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最名不副實電影,當屬本片。為了不劇透,我不想說為什麼。但我相信,只要看完本片,你一定會同意我的看法。
《十二個想死的孩子》海報《十二個想死的孩子》,從演員陣容到劇情設定,都不乏吸引人的地方。全員95後,還有新田真劍佑、橋本環奈、黑島結菜這樣響噹噹的名字,不由讓人感嘆,這日本娛樂圈吶,才是妥妥的長江後浪推前浪。
預告片的懸疑氛圍挺濃,還略帶一些恐怖片的感覺,讓人對本片頗有幾分期待。別忘了,導演還是堤幸彥,雖然他的水準上下起伏有點大,但青春+殘酷題材,按理說正是其拿手絕活。
可本片一開場,就讓我產生了一絲不詳的預感。敢情導演想要打出的是推理牌?十二個未成年一一登場,相約集體自殺。組織者竟然還讓大家一起來討論,決定是否施行。雖然知道這是本片的設定,但滲透在其中的刻意感和做作感,直到影片結束也未散去。
《十二個想死的孩子》劇照原本一切順利的程序突然被一個意外因素所打亂,那就是房間裡出現了第十三個人,而且他竟然已經「死」了。那麼對外保密的集體自殺行動,是怎麼洩露的?第十三個孩子,又是怎麼「死」的?看到這裡,還真讓我提起了興趣。
可事實是,導演根本不按照套路來啊。本片既沒有所謂的「殺人兇手」,也沒有什麼驚世駭俗的密室殺人手法,依我看來,花裡胡哨的推理橋段,實在是有些多餘。如果不是一眾日本一線青春偶像的參演,本片的推理水準也就和當下流行的「劇情殺」半斤八兩。導演細心安排的各種細節,說實話,觀眾根本就來不及消化。而當「謎底」揭曉時,觀眾的腦袋上又會充滿問號——就這麼回事?
總而言之,不要對本片的推理抱有太大的期望。何況,本片主創似乎也是志不在此。
作為一部群像電影,成功與否的關鍵就在於各個人物是否立得起來,擁有獨特的個性。沒錯,本片的角色確實足夠豐富多彩,他們如走馬燈一般依次亮相,但可惜的是,所有人的發揮空間都很有限。沒有人是主角,也沒有人是配角,最後的結果就是清湯寡水,一個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角色都沒有。
本片也為每一位角色準備了足夠「悲慘」的身世,以解釋每個人想要自殺的原因。有人是因為自己的偶像自殺了,決定要跟隨他而去;有人是因為在學校遭到霸凌,覺得生無可戀;有人是為了不讓父母得到保險金,打算自殺。
很多理由聽上去有些「中二」,但未成年人的世界,可能就這麼小。一點風吹草動,就有可能讓他們的心靈崩塌。影片進行到這裡,我們才看到了導演的真意——沒錯,這是一部掛著懸疑表皮的生命教育片。
比起上面幾位,個別孩子想要自殺的理由還是值得深思。比如,橋本環奈飾演的少女偶像,不願意接受大人強加給她的「人設」。為了證明本人才是真實的,她決定用死來抗議。這不由令人聯想到國內如火如荼的偶像文化。
又比如,新田真劍佑飾演的推理天才,在得了癌症之後,為了表示自己的生命應該由自己來控制,所以來參加集體自殺。
最悲慘的,當屬杉咲花飾演的黑衣少女。她的母親想要縱火燒死自己的孩子,而四歲的她在失去意識前,最後聽到的是一歲的弟弟的哭聲。「我們根本就不應該被生下來」,既然對孩子不負責任,又何必要把他們生下來?這是她對世界發出的責問。
顯然,到這裡,導演的野心顯露無遺。通過集體自殺事件來探討生命的意義,用「想死」的孩子來表現「想生」的欲望,這正是本片想要表達的深意。
可惜,本片終究沒有能像《十二怒漢》一樣,成為一部靠臺詞就能被封神的經典電影。本片的格局實在有限,撐不起所謂探討生命意義的宏大主題。前半部電影的時間浪費在無謂的推理上,這樣一來,後半部的說理就顯得頗為倉促和敷衍。幾位年輕演員用力過猛的演技,還帶來了一種過家家式的不和諧感。總之,在商業和藝術之間,導演也沒想好該怎麼拿捏分寸。最後的結果就是,兩頭不討好。
儘管如此,日本青春電影,總是敢於直面一些未成年人生活的陰暗面,這仍然是值得尊敬的創作理念。無論最後呈現出的藝術效果如何,願意探究真相、深入挖掘,總比所謂「甜寵劇」來得更有意義。但願堤幸彥導演,下一回能靠譜些吧。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