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比蒂回顧性短篇集《〈紐約客〉故事集》分為三冊出版,重現了大師人生、創作的曲折歷程。
1974年,26歲的安·比蒂在《紐約客》雜誌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柏拉圖式的戀情》,便一鳴驚人。這位後來與卡佛齊名的「極簡主義」大師在32年的時光裡,共在《紐約客》上發表了48個短篇。
最近,譯林出版社正式將引進的安·比蒂的回顧性短篇集——《〈紐約客〉故事集》分三冊出版,將全部48個短篇分別收錄到《一輛老式雷鳥》、《你會找到我的地方》以及《洛杉磯最後的古怪一日》中。
「故事集算是對這位公認大師最佳作品的一個綱要和編年史。從鬱鬱寡歡的二三十歲的臥城居民開始,與紐約生活淺吻輕擁,在中年危機事件的餘波中倖存,然後以上流中產階級的身份重回城郊,與新時代對話。」譯林出版社外國文學分社副社長姚燚說。
故事集分三冊,按創作早、中、晚期做分割
其實最早籌備引入安·比蒂的《〈紐約客〉故事集》是在2011年。姚燚介紹稱,那年美國Scribner出版社出了一本安·比蒂的回顧性短篇集《〈紐約客〉故事集》。而這個短篇集也入選了當年國外很多媒體的好書單。「雖然國內很早也出版過安·比蒂的短篇小說,但我們覺得,是時候對她做一次重新的介紹和回顧。」姚燚說。
據悉,雖然國外《〈紐約客〉故事集》只有一本,以1974年發表在《柏拉圖之戀》開始,以2006年發表的《誘鳥》收尾。但譯林決定將其拆成三本,每本厚度適中。姚燚說,三本書收入的作品和順序都和原版書一致,大致按照她創作早、中、晚期做了分割。
「描摹城市年輕人的孤獨,挫敗,愛與無望。」《一輛老式雷鳥》是安·比蒂《〈紐約客〉故事集》的第一部,也是她創作巔峰期的短篇精華結集。而到了第二部《會找到我的地方》,安·比蒂書寫的人物則大多步入中年,故事也常蘊含某種危機。而隨著自己也由年輕人步入中年,人生體驗愈加深沉之後,她仍然願意站在迷惘的一代人的身旁,講述他們的困境,言說他們的苦痛。
據姚燚介紹,為了保證完整、統一,三冊的譯者均為北京外國語大學老師周瑋,「她喜愛安·比蒂,也是卡佛的忠實粉絲」。
故事次要,情緒主要
「安·比蒂的語氣是輕淡的,寫城市生活中揮之不去的疏離和不定。故事是次要的,情緒是主要的。」姚燚表示,安·比蒂故事中的主人公大多數出身不錯,接受過良好教育,男男女女,都是「怪咖」。非常聰明,渴望安全感,又害怕被困住。他們都是玻璃心,飄浮在燈火闌珊的城市中,拒絕落定。他們是城市裡最敏感和脆弱的一群小動物,容易被傷害,也經常傷害別人。安·比蒂筆下的人物總是在輟學、逃離、分手,從不畢業、求職、結婚。
此外,據姚燚介紹,因作品善於描畫美國一代城市人的情緒狀態與生活方式,幫助中產階級認識了自我,安·比蒂被視為美國中產階級的精神路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