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長城一日遊
文/陽光下的閱讀時光
又到2020年國慶黃金周,國慶節前一天,兒子策劃旅遊行程時建議我:「誰不說俺家鄉好,咱們不如就利用國慶長假,好好在自己的家門口看一看,逛一逛。爸爸你看我們全家去摩天嶺長城旅遊一次怎麼樣?」
看長城,登長城,是兒子多年的夢想 ,既然家鄉就有長城,何必要捨近求遠呢?兒子的小主意點醒了我。其實有時候外出長途旅遊實在是一種盲目的選擇。而在自己的家門口就不一樣了。不說省時省錢人輕鬆,主要還可以為發展家鄉旅遊業添磚加瓦做貢獻,通過遊覽家鄉的文物古蹟,山水風光,風土人情……更加了解家鄉,熱愛家鄉,建設家鄉,增添主人翁的責任感!
心動不如行動,於是我們一家三口在國慶節假期,興高採烈地走進了位於家鄉的寧魯堡摩天嶺長城。
「長城旅遊帶,塞上邊關鄉,民俗文化庫,古堡烽堠廊,自然和諧園,清涼避暑莊,白羊風情韻,七彩生態光。」金秋的寧魯堡,在長城的映襯下,流金溢彩,古樸凝重,風情萬種,儀態萬方。置身其中,馬上想起了著名學者,邊塞文化研究會會長劉志堯對寧魯的精彩詮釋。
正當我們準備向聞名遐邇的摩天嶺長城出發時,在寧魯村口,遇到了住在寧魯村我的初中老師,也是土生土長的長城邊塞文化愛好者劉陽。劉老師自告奮勇,義務為我們作導遊。劉老師介紹說: 「南有馬道頭,北有寧魯堡,」寧魯,舊稱「寧虜,」意思是希望胡虜之騷擾寧息。至清代,由於胡漢民族關係趨於緩和,遂改「寧虜」為「寧魯。」寧魯堡位於家鄉最北端,隔長城與內蒙古依偎,歷史上是蒙古草原於內地相通的重要關隘,是我國古代史上北方重要軍事要塞,胡人不經此地難以南下,漢人不據此地不足以禦敵。歷史上許多重要的戰爭,都曾在這一帶展開。
行進在新修建的摩天嶺長城旅遊路上,一眨眼的功夫就來到了長城腳下。在劉老師的引領下,我們沿著黃色的夯土長城遺蹟緩緩前行,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望長城內外,風光無限,令人生發出「一牆跨兩省 ,明月照兩邊 」的邊塞獨特風情感慨。寧魯堡自古就是邊塞要隘,位於寧魯口山上的摩天嶺長城,被稱為「小八達嶺長城。」是居庸關以西較為雄偉的長城,海拔2000多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長城之一,早有「東看八達嶺,西看摩天嶺」之說,當年香港著名影星成龍曾在此觀光。 2010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為山西省風景名勝區。
聽劉老師介紹,摩天嶺長城有許多火山石林和「柱狀節理」地質遺蹟。其形狀猶如鬼斧神工般令人嘆為觀止。我們沿著「之」字形長城攀登,半個小時後,終於見到了長城上的石林,只見無數一兩米高的黑紅色六方柱體,層層疊疊,密密麻麻依山排列著,遠看像是身披鎧甲的古代將士,一隊隊一排排嚴陣以待。近看又像一行行樹木,在相互簇擁下頑強地生長。真是奇觀中的奇觀,神奇中的神奇,沒想到摩天嶺長城之上竟然別有風景。難怪劉老師一路上反覆提到,摩天嶺長城是建在石林上的長城,所以也是世界上最獨特珍貴的奇觀。雲南有石林,可是沒有建在石林上的長城。北京有八達嶺長城,但是沒有長城下的石林。而我們的長城卻是石林和長城兼而有之,相得益彰,實屬世上唯我獨尊。劉老師平時不善言談,但說到家鄉的長城,卻是口若懸河,滔滔不絕,那種愛家鄉愛長城的激情溢於言表,令人深受啟發。
