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張藝謀馮小剛相比,管虎的《八佰》在國產戰爭片中能排老幾?

2020-08-28 壹條電影

引子


其實,《八佰》今天才正式公映。


但關於電影的討論,早已七拐八繞地,偏離了大部分正常評論的方向,徹底攪成了一團漿糊


怎麼著?堂堂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連平心靜氣聊個電影都做不到?


老子還真就不信了。



越是身處這種稀爛惡臭的輿論環境,越特麼要保持客觀討論的習慣。


關於《八佰》的主題、人物、細節,甚至爭議和問題,大家都已經看了不少,我上周也第一時間聊過(戳此回看)。


這次,就從戰爭片這個大類型聊起。



作為最古老的電影類型之一,到2020年,在主題層面,戰爭片早就達到了它的極限。四個維度來看:


1.0的戰爭片:

無非是保家衛國、或偉人敘事,總之四個字,愛國主義;


2.0的戰爭片:

拍的是犧牲和傳奇,強調敵我矛盾和個人英雄主義;


3.0的戰爭片:

不再歌頌,講的是戰火之下,眾生皆苦,眾生皆渺小;


4.0的戰爭片:

是真正的批判,戰爭催人異化,驅人變鬼,逼人成魔…


可以這麼說,國產戰爭片拍到現在,多數都沒超越1.0和2.0的表達。


真正達到3.0甚至4.0的,屈指可數。


《八佰》的歷史地位如何,具體在哪個維度,稍後再說。


先從一部完成了介於3.0和4.0之間的國產戰爭片聊起。


1.

這才是最牛逼的國產戰爭片


很多人對這電影一定很熟悉,但或許已經有些淡忘:


《三毛從軍記》。



你可能第一感覺,這是一部兒童片。沒錯,當年就是拿了金雞獎的最佳兒童片。


但說真的,小孩子最多就是被裡面的誇張搞笑逗個開心,真要看懂,不太可能。


這電影,是實打實的戰爭片。


而且,它比絕大多數正襟危坐的國產戰爭片,都更嚴肅,也更深刻。


《三毛從軍記》講的是什麼?


簡單說,就是3.0的眾生皆苦,和4.0的催人成魔。


1937年,抗戰全面打響,流浪兒三毛誤打誤撞地參了軍。


他只是個孩子,全然不知戰爭的殘酷,目的也非常單純:


哪有那麼多崇高的保家衛國,想要的,無非是做大英雄,出人頭地,最後過上好日子。



什麼是好日子?


看電影中三毛的一段幻想,不過是,「老婆孩子熱炕頭」。


這就是最樸實、也最真實的中國(直男)老百姓寫照。



戰場上,三毛一腔熱血,鬥智鬥勇,甚至被魏宗萬飾演的老兵打動,主動申請加入敢死隊。


但戰爭帶給他的是什麼?


立了戰功,有機會跟蔣委員長合影,本意是嘉獎英雄,但最後照片拍出來見報,是下面這樣。


完全成了蔣委員長的個人秀



後來,被分配到師部,給牛師長做勤務兵。


看起來是被提拔了,但日常都做些什麼呢?


給姨太太洗衣服,幫少爺擦屁股,給師長上茶敬酒…


沒多久,貽誤軍情的牛師長畏罪自殺,三毛再次上了戰場。


這次,他和老兵深入敵後,成功拿下後,坐等援軍到來。


結果,一等就是八年……三毛都等成了白毛。



原因呢?


電影中多次提及的那句,「再議」


所有長官都在逃避,沒人願意承擔責任,面對一切需要做出選擇的時刻,結果都是這兩個字:


再議。


最後,抗戰勝利,三毛髮現,站在聚光燈下被人歌功頌德的,依然是委員長自己。


站在密密麻麻的墓園,想著曾經的戰友,三毛一時有些懵逼。



就像他和牛師長喝多了的對話:


「我是小把戲」「我才是小把戲」。


「我們都是小把戲」。


無論抵禦外侮本身有多么正義,戰爭本身,都是荒謬的。


戰火之下,眾生皆苦,眾生皆為「小把戲」。


這是電影3.0的那面,至於4.0的催人成魔。


戰爭使雙方異化,用最直觀的諷刺展現了出來。


國軍將領,不是酒糟鼻就是闊腦門,活脫脫陰曹地府出來的模樣;


對面的日軍,則是長滿胸毛、智商低下的「原始人」。



而最單純、最樸實、最一腔熱血的三毛呢?


