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李小飛用生命在闡釋宋康昊。在排版的過程中,我已經熱淚盈眶。倍感欣慰的是,康昊用真摯的演繹打動了無數中國影迷,所以更要感謝作者,謝謝小飛,你代表我們給餅叔寫了一封酣暢淋漓的情書,感謝所有編輯部成員!願韓國電影的真誠繼續打動我們!這是凌晨6點收到的稿子,在此特意感謝小飛吐血碼字的,如果你被本文打動了,也謝謝你的打賞,此文讚賞收入將全部歸於作者。
宋康昊:韓國電影的生動面孔
李小飛,電影學碩士
韓國電影研究者
8年前的一個晚上,中央電視臺cctv6電影頻道的佳片有約欄目放了一期韓國電影的介紹。那一年我14歲,我至今仍深刻記得當時放映的那部韓國影片:迅疾火爆的場面、鋒銳豐滿的節奏、驟然驚起的懸念,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觀看韓國電影,而且驚喜地發現我們的鄰居韓國電影的質量居然如此過硬,絲毫不輸當年《集結號》、《梅蘭芳》的震蕩大片感,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超越了我們的大片,無限接近好萊塢繁複絢爛的視覺效果。
伴著央視深厚磁性的男音,我看到了片中一個奮力奔跑的染著黃色頭髮的中年男子,相貌非常普通,五官出奇平淡,對於當時看慣了好萊塢俊男美女的我來說(那時還是《鐵達尼號》統治審美的年代),實在是異常滑稽:8年前的韓潮迅猛凌厲,我們所能接觸的韓國面孔不外乎裴勇俊、宋承憲抑或權相宇般英俊瀟灑,韓潮所滲透的審美力讓我對「潮流之外」的這種稀鬆面孔乏味至極。直到磁性男聲極其沉穩地說了一句:「超凡的演技使得他成為當代韓國影壇最優秀的男演員………」
我頓時跌落在震驚的漩渦中,對眼前這張普通質樸的面孔立刻肅然起敬,後面的介紹我也沒有聽進去了,但我從那時起就牢牢記住了這張面孔,一張屬於韓國電影的生動面孔。片中,這張面孔的背後,一隻巨大怪獸從漢江裡呼嘯而起。
4年後,我才知道當時看的那部韓國電影叫《漢江怪物》,那張面孔的主人叫宋康昊。當時在老師的電影放映課上,我才知道這張面孔背後所隱藏的巨大的韓影浮流,愈來愈豐滿的角色假面裝飾了這張面孔,他陪著韓國電影一路跌跌撞撞走到了今天。8年前這張面孔身後的漢江巨獸仿佛是日漸崛起的韓影的生動隱喻,它站在漢江邊孤傲的吟天長嘯,似乎在冥冥中呼喚著一個新的電影時代的到來,而這張面孔,也成為新電影時代的個性標籤。
每個新電影變革的時代都需要這樣一張面孔:生動,精彩,豐富而絢爛。正如鞏俐以精彩絕倫的女性形象撐起了第五代的「弒父神話」一樣,她從悠長迴旋的燈籠庭院孤傲而出,在坍塌毀壞的戲臺子上曲終人盡………她是上世紀中國影壇最豐滿華美的面孔,是第五代的「繆斯女神」;正如在歐陸風起雲湧的先鋒電影時代,讓.迦本以一再「叛逃與落網」的卑微姿態完成了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的黑色起跳,霧氣氤氳的碼頭邊上演著一場驚心動魄的宿命遊戲,天色破曉時的死亡墮化者湮沒在繁密的水草中不知所蹤。讓.迦本驚恐的臉頰是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的畫板上最生動的面孔,卑微佝僂的躲藏姿態後隱伏是與電影同步的廣漠時代。
《孝子洞理髮師》
