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須稍微描述一下整個過程,你們才能更真切感受到我對這個片子的喜愛。
大概是前幾天,為了做奧斯卡直播,我開始補各種奧斯卡提名影片,尤其是一些略冷門獎項的提名作品。例行公事的打開了這個片子,然後,就特麼停不下來了。
馬上,我就把這個片子推給了其他朋友。
結果,第二天打開群,看到的第一句話就是,他在群裡大喊,這個片實在太好看啦!你們,都去看吧。
接下來的幾天,我又聽到了其他幾個人也在大喊。
這樣的經歷,也讓我確信,這確實是一部非常值得的片子。於是,今天我就來安利了。
那就是
沒錯,就是這個,豆瓣評分9.5分,友鄰評分更是高達9.8分。好於98%的紀錄片。
IMDb也是9分
爛番茄更是100%的媒體新鮮度,9.2分
其他評分也基本都是高分,總之,這片的評價就沒有低於9分的,簡直是好到誇張。
看看國外媒體都是如何評價的
這部紀錄片不僅方方面面都優秀得無可指摘,還將案件本身升華到了更高的高度。它對個人、對集體文化、對整個社會的造神主義都提出了振聾發聵的批評。這不僅關乎於美國,也不僅關乎於種族。
——《娛樂周刊》
在那麼多連篇累牘的報導、那麼多本書、那麼多部紀錄片、迷你劇之後——在那麼多無處發洩的憤慨、在全民聲討的狂熱之後,終於有人,真正地看清了這個故事,將它完美地講述了出來。
——《華盛頓郵報》
這部長達七個半小時的劇集,每一秒鐘都客觀,深刻,震撼,可笑,或是可悲。劇中有些片段,兼具了以上全部的特點。
——《紐約雜誌》
在剛剛過去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我也在直播中反覆安利這部紀錄片,是因為,我真的覺得你們可以考慮去看看。最終,本片也毫無懸念的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的《辛普森:美國製造》。
《辛普森:美國製造》講的是一樁創造歷史的懸案。史上最著名的黑人橄欖球跑衛,涉嫌殺死自己的白人妻子。
但他最後無罪釋放。
這是鼎鼎大名的「世紀審判」,是美國歷史上最受公眾關注的刑事審判案件。
當辛普森案裁決即將宣布之時,總統柯林頓停止了辦公;前國務卿貝克推遲了演講;華爾街股市交易清淡;長途電話線路寂靜無聲。數千名警察全副武裝,如臨大敵,遍布洛杉磯市街頭巷尾。
大約有1億4千萬美國人收看或收聽了「世紀審判」的最後裁決。
但是這些都不是重點。
重點是。
這個劇真的太好看了!!!!!!
第一集好看。
第二集好看。
第三集暴風雨般好看。
第四集好看到想吃人。
第五集……
什麼???這麼快就看完了????