被分配到師部工作後,他每天看到的,是這些腦滿肥腸的長官如何胡吃海塞,逃避戰事。


是一群高官貴族,戴著防毒面具辦舞會。


集體的自我麻痺,至死方休。


漸漸的,三毛也養出了一身目中無人的「官病」,和滿嘴再議再議的「官腔」。


同時,他還從姨太太那裡,學會了小人物在成人世界的生存法則:


「有些事情,該看的看,不該看的不要看,給你看的不看也得看,不給你看的看了也沒看。」



電影的亮點,還有很多。即便拋開戰爭只論喜劇,它也是國產黑色喜劇的巔峰。


但只就戰爭層面的揭露和諷刺,達到3.0直奔4.0這架勢,後來的國產戰爭片,幾乎沒有超越《三毛從軍記》的。


2.

給大導的國產戰爭片排排座


我們梳理國產戰爭片在過去30年的發展脈絡,拋開多數太過主旋律的1.0表達,三毛之後,幾個大導演在其中的存在感非常之強:


《三毛從軍記》(1992)——《鬼子來了》(2000)——《集結號》(2007)——《金陵十三釵》(2011)——《八佰》(2020)


從00年代的姜文、馮小剛,到10時代的張藝謀、管虎。


《鬼子來了》


當然,《鬼子來了》這樣絕對4.0表達的經典一搬出來,其他任何作品顯然瞬間就黯然失色了。


而且,如果只把《鬼子來了》歸類到戰爭片,也確實有些委屈這部經典。


拋開這部自己獨佔第一檔的作品,當我們把《集結號》《金陵十三釵》和《八佰》,這三部豆瓣評分都在8分上下的作品放在一起對比時,會發現很多有意思的東西。


首先,在主題上,這三部作品都是再明顯不過的2.0表達。


拍的無外乎,都是戰爭中的犧牲和傳奇。


《集結號》,奉命掩護大部隊撤退的九連,因為連長穀子地沒有聽到集結號,死守陣地,最終除他之外,全連犧牲。


後半生的穀子地,活著只有一個目的,為犧牲的戰友討個說法,只為把身份,從失蹤改為烈士。


《集結號》


《金陵十三釵》,南京大屠殺的背景下,切口很小。


關於十三位風塵女子,如何犧牲自己,救下十三位女學生的故事。


單論犧牲的傳奇性,張藝謀這部最甚。


《金陵十三釵》


《八佰》,不再多言,淞滬會戰中的四行倉庫保衛戰。


蘇州河兩畔,一邊是天堂,一邊是地獄。四百國軍,誓以自己的犧牲點醒國人。


這些2.0的表達背後,是中國電影自02年之後,正式開啟的大片時代。


製作一上去,深度必然就會大概率下來。


而繼續深究下去,三部作品內裡探討的其實也基本一致:


戰爭中,究竟怎麼才算是死得其所?


不被承認的烈士,是死得其所嗎?

妓女拿自己的命換女學生的命,是死得其所嗎?

「八百壯士」死守最後的四行倉庫,是死得其所嗎?



其實,單就我這樣描述下來,三部作品的高下,就已經有了:


越是小概率的傳奇,越是過於偉大的犧牲,表達就越是娛樂,層次和歷史地位,自然也就越低。


《金陵十三釵》,妓女換女學生這事兒本身,可信度就不高,電影最終也沒能把這個過於傳奇的故事,講得令人信服,時間越久,越顯出評分上的過譽;


《八佰》,犧牲和覺醒之外,管虎試圖表達出這場戰役的荒唐,和對所謂愛國主義的更深刻詮釋,可惜力有不逮,加上刪改影響,看到了努力,但實際效果一般;


三部看下來,《集結號》或許是最為普世、也最有深度的那個:


它既質疑了所謂烈士犧牲的意義,同時,也肯定了普通戰士犧牲的價值。


《集結號》


在2.0表達的基礎上,《集結號》和《八佰》都有朝著3.0努力的嘗試,而《金陵十三釵》則停留在2.0層面,未見更大的野心。


綜合來看:


《集結號》>《八佰》>《金陵十三釵》。


整體上,國產戰爭片在表達上的落後,是顯而易見的。


是大片時代不能深刻的鍋?還是「這也不能拍、那也不能講」的錯?