每個時代註定只能有一張面孔,這個時代變革的疼痛、糾纏、悵惘與恐懼都需要這張面孔的生動演繹,它連接著過去,貫通著未來,折射著時代變革的光輝。鞏俐是上世紀中國的面孔,讓.迦本是法國先鋒電影時代的面孔,宋康昊則無疑韓影十年崛起、最終震蕩亞洲影壇的面孔。
《共同警備區》
《漢江怪物》
《辯護人》
《優雅的世界》
《好傢夥,怪傢伙,壞傢伙》
電影史有時候也是一部演員史。如果將他面孔前的角色假面一一拼貼起來,就是十年韓影延展的生命脈絡,形態各異的面孔之下,是韓影由最初對好萊塢的「邯鄲學步」再到最終笑傲亞洲影壇的生命脈絡,而宋康昊本人與韓影同步的電影生涯更是讀解韓國電影的關鍵路徑所在,他的成長寓言與韓影的艱難孕育似乎在不期然間有著微妙而生動的情感聯繫。
《豬墮井的一天》
《密探》
由最早出道的《豬墮井的一天》再到最新的《密探》,宋康昊漫長的演員生涯印證著一個全新時代的來臨,當一個演員能夠融入一個時代的標籤時,那我們對於演員的關注往往自然要僭越作品與演技本身,他們對於新時代自由的姿態演繹是電影變革的第一縷燦爛的光影。
與同時期的崔岷植、薛景求不同,宋康昊的演繹生涯更為豐富而激蕩。
中生代扛把子河正宇和父親(知名演員金勇健)
韓國影壇的後起之秀河正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一個女記者笑著稱他是「未來全新的韓國電影天王」,聽完此話的河正宇立刻收攏了笑臉,以極其嚴肅的態度對著在場的媒體說:「與忠武路的三位前輩們相比,我還差得很遠。追趕他們,我還需要更多的時間。」河正宇口中所稱的三位前輩正是震懾忠武路的「三架馬車」:宋康昊、崔岷植、薛景求。宋康昊穩居「三座大山」中的頭把交椅。與中國內陸電影演員憑一部電影就可以「貽養千年」的「帝王待遇」不同,韓國演員必須努力以全新的作品序列證明自己的演技實力與票房功底,稍有不慎,就很有可能遠遠跌落於潮流之外。
韓石圭、河正宇《柏林》
因此,「三座大山」之所以能夠屹立於韓影之巔在於不斷推出新作,磨礪演技。曾經風頭最盛的「韓影天王」韓石圭(《八月照相館》、《生死諜變》)也漸顯疲軟之勢,在《柏林》中徹底淪為河正宇的配角。而「韓國電影教父」安聖基以64歲的高齡依舊奮戰在影壇一線(在中國鮮有60歲依舊奮戰的一線影人),在去年還參演了林權澤導演的《花葬》。而宋康昊能在競爭如此激烈的韓國影壇中奠定頭號地位,確實揮灑出無比震撼人心的傳奇色彩。
宋康昊在《義兄弟》中出演一個小混混
他的身上,凝聚著韓影最本真的草根情結與奮起之勢。宋康昊不像同期的崔岷植、薛景求、李秉憲出身名門(韓國演員一般出身於中央大學、漢陽大學、東國大學),宋可算是一個十足的「科班體制「外的電影人。他畢業的學院有點類似於今天中國大地上漫山遍野的民營專科學校,在這一點上,目前當紅的畢業於廊坊電影信心工程學院的趙麗穎與宋大叔有相似的命運經歷。學院可以提供正規而嚴謹的戲劇表演指導,但真正觸碰角色還需要豐沛飽滿的生活閱歷的積澱。
複雜多變的生活經歷教給了宋大叔表演的基本功底:以浸入式的生活體驗開拓角色,在完成既有的角色語言之外,融入自身的獨特個性。這種兼具斯坦尼斯拉夫體系的「演員投射」與布萊希特體系的「自我控制」的混合氣質在宋大叔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結合,角色自身的魅惑力與演員自身的諧趣性緊密交融而自成一派,宋大叔在影壇上也錘鍊出自我獨特的表演標籤。
