的原因一部分與2018年9月份多家媒體報導的電影票補將取消的政策有關。離開了大規模的票補後,電影無法在大檔期「大施拳腳」。從而國慶檔延續到聖誕節檔,包括元旦檔,熱度都不如往年。
但歸根結底「是片子的質量」,武劍表示,「沒好片就是這樣」。
他認為:
「檔期已經不能給影片太好的保護傘,影片唯有自身足夠優秀才能獲得相應回報。想要投機取巧,再無機會。」
票房市場頭部效應繼續增強,兩極化加速的現象越來越明顯。《貓眼研究院2018年度電影市場觀察》顯示,top6電影貢獻三成票房,1000萬以下票房的影片高達30多部,累計僅貢獻0.8%的票房。
票房top20電影中,國產影片佔了11部,好萊塢大片佔了9部。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仍是票房吸金石。
令人驚喜的是,更多國家和地區的電影進入了中國市場,其中印度電影表現搶眼。《小猴神的蘿莉大叔》、《老爸102歲》、《蘇丹》、《嗝嗝老師》等寶萊塢片都獲得了不錯的口碑。不過,再沒有一部印度電影能複製去年《摔跤吧爸爸》的衝勁,票房表現均一般。票房最好的《小猴神的蘿莉大叔》成績為2.85億元。
600億票房是現實題材的勝利
票房高並不表明這部電影就賺錢了。根據公開資料和微信公眾號「中國電影產業」數據顯示,年度最賺錢的是《我不是藥神》,最虧的國產電影是《阿修羅》。
最賺錢的10部電影
年度票房冠軍是《紅海行動》,但最賺錢的是《我不是藥神》。
《我不是藥神》製作加宣發成本在1.2億左右,遠低於《紅海行動》6億和《唐探2》5.5億,使得《我不是藥神》以淨利約10億登上年度最賺錢電影寶座。
排在最賺錢第二位的是《西虹市首富》,7.71億,《紅海行動》排第三,7.39億。
《唐探2》6.97億、《前任3》6.53億、《後來的我們》3.89億、《一齣好戲》3.36億、《超時空同居》2.73億、《無名之輩》2.18億、《無雙》1.53億、《熊出沒·變形記》1.19億,分列第四到第十位。
從2018年最賺錢的榜單來看,除了一部動畫片,其他全是現實題材。尤以貼近民生的題材最受歡迎。
另外最賺錢的這幾部,口碑都還可以。從豆瓣評分來看,《我不是藥神》9.0分,《紅海行動》8.3分,《無名之輩》8.2分,《無雙》8.1分。評分最低的是《前任3》5.5分,其次是《後來的我們》5.9分,這兩部勝出靠的是與大眾情感產生共鳴。
虧得最多的10部電影古裝片佔了6部
年度虧得最慘的是2018年7月13日上映三天後,就宣布撤檔的古裝魔幻大片《阿修羅》。該片耗時6年,投資7.5億,加上宣發費用,預估總投入可能在8億~8.5億之間。
《阿修羅》上映後豆瓣3.1分,票房不到5000萬,片方分帳1763萬。按照這樣算來,《阿修羅》是2018年第一虧的電影,預計淨虧8億左右。
排在虧本第二位的是《西遊記女兒國》,製作成本5.5億,加上宣發成本,預估總成本在6.5億,片方分帳票房2.6億,淨虧損可能在4億左右。
《歐洲攻略》緊跟其後,拍攝周期長達三年,投資3億左右。片方分帳5400萬,淨虧損在2.5億左右。
此外,據公開資料和微信公眾號「中國電影產業」數據顯示,《英雄本色2018》《冰封俠:時空行者》《古劍奇譚之流月昭明》《謎巢》《戰神紀》《捉妖記2》《貓與桃花源》也都位列2018年虧本最多十部電影之列。
這十部片子中古裝片佔了六部,古裝魔幻題材在特效方面往往難以和好萊塢大片相比,加上劇情短板,使得觀眾對這類題材失去信心。特效異常燒錢,電影投資巨大,一旦票房失利,就會虧得很慘。
《阿修羅》《西遊記女兒國》《冰封俠:時空行者》《古劍奇譚之流月昭明》《戰神紀》《捉妖記2》,這幾部片子口碑確實不好,豆瓣評分在三四分之間。最低的《冰封俠》只有2.6分,最高的《捉妖記2》也只有5.5分。
新力量崛起
隨著新紀錄的刷新,2018年的中國電影市場也成了人們關注的一個焦點。
貓眼專業版顯示,2018年票房Top20電影中,新生代導演貢獻41%的票房,新生代導演成為市場中堅力量。