我失戀了,我生氣了,我要打人了。
以上就是我追劇的心路歷程。
不吹不黑。
這幾年,關於案件的紀錄片非常受歡迎,而且都是高分紀錄片。比如之前大熱的《紐約災星》
關注富翁殺妻案的同時,甚至影響了案情本身,也成為當年的新聞事件
尤其是這個老頭,他的各種反應以及行為都讓你充滿了解密的快感。
而另一部《製造殺人犯》,同樣非常受歡迎
記得當初也有很多帳號力推。撲朔迷離,充滿懸念的故事。
當下,很多美國紀錄片的製作都充滿戲劇吸引力,看起來好像劇情片一樣,緊張、精彩、抓人。同樣的,如果你熱衷於犯罪題材,並且曾經看過《紐約災星》《製造殺人犯》等等深入探討謀殺、謀殺背後的人性、或者美國司法公正,那麼你一定不能錯過《辛普森:美國製造》。
實際上,去年大熱的另一部美劇,《美國犯罪故事》,也是根據這個案件改編,且很受歡迎。
該劇也在之後橫掃艾美獎,拿到9項大獎,以及2項金球大獎,也是去年的大熱犯罪劇。
僅從這受歡迎程度,你也能看出大家對這個故事的喜愛。
實際上,即便你沒有看過以上任何一部美劇,甚至你對犯罪、對美國司法、對美國的社會、歷史、種族都沒有興趣……
你還是不應該錯過《辛普森:美國製造》。
這部紀錄片從各個層面,都優秀得好像完美教科書一樣。
製作精良堪比電影,信息量巨大,思路脈絡卻非常清晰。
有噱頭驚人的主題,極富戲劇性的主角,但是卻不因此而浮於表面;
豐富,紮實,深刻,極為有力,極為震撼,每一秒鐘都讓人屏息以待。
在某種程度上,《紐約災星》就好像是《辛普森》的預演。
同樣極有耐心地、抽絲剝繭地還原了一個多年前的案件,採訪了所有相關人士,從不同人的不同立場,講述了一個比劇情片更具有戲劇性的真實故事。
同樣來自於駭人聽聞的殺妻秘聞,為什麼所有證據都說明這個男人殺了自己的妻子,但是他卻被無罪釋放了呢?
因為他是一個有錢人,他請了最好的律師;在這樣昂貴的放大鏡下,幾乎沒有哪一個偵查過程可以經得起推敲。
那麼,這個活在雲端上的有錢人,他可以用錢、用名聲買到一切問題的解決方法——
又為什麼要殺死自己的妻子呢?
《紐約災星》用前所未有的深入和細緻,層層推進,講述了一個撲朔迷離的殺人案。這種獨特的視角,顯然對此後的同類紀錄片影響巨大。
但《辛普森》的偉大就在於,在一個更為離奇的世紀奇案面前,導演看到的卻不僅是案件本身。
在這部紀錄片中,他試圖向我們解釋了許多問題。
辛普森為什麼會成為一代人的精神偶像?
他的殺妻案為什麼會得到如此多的關注,成為「世紀審判」?
他又為什麼可以全身而退?
而他的答案,一個非常震撼的答案,是將辛普森的命運,放到了美國的社會裡,放到了美國的整個社會大環境裡。
時代造就了辛普森的紀錄片,就好像時代造就了辛普森這個人。
讓我們和導演一樣,首先說一說辛普森是誰。
他被譽為橄欖球職業比賽史上的最佳跑衛,在1973年,他創下記錄,成為首位在一個賽季中持球衝刺超過2000碼的人。
從職業球賽中退役後,他成為電視體育評論員,代言廣告,還當了演員
曾參演《白頭神探》等很多影片,雖然演技並不怎麼樣,唯一獲得的電影獎就是金酸梅,獲得最差男配角。
另一個提名,也是爛角色提名。但是,他是不折不扣的好萊塢名流。
要在中國的文化語境中,理解辛普森的成功,其實是一件很難的事情。畢竟我至今都沒有搞清楚橄欖球的規則是什麼樣的。
但是這部紀錄片用一種非常直觀的方式,讓我們看到了辛普森在每場球賽中奔跑的樣子。
就好像你看博爾特跑步,遙遙領先,其他那麼多選手,一個能打的都沒有,爽不爽?