在登上大銀幕之前,宋大叔一直默默磨礪這種迷人而諧趣的表演風格,早年的戲劇舞臺生涯給予了他這樣充足的時空塑造環境,一個天才演員的誕生必須經歷千萬次舞臺的捶打方能成型。陳道明之前在天津人藝歷經了長達七年的龍套生涯,即使現今在韓國影壇上叱詫風雲的金允石大叔也是一名極其出色的舞臺演員,曹承佑(《假如愛有天意》、《老手》)更是目前韓國目前最當紅的舞臺劇演員。宋康昊更像是一代代韓國演員的人生成長模板,大銀幕上恣意縱橫的人間百態永遠無法離開狹小舞臺光影深處的苦澀體驗,舞臺是生活凝聚與重組的幻境空間,沉浸其中的人會逐觸碰生活的質感。
現在翻看宋大叔早期的舞臺劇形象,可以很鮮明地發現現今大銀幕上諧趣可愛的小人物的雛形在舞臺上已然孕育:深深淺淺的光影交錯處,一個身著棕色上衣,穿著洗的發白的牛仔褲的年輕男子搖搖晃晃走上前臺,盯著舞臺一側的妙齡少女,滿臉羞澀,眉頭緊張,手中的玫瑰花被皺的好似一張發愁的臉頰。年輕男子細長的眼睛狡黠地瞥著姑娘,自己卻旁若無人地唱起歌來,拙劣的嗓音引得哄堂大笑。女孩兒側目回頭,男子飛快地整理了自己的衣服,抿了抿自己的嘴唇。他微微弓著腰,準備將玫瑰花遞給女孩兒。可就在他準備跑向女孩的那一刻,他卻突然跌落在舞臺中央,手中的玫瑰花紛紛揚揚灑了下來,可憐的年輕人皺著眉頭望著觀眾沉痛地嘆氣,他只能望著女孩的背影不住地扭打著自己圓潤的臉龐,舞臺外的觀眾早已沉浸在歡笑的旋渦中。
《死不離奇張揚離魂事件》
這樣一個可憐懦弱而又時刻充斥著激情的小人物形象在舞臺璀璨的光影中激蕩而生,近十年的艱難歷練最終成為銘刻在韓影深處最生動狡黠的面孔。
在《死不離奇張揚離魂事件》、《犯規王》中,我們都可以看得出宋大叔早期堅實的小人物遺影:在生活的困頓中不甘疲軟,渴望撕裂著淤塞的人生境遇,在純真未鑿與信仰墮落的新時代,他遊走在都市的邊緣地帶,卻時時渴望著在理性隕滅、愛情幻滅的黑色故事裡執著地探尋著微渺的理想出口,即使夢醒後依然沉寂在僵化的生活機制中,卻依舊欣欣然整裝上路,高亢地唱起了歡快愉悅的民族謠曲。
與港式周星馳的小人物一樣都存留著擁抱夢想、坦誠自我的純真初心,但宋康昊式的小人物不同於周星馳式天馬行空的鬼馬橫溢,而是一則則隱伏於韓國都市夜景下含淚的童話,他們木訥、羞澀、無趣甚至有些呆板,但他們也渴望真誠地融入生活歡樂的洪流中,儘管他們的行為方式粗魯而直率,但這也不失為一種酣暢坦蕩的人生態度。
《犯規王》
正如《犯規王》中的職員為了一個近乎透明的夢想,為了努力抓住愛情稍縱即逝的尾巴,他勇敢地站上擂臺,在一片血肉橫飛的慘痛中搖晃然倒地。但在轟然倒塌的那一刻,這個木訥而羞澀的小職員儼然成為駕馭自我人生的主宰,一張疲憊不堪的臉綻放的笑容仿佛一枚璀璨的勳章,曾經舞臺上那個害羞的小人物在大銀幕上已經蛻變,這張生動的面孔也即將與這個時代融合,共同迎接一群年輕影人的美學狂歡。
《殺人回憶》中這個複雜的表情,使康昊一度成為韓國民族形象的象徵
2003年,《殺人回憶》。狂歡來臨,這張面孔迎來最為燦爛的聚光時刻。也正是《殺人回憶》驚天式的成功讓韓國電影開始衝破地域的藩籬,開始了長達十年的亞洲影壇制霸的漫長徵程。而曾經隱藏在舞臺光影深處情感失意的年輕人,也在韓影巨大的洪流中陡然向前,開始了輝煌夢幻的封神之路。
《殺人回憶》
