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 襄公十一年》:「諸侯會於北林,師於向,右還次於瑣,圍鄭,觀兵於南門。」
閱兵看上去似乎是一個近現代才開始出現的概念,但早在我國古代社會時期,國家就已經開始自發的舉行閱兵儀式,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展示軍隊實力,震懾邊境威脅。在我國古籍《淮南子》當中,就記載了夏禹閱兵以震懾諸侯的故事。從這時開始,後世的朝代外出作戰之前,往往都要進行一次聲勢浩大的閱兵。
閱兵的重要性
等到近現代社會,閱兵逐漸在全世界範圍內流行。國家往往會選擇在國慶日這一重要的節日上舉辦閱兵儀式,目的大多都是為了彰顯軍威,畢竟在現代社會一個國家舉辦了閱兵,全世界其他國家都能夠看得到。因此,閱兵稱得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儀式,從新中國成立以後便頗受重視。
新中國自成立以來,舉辦了大大小小多次閱兵式,絕大多數都取得了圓滿成功,僅有一次出現了意外事件。我國閱兵式上罕見失誤,這就是1997年為了慶祝香港回歸的閱兵儀式。眾所周知,在這一年香港終於回歸了祖國的懷抱,正因如此,這一年的閱兵儀式我國並沒有選擇在北京開展,而是將地點選在了香港。
此時正值香港非常炎熱的季節,毒辣的陽光照射在大地上,簡直就像是要把一個人烤熟。即便如此,我國的解放軍戰士們仍然筆直的站立在廣場上,不敢有任何的懈怠。畢竟閱兵儀式一年就這麼一次,這一年還正好趕上了香港回歸,重要性不言而喻。
閱兵式的意外失誤
縱使戰士們的意志力再堅定,他們也不是無堅不摧的鋼鐵機器,仍然要受到體力的限制。一位支撐不住暴曬的標兵,因為中暑而筆直的倒了下去。恰好這一幕被全球直播,這一意外狀況被世人盡收眼底。
因為此時尚且還擁有意識,因此這名解放軍戰士在倒地之後,又重新掙扎著爬了起來。經歷過中暑的人應該都知道,這個時候的頭會感到非常暈,身體也會出現很強的不適感。很顯然這名士兵也在經歷同樣的痛苦,他晃晃悠悠的從地上站了起來,掙扎著打算再一次站一個軍姿。可沒等他站穩,這名士兵就再一次的倒在了地上,循環往復了三次以後,士兵終於徹底失去了意識,被醫療團隊帶走。
從始至終,這名士兵的所有舉動都被攝像機拍攝了下來,他的這一行為對於一場閱兵來說,是毫無疑問的失誤,但卻贏得世界喝彩,他的這種精神,值得很多人去學習。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心中都有那個自認為非常重要的東西,它們可以是金錢、可以是名利,但相信這名士兵心中,它把自己的國家放在了第一個位置,把國家的榮譽和尊嚴放在了最高峰。
軍人的精神
這便是為什麼,士兵強忍巨大的不適也要站起來的原因。如果在自己的心中,個人的安危要高於國家的榮譽,這場閱兵的重要性不足以與他的生命相比較,他完全可以在倒在地上的那一刻,就等待著醫療團隊的救援。可他並沒有輕易放棄,而是用盡了自己身體的所有力氣,掙扎著完成這場閱兵。
他的這一舉動,彰顯了中國軍人的魄力。縱觀近代的中國歷史,我國所遭遇的戰爭大多數雙方實力差距懸殊,我國的軍人用小米加步槍,去面對敵人的飛機大炮。可就算是這樣,他們卻從來沒有選擇過放棄,即便實力懸殊,仍然用自己的智慧和甘願為國捐軀的精神投身於戰場,只為了能夠讓後代擁有一個和平安寧的環境。
對於一名軍人而言,保衛國家和人民是自己的天職,能夠生活在這樣一個國度裡面,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我們作為這一龐大國家中的一員,應當和這些值得尊敬的戰士們一樣,從自身做起為國家做出奉獻,只有這樣我們的國家才會變得越來越強,才能夠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資料:《淮南子》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