辛普森在橄欖球賽上,就是這種感覺。
他的成功,是一個多麼典型的美國夢啊。
一個出生貧寒的黑人,卻可以憑著自己超凡的體能,創造一場又一場連勝的奇蹟,然後被理所當然地推上神壇。以及,他還是一個非常懂得分享的人,就在創造紀錄之後,他做的是,感謝所有隊友,榮譽屬於所有人,這種性格,讓他非常受歡迎,也很有親和力。
慷慨大方、
可是與此同時,在辛普森成為美國神話的這一段時間,上世紀五十到七十年代,也是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發展至頂峰的時刻。馬丁·路德·金,馬爾科姆·X……遊行,靜坐,非暴力不合作,還有更為直接的暴力,毆打,破壞……
黑人與白人之間的矛盾可以說是發展到白熱化。
但辛普森是什麼?一個運動天才。在運動場上,他超越了種族,超越了膚色。白人痴迷於他的成功,以至於他們可以選擇性地忽略了他的黑皮膚。
他的成功,不是黑人的成功,而是O.J.辛普森的成功。
而辛普森自己也完全不關心政治,他拒絕為黑人發聲,他說:我是辛普森,我不接受除此之外的任何標籤。
在白人面前,在大眾面前,他和藹可親,真誠有禮,慷慨善良。
但與此同時,他漠視自己的黑人同胞,他出軌、家暴、恐同。
有一天,這樣一個人犯下了一個彌天大錯。他涉嫌謀殺自己的白人妻子。
從這一刻開始,或者說從很早之前開始,他的人生就不再屬於自己。
有很多種如果。
如果他沒有出這麼大一樁醜聞,他本可以好好做自己的白人寵兒。
如果他不是這麼有錢,他請不到那麼好的律師,那麼他早就被扔進監獄。
可是這其中最為冷酷的一個如果……
如果他殺的不是一個白人妻子,而是一個黑女人,那麼他必然早已被判刑。
在整個第三集裡,我們看到了他的豪華「夢之隊」律師團隊,是如何無所不用其極,使勁了手段。打種族牌,打道德牌,往警察身上潑汙水。
這是用錢能買到的最好的辯護。
這個過程,和任何一部精彩的法庭電影比起來,都毫不遜色。甚至你會覺得,演出來的律師,或許怎麼也不會有真正的律師那麼氣勢洶洶。
但是這部紀錄片的可怕之處,卻是它逐漸地將焦點從劍拔弩張的庭審,轉移到了這背後更為黑暗的一面。
「夢之隊」厲害嗎?當然厲害,他們能把黑的說出白的,能從一宗原本沒有任何人質疑的謀殺案裡,找出重重疑點。
但是坐在法庭上的黑人陪審團,這一群沉默的聽眾,根本不在乎辛普森到底有沒有殺人。
對於他們來說,這個案子的核心也不是他沒有殺人,而是,你站在哪一邊。
站在黑人這邊,還是白人這邊?
這已經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殺人案了,它成為一種政治,一種立場,大家都要表態。
在辛普森一案中,許多出庭證人、或是利益相當者,都遭到了辨方律師的瘋狂攻擊。
其中炮火最集中的一位,在許多年後,面對著攝製組的鏡頭,說下了這樣一句話。
「對你來說這是一部紀錄片,對我來說,這卻是我人生的終點。」
沒有人可以從這次事件中全身而退,就算辛普森也不可以。
在這一刻,「真相」,是一個多麼沉重的詞。
縱觀辛普森的前半生,他一直都在試圖擺脫壓在自己身上的「黑人」標籤。他住在高級白人社區,他的朋友都是白人,他的妻子也是一位白人美女。
可是在這個最緊要的關頭,救了他一命的,卻依然是「黑人」這個身份。
不是他的運動天賦,不是他精心打造的公眾形象,只是他的膚色。
「不管他跑了多遠跑了多久,每當照鏡子的時候,不可改變的是,鏡中的人永遠是一個黑人,永遠。」
他有得選嗎?
他沒得選。
這就是命運。
我時常想起辛普森的臉,他年輕時長得真是好看,那毫無疑問是一張意氣風發的臉,臉上寫滿了躊躇滿志。
可是,與這個冷酷的時代相比,這樣一個年輕人,又算得上什麼呢?
他只是跑得比較快一點,他只是漂亮話比別人說得更順一點。
這短短的人生,已經被貼上了太多的符號,已經背負了太多與他無關的「意義」。
所以他站得比旁人高,最終摔得也比所有人都要痛。
這就是美國夢嗎?這就是《愛樂之城》裡造夢的洛杉磯嗎?
那麼美國夢,比這世界上的一切都更加冷酷。
因為歸根結底,它也只是一個巨大的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