當我們沿長城來到位於摩天嶺長城之疊的鎮寧空心敵樓時,立刻被眼前的長城建築所震撼了。聽劉老師介紹,高高聳立在我們面前的這座敵樓,是我國沿長城保存最為完整的箭樓之一,在戰爭時期是戒備森嚴的關隘,和平時期又是蒙漢民族互通貿易的市場,因而又稱馬市樓。整個敵樓石條砌基,青磚砌牆,高17米,底圍120米。空心樓梯貫通上下,上了層樓又四面貫通,形成迴廊。垂花門楣上陰刻「鎮寧」二字,蒼勁有力。是家鄉的標誌性建築,也是大同地區具有顯著代表性和標誌性的古代歷史文化遺產。
登頂鎮寧敵樓,秋風颯颯,草木搖曳,天地曠達,山川悠悠,使人強烈地感受到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長城雄風萬古揚的懷古,思古遐想與神往。
一上午的長城風光遊覽,令人美不勝收,餘興未盡。中午時分,我們走進了劉老師在寧魯村的農家小院,剛一進院,一股醇香地道的莜麵香味,撲鼻而來,令人食慾大開。
原來,早在長城上,劉老師就給愛人打電話,安頓愛人中午做莜麵飯款待我們。關於莜麵飯,劉老師講起來如數家珍,邊吃飯邊為我們一一介紹。自古有俗語說:「雁北三件寶,山藥,莜麵,大皮襖。」只要提起莜麵,不能不提到寧魯莜麵。寧魯以莜麵為主的小雜糧已經走出家門,走向全國。自古以來,寧魯的莜麵質量精細,寧魯人家家戶戶愛吃莜麵飯,善作莜麵飯,寧魯人做的莜麵飯最好吃,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莜麵飯的種類很多,若與山藥搭配製作,其種類有幾十種之多。最常見的是「莜麵窩窩,」「莜麵疙捐兒」,「莜麵餄餎,」「莜麵囤囤,」「莜麵餃子,」「抿撥鍋」……
莜麵窩窩是長城腳下人家最普遍的莜麵飯食,看著心靈手巧的劉老師愛人,把又一籠捏好的小而薄,大小高低一樣的莜麵窩窩碼在籠中,我們大開眼界,愛惜的不知如何表達,那些橫豎成行,精緻精美的莜麵窩窩,簡直好像流水線生產出來的,堪稱難得一見的藝術品。
遊在長城,吃在寧魯。以莜麵為代表的長城飲食絕對是一道亮麗的食文化。聽著姚老師的介紹,吃著香噴噴的莜麵飯,我們似有所悟,多年來,寧魯村民眾在「民以食為天」這一主旨的長期實踐中,以本鄉本土自產的莜麵,創造性地制出種類繁多,豐富多彩的以莜麵為代表的平常飯食,完全是一種長城飲食文化現象和民俗食文化史記。
夕陽西下,落日時分,我們即將告別寧魯,告別長城。依依不捨中再一次回望寧魯口,長城。邊關故裡, 美麗左雲,時代長歌,白羊大地的秋日美景,美不勝收,盡收眼底。此刻,我們能夠強烈地感受到古長城腳下,寧魯堡的風貌古舊,惠雨天真,浮生本色,人際溫馨……人已離去,心還在寧魯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枝一葉、一庭一院之間漫步徜徉。夕陽山外山,芳草碧連天,長城內外,喜獲豐收的盛世畫卷,令人頻頻留戀地回頭。
時運交移,質文代變,寧魯,昔日蒙漢相爭的古戰場,今天,民族團結的大通道。凝視古長城,憑弔千古興亡,金戈鐵馬的悲壯早已化作歷史的狼煙,刀光劍影的廝殺還在傳說中迸濺火花。我們情不自禁發出讚嘆,美麗的寧魯,不僅屬於遠去的歷史長道,長城古道,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陽光大道,康莊大道。
註:本文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本人,嚴禁抄襲,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