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恩媽媽晚安心語:
在比恩媽媽這幾年接觸過的感統失調孩子中,發現有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家庭條件越是好的家庭,家長越喜歡過度「愛護」,他們的孩子越容易出現感統失調,成了一種「富貴病」。為什麼孩子容易感統失調?在中國,感統失調的孩子特別多,尤其是大城市的佔很大比例,主要是因為養育環境、養育方式出現了問題。家長的三個「不許」行為,容易造成孩子感統失調!
不許碰——觸覺失調
孩子很小的時候,有的父母或照顧者會給孩子穿上很多衣服,結果孩子從小觸覺刺激就受到限制;等孩子大一點時,每次想要抓個東西或爬上臺階,馬上就被禁止:危險不可以拿、很髒不能碰、小心不要爬。於是,孩子只能待在父母設計的一個「安全」的小角落,結果少了各種接觸環境、感覺環境的機會。
當觸覺失調時,有可能造成他日後學習上的問題,例如:孩子會覺得學校制服穿起來身上有點癢,於是他上課就動來動去,總覺得衣服不對勁;觸覺防禦力太高的孩子,就是不喜歡旁邊的同學碰到他,於是不停地注意旁人的動作,而沒辦法專心上課。
不許跑——前庭失調
有些父母總是擔心孩子受傷,不肯讓他們跑跑跳跳,整天就是要孩子坐著或是慢慢走,或是長期以來只安排看電視、看書、畫畫這些靜態活動,結果造成孩子需要用更強烈、刺激的方式去滿足他們的前庭系統,例如不停旋轉、動來動去,長大後還可能會借飆車來滿足速度的刺激。
一旦前庭覺失調,孩子上課時可能就會搖頭晃腦、動來動去,不斷打擾老師或同學,自己也沒辦法專心上課。
不許動——本體感失調
很多父母什麼事都幫孩子做得好好的,從小餵他吃飯,幫他穿衣服,幫他拿東西,使得孩子很少靠自己的身體去做事情、去感覺力度。
上學之後,可能會在學校走路撞到桌椅、拉開椅子時動作非常粗魯、寫字歪七扭八、拿個作業本慢吞吞等,因為孩子沒辦法控制好自己的手腳,也不太會拿捏力量的大小,而且常因動作笨拙,被同學嘲笑或被老師責罵。
孩子在探索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不當的、存在危險的行為。為了既不傷害孩子探索的積極性,又要避免對孩子身體的傷害,當發現不當行為時,不要馬上大聲說「不許動」、「趕緊放下」之類的話,而是採取交換法,將孩子可以玩的安全物品拿來代替孩子正在玩的危險物品。因為孩子還小,跟他講道理他也未必能明白危害性,只能採取具體措施加以解決。家長平時要有意識地給孩子的探索行為創造安全的環境,包括用電安全、危險物品處理(刀、剪、化學物品等)、避免危險性行為等。當然,必要時也可以給予孩子一些「疼痛經驗」,只要危險不太大就放手讓他做,小磕小碰能夠讓孩子嘗到切膚之痛,事後他會懂得更加注意安全。
瑪爾比恩鄠邑區首席顧問國內早教之母張雅蓮女士談到,如果家長想要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探索環境或是想要孩子有更多的探索機會話,也可以參與專業的早教課程。瑪爾比恩可以為孩子提供豐富多彩的環境設施和科學、系統的早教課程,讓孩子能夠更好地發展探索能力以及想像力和創造力。比如在瑪爾比恩的音樂課中,孩子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對不同樂器的操作感受發出的不同聲音,再結合原有的生活習慣,孩子就會慢慢區分不同聲音都是由何產生的。在這個過程中,看似孩子只是形成了一個小行為,其實他們運用了聽、觸摸、表達和分類,已經激起了探索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