3.

好萊塢的戰爭片表達其實也在退步


這裡,為了客觀,我們不妨把《八佰》放到國際視角,再做一次對比。


公平一點,選取的對象,是近五年內,好萊塢的幾部熱門戰爭片:


16年的《血戰鋼鋸嶺》,17年的《敦刻爾克》,19年的《1917》,20年的《灰獵犬號》。


《血戰鋼鋸嶺》


這幾部戰爭片,有一戰有二戰,但骨子裡要表達的東西,非常相似。


真要評級的話,其實也都只有2.0的水平。


《血戰鋼鋸嶺》講的是個人傳奇,《敦刻爾克》則是所謂國家奇蹟。


最新的《1917》和《灰獵犬號》,無論是一戰的徒步送信拯救1600人,還是北大西洋護送商船通過險惡的U型潛艇狼群,也都帶著很強的傳奇色彩。


我們會發現:


現在的好萊塢主流戰爭片,似乎在文本上,開始退回到了最初那個,放大敵我矛盾、歌頌個人與國家英雄的舊戰爭片時代。


《灰獵犬號》


這四部電影,都跟商量好了似的:


通篇都沒有出現敵人,但種種細節又在呈現著敵人(當然都是德軍)有多麼的喪心病狂、人性全無。


《1917》的德軍撤退了也要給英國人留下炸彈陷阱,《灰獵犬號》U型潛艇的德軍,則在無線電中操著可笑的口音,對著一臉偉光正的湯姆·漢克斯大放厥詞。


改變的,都是形式:


諾蘭玩著他的時間線,薩姆·門德斯也用所謂一鏡到底炫技。


不過文本上的保守、退步、主旋律和非黑即白,還是令人失望。


而我們還得承認一個現實:


這四部戰爭片,在豆瓣上的評分都超過了8分。這意味著它們完全被主流觀眾接受、膜拜,甚至奉為經典。


《敦刻爾克》


這倒沒有多困擾我,畢竟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局限性,真正讓我不爽的是:


都是2.0水平的戰爭片,且《八佰》某種程度上還在嘗試做更為深刻的表達,怎麼大家對自己國家的電影,就憑空多出來這麼多有色眼鏡呢?


倒真不是在捧《八佰》,只是,咱至少得保證一碗水端平吧。


結語


說真的,戰爭片的退步,不是孤例。


這背後,是全球化在收縮,是對抗在加劇,是矛盾衝突在升級


而在我們不滿足於《八佰》這2.0表達的同時,或許更得明白:


這很可能,就是未來五到十年內,我們能看到的,最深刻、也最有反思力度的國產戰爭片了。


你我心裡都清楚,這大概率會成為現實。

相關焦點

  • 不吹不黑,《八佰》在國產戰爭片中能排老幾?
    >可以這麼說,國產戰爭片拍到現在,多數都沒超越1.0和2.0的表達。《八佰》的歷史地位如何,具體在哪個維度,稍後再說。先從一部完成了介於3.0和4.0之間的國產戰爭片聊起。1.)——《金陵十三釵》(2011)——《八佰》(2020)從00年代的姜文、馮小剛,到10時代的張藝謀、管虎。
  • 《八佰》導演管虎到底被張藝謀、馮小剛甩了幾條街?
    近日,電影《八佰》熱映,短短幾日票房已達10億元,足見影片的人氣。觀眾也對導演管虎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那麼,我們通過中國兩位大咖級導演張藝謀和馮小剛所取得的成就,來看看管虎導演的與這兩位的差距還有多大?他在《八佰》之後,要達到什麼水準才能達到或超越這兩位?
  • 從口碑兩極化的《八佰》回顧國產戰爭片:你pick誰?
    第2920期文化產業評論歷經審查、撤檔、改檔、刪減等諸多風波後,《八佰》終於上映。然而等待《八佰》等並非眾口一致的好評,兩級化評價的《八佰》究竟問題出在哪裡?《八佰》的差評又能給國產戰爭片哪些啟示呢?與此同時,我們盤點了近年來優秀的國產戰爭電影代表作,張藝謀、馮小剛等多位國內一線導演均完成了戰爭片的創作與拍攝,那麼國產戰爭片中誰是觀眾心中的最佳呢?已上映的戰爭片又能給我們那些啟示呢?
  • 管虎導演的《八佰》和《金剛川》,為什麼達不到國產戰爭片巔峰!
    管虎導演的《八佰》和《金剛川》兩部戰爭片。可以說在2020年國產電影裡異常耀眼。而這兩部電影的優缺點都非常的明顯。
  • 管虎:《八佰》超越了電影的意義
    在對排片時間和排片影院做出限制的情況下,《八佰》仍然收穫了超過1420萬元的點映票房,成績喜人。點映過後,《八佰》豆瓣評分達到8.3分,獲得良好口碑。《八佰》取材自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講述「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以少敵多頑強抵抗四天四夜的故事。
  • 導演管虎:《八佰》超越了電影的意義
    羊城晚報記者 胡廣欣 實習生 李昀澤電影《八佰》在8月14日首次開啟大規模點映。在對排片時間和排片影院做出限制的情況下,《八佰》仍然收穫了超過1420萬元的點映票房,成績喜人。點映過後,《八佰》豆瓣評分達到8.3分,獲得良好口碑。
  • 沒看懂這些,就別說你看完了《八佰》,看懂了管虎
    以張藝謀、馮小剛、陳凱歌為首的幾位導演,用自己別具一格的電影風格,扛起了整個華語電影圈。當時,有人害怕導演隊伍出現斷層,對中國電影產生擔憂。這種震撼的視聽體驗,讓有不少觀眾看完《八佰》出來,直誇《八佰》是近些年來最好的國產戰爭片。
  • 國產戰爭電影原來可以這樣拍?管虎「十年」磨出《八佰》
    五天十二億,《八佰》的票房成績刷新了很多紀錄。同步刷新的,還有人們對國產戰爭電影的刻板印象。很多人看過《八佰》之後稱讚,說這部影片刷新了國產戰爭片的新高度,代表了中國電影工業化的又一高水準。那麼這樣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究竟是怎麼誕生的?
  • 管虎:這個《八佰》背後的男人,憑一己之力拔高國產戰爭片新高度
    第六代導演中,數管虎最酷,《八佰》的熱映又讓管虎&34;了一把,他讓國產戰爭片走向了新的高度水準。有了頂級視覺效果保駕護航後,影片在用極具創造性的視覺語言更真實地呈現了那個年代的戰場,近在咫尺的炮火、擦肩而過的子彈、臉上寫滿疲憊的戰士…這種真實感也能激發起觀眾對戰爭的恐懼和對和平的嚮往。
  • 相比六月即將上映的電影《八子》,更期待七月管虎導演的《八佰》
    並且在觀看之後表示「老淚縱橫」,又是一部超燃的軍事題材的戰爭戲。但是相比於即將上映的這部《八子》,還是更加期待七月份由管虎執導的新電影《八佰》。六月和七月均有一部中國主旋律影片軍事戰爭電影,也許網友會說,還都沒看怎麼能判斷哪部更值得期待呢?下面咱們從幾個方面來講述一下兩部影片的期待值。首先從導演入手,高希希導演和管虎導演都是非常有名的導演。