位居年度票房第二名的《唐人街探案2》,第三名的《我不是藥神》以及第四名的《西虹市首富》,其導演陳思誠、文牧野、閆非皆是新銳導演。其中陳思誠由演員轉型,憑藉兩部《唐人街探案》已成功打造了自己的「唐探宇宙」。文牧野憑藉優秀的短片作品,成為「壞猴子72變電影計劃」籤約導演。《我不是藥神》是他首部執導的長片電影,而他也憑藉這部影片奪得了第55屆金馬獎最佳新人導演的獎盃。
「演而優則導」仍未過時。除了陳思誠的《唐人街探案2》外,劉若英導演的《後來的我們》拿下13.61億元票房,黃渤導演的《一齣好戲》奪得13.55億元票房,均進入了年度前二十名。
具體到電影背後的出品方則會發現,新生力量正在悄然崛起。以累計票房在30億元以上的影片為例,其中,《紅海行動》的聯合出品方有耳東影業、咪咕文化,同時北京演藝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也是27位聯合出品方中的一員。而《唐人街探案2》出品方之一的北京文化,則是從旅遊產業轉型到文娛行業的跨界公司,在短短五年的轉型過程中,參與了多部票房較高的電影作品。
除了新晉力量的崛起,網際網路起家的電影公司也較為活躍。如阿里影業,《我不是藥神》、《西虹市首富》、《紅海行動》等影片背後都有該公司的身影,而騰訊影業也參與了《無名之輩》、《影》、《動物世界》等較具知名度的影片。且值得注意的是,以上電影公司還增加了與海外公司的合作,不僅攬獲18.69億元票房的《毒液:致命守護者》,騰訊影業也參與了全球投資,IP大片《碟中諜6》也選擇阿里影業作為官方營銷合作夥伴和聯合出品方。
影評人劉賀表示,與此前電影市場以老牌電影公司為主不同,隨著近年來市場的發展,越來越多新力量加入到從業行列,在為整個市場帶來資金的同時,也引入了更多資源和業務模式。雖然不能否認,入局者的增加使得電影市場出現不少市場泡沫,此前一段時間內賺快錢的想法也導致業內頗為浮躁,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確實也讓市場增添了更多活力。
觀眾口碑影響票房遇冷或逆襲
隨著電影文化日漸成為我們生活的一種強勢文化,我們對電影的理解普遍得到了一種提升。這就使得觀眾對電影的期待也不再像過去一樣,除了獲得暫時性的娛樂,越來越多的觀眾還想在一部電影裡獲得更多的文化體驗。電影口碑網站和影評人的評價成為大部分觀眾選擇去不去看一部電影的參考,一些IP電影因為沒能收穫好的口碑反響,沒有獲得預期的票房。相反一些電影本來排片不多,因為口碑好而逆襲。
儘管年初的《前任3》,下半年的《西虹市首富》的後續口碑不盡如人意,票房依然也有不錯的收益,但是2018年「十一」黃金檔期上映的《李茶的姑媽》和《無雙》,卻強烈地受到口碑的影響。遭遇惡評的《李茶的姑媽》作為「開心麻花」系列作品之一,本來備受市場期待,最終卻遠遠沒有達到預期,而一開始並沒有受到特別重視的《無雙》,則因為廣受讚譽,票房一路攀升,最終成為票房黑馬。
老導演呂樂的電影《找到你》也是如此,電影上映初期默默無聞,也沒有在院線排片上獲得優勢,但是隨著一些評論的介入,這部女性議題的電影在主流媒體上獲得了廣泛關注,這部電影的票房最終也有近兩億的收益。這些例子都說明,觀眾對一部電影的文化含量的需要在增加,對於很多觀眾來說,他們不想浪費時間在爛片身上,這就使得電影評論得以成為參考。過去,我們常常有一種錯誤的認識,那就是電影評論和電影產業是兩回事,如今,這種認識可能會得到改寫。電影評論已經強勢介入到電影的創作和宣發,這種影響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還會持續發酵。
綜合中新經緯、每日經濟新聞、錢江晚報、北京商報、中國經濟網等
來源:開封市文廣新局 編輯:凡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