  • 為什麼《八佰》能打破國產戰爭片的票房天花板?
    憑藉實力和氣勢,它到底能不能打破國產戰爭片的票房天花板?再簡單點來說,突破25億,《八佰》到底有幾成勝算?《八佰》大賣,怎麼可能只因為抓住了報復性觀影紅利?《八佰》何以大賣?一種說法是:它抓住了報復性觀影紅利。
  • 點映評分9.4,《八佰》口碑炸裂,馮小剛大膽預測票房30億
    8月14日 《八佰》開啟了電影,歷經首輪點映,口碑、票房雙雙大爆。點映票房突破1000萬,貓眼評分9.4,豆瓣評分8.3,這樣炸裂的口碑,在國產戰爭片中難得一見。在當前的條件下,《八佰》的上映無疑具有特殊的意義和作用。《八佰》不僅僅是讓我們記住當年四行倉庫保衛戰那四百勇士,更是透過他們的英勇故事,讓今天的我們再次奮起。
  • 管虎談《八佰》:最重要的不是戰爭,是人
    《八佰》從2016年就開始籌備,並搭建拍攝實景,「在拍戲的過程中,我們主創人員一共生了12個孩子,這都是拍戲過程中帶來的福分。我估計人生中這種經驗不會太多,有這麼一次就足夠寶貴了。」導演管虎說。2019年6月25日,《八佰》劇組亮相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宣布上映日期定檔2019年7月5日。全國觀眾真正能在電影院看到這部電影,則需要等到2020年8月21日。
  • 管虎之前還有兩部《八佰》,最早的拍於1938年,激勵了幾代人
    娛樂新鮮事、八卦有態度導語:小編頭一次寫關於《八佰》得內容,作為一個娛樂小編本應早早得寫點關於《八佰》得報導,為國產電影和主旋律電影做做宣傳。一來因為此類內容較多,二來這部電影太過深沉,小編不好掌握深度。
  • 華誼要賣幾部《八佰》,才能抵一個馮小剛?
    《八佰》戲裡,是一場被圍觀的戰爭。戲外也同樣如此,投資人們也在圍觀《八佰》的製片水平、票房成績。「華誼與騰訊、阿里巴巴都有合作,網際網路巨頭投資華誼的邏輯,就是未來要能拍出業內標杆式的片子。」一位電影業內人士說。
  • 電影《八佰》好事多磨終上映 管虎談拍攝幕後
    8月21日,電影《八佰》正式上映,在很多電影人眼裡,《八佰》上映的這一天,在一定程度上才算是中國影業的真正復工,因為這是院線復工以來上映的首部國產商業大片。很多人好奇,為什麼經歷這麼多波折管虎還要堅持拍攝這部電影?採訪中他透露,最早對這段歷史的深刻認識來自於父親,「之前知道這一戰爭,但沒想到這麼慘烈。他給我形容過很多次戰友抬下來身上中彈的樣子。」有網友在管虎的微博上留言,說拍攝這一題材是在炒冷飯,但管虎認為,電影《八佰》不是重複,而是一件做了便有意義的事。
  • 管虎的《八佰》成票房黑馬,為何李路的《北平會館》卻票房慘澹?
    近日,電影《八佰》在電影期間票房就遠超國外影片,位居票房榜首。但反觀即將同天定檔的國產電影《北平會館》卻票房慘澹。管虎定位明確《八佰》是導演管虎在拍攝《老炮兒》是就一直有在構思的一部影片,在那之前也有想開拍,但卻被叫停4、5次,最終在2017年決定開拍這部他構思10年的影片
  • 人性的掙扎與張揚:管虎《八佰》在戰爭電影上的探索和突破
    近期熱映的電影《八佰》展示了導演管虎在這方面的積極探索,他從普通人的視角表現人性在戰爭中的掙扎與張揚,實現了戰爭題材電影的新突破。這些習氣在戰爭中表現的更為充分和露骨,它為管虎展示自己的想法提供了很好的載體。
  • 《八佰》定檔:十年磨一劍,管虎首部戰爭片是否能成「爆款」
    8月2日,由管虎導演執導的電影《八佰》重新發布檔海報,並宣布將於8月21日全國上映。影片《八佰》原定於2019年7月5日上映,但在上映前期宣布撤檔。在《八佰》的一段幕後資料中,主演張譯演技爆發,崩潰式大哭,直接看哭了管虎。
  • 《八佰》艱難上映史
    19日晚點映票房突破1.5億後,《八佰》有望成為復工後首部破10億的影片。但是這樣一部口碑和票房雙收的電影,問世過程卻極其曲折。在去年因為「技術原因」臨時取消上影節開幕放映後,《八佰》原定於去年7月5日的全國公映也沒能保住。此後每逢重要檔期就有傳言稱《八佰》可能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