每個新電影時代的來臨都需要演員與電影的機緣相遇,演員以激情的姿態成就故事,電影以絢麗的節奏彰顯演技,每一次的變革都需要鋒芒畢露的相逢與交融,電影永遠是集體碰撞與眾生齊力的造夢之術。正如梁朝偉之於後新浪潮時代的王家衛,李康生之於臺灣新電影紀元的蔡明亮,宋康昊與奉俊昊的聯手所掀動的韓影風暴恐怕他們自己也不會想到,但這場狂歡的來臨勢在必行。
香港電影市場的衰落與韓國本土的電影抗爭運動(光州事件)都在催生著一場新的變革,在這樣的大潮中,必然需要更多新鮮的面孔重塑韓影銀幕。宋康昊的出現,既是時勢所然,也是多年的舞臺錘鍊而成。
《殺人回憶》
宋大叔在《殺人回憶》中超凡脫俗的演繹對於現今韓影的震蕩還在持續。在去年票房大熱的《老手》中黃正民所飾演的痞氣十足的警察還是可以看出宋康昊的影子,宋康昊在《殺人回憶》所塑造的「流氓警察」形象已成為韓國犯罪片中極具辨識度的類型元素與圖譜形象之一,這可視作是十年前舞臺上那個小人物的極端變奏,在純粹的人物形象之外,宋康昊的小人物在《殺》中承載了更為沉重的歷史宿命與時代蘚疾。
他們所面對的,是龐大的時代利器,是高壓嚴密的軍政體系。流於故事之外的顫慄的人性深度與歷史映射成就了宋康昊,更成就了即將載入影史的《殺人回憶》。宋康昊的鄉村警察,已不僅僅是現世韓國人苦澀疲乏的卑微形象,更成為一個行將坍毀的時代坐標與人文界碑,這群執著的小人物在歷史的規避中觸摸現實,正是因為這種對歷史/民族反躬自省的堅硬姿態,使得韓影真正迎來了新世紀。
《殺人回憶》中的宋康昊之所以一直被痴迷韓影的觀眾津津樂道,正在於將他小人物的極限彈性演繹到了極致。一個粗魯而暴力的鄉村警察,在疑雲重重的血色迷案中開始了人性自我的反思。當漢城警察最終失控,將槍舉向年輕的嫌疑人時,宋大叔按下了手槍,死死地盯住了年輕的嫌疑人,雨水順著寬闊的臉頰傾瀉而下,他的眼神凝重而肅穆,一個暴力無知的小人物在那個雨天瞬間成長起來,他開始懂得紀律,服從法制,按下槍的那一刻,這張沉浸在雨水中的面孔也成為一個民族崛起的符號:韓國從軍政體系坍塌的廢墟中站立而起,開啟了一個全新的金色民主時代。
宋大叔在《殺人回憶》中的演繹是凌駕於影片之上的銳器,逼近於時代創痛的邊緣。猶如《霸王別姬》中的程蝶衣一般,當角色成為連接現世於未來的一座橋梁的時候,我們對於角色的觀視自然充滿了痴情與眷戀。宋康昊的鄉村警察在玩世不恭中飽含著時代撕裂的無力慨嘆,一個可嘆又可愛的小人物,一座冰冷而破裂的大時代,我們在進入警察脆弱內心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時代黑暗的洞口之外微渺的天光:年輕的嫌疑人跌跌撞撞地向洞口走去,我們與迷惘的警察一樣沉痛佇立,驟然間被呼嘯而過的列車推向恐懼的彼岸,一個坍毀的時代舞臺由此落幕了。
《殺人回憶》的火車石道
穿越過《殺人回憶》中的那座黑暗的火車石道,這個壯烈的小人物雖然最終沒有洞悉真相,卻決然撕開了韓影狂歡的年輕序幕。
此後,我們一直可以看到這個壯烈小人物魅惑繁華的角色變奏:《漢江怪物》中誓死而戰的勇敢父親、《密陽》中的寬厚溫存的平凡男子、《觀相》裡勘誤天命的悲情天師、《辯護人》裡為民請命的執著律師、《雪國列車》中沉穩抗爭的設計師………
《雪國列車》
十年的韓影之路,這張生動平凡的面孔一直急匆匆地穿戴起類型演變的假面:古裝、犯罪、時政、科幻、文藝。這些豐富而精美的面孔逐漸拼湊成韓影日漸龐大的版圖,每一次的蛻變的疼痛、酸楚與歡愉都可以從這張面孔中流溢而出,面孔中的每一道紋路都隱藏著每一部作品的成長痕跡,深深鐫刻著韓國電影驟然崛起的艱辛秘密。
《思悼》
在2015的《思悼》中,這張面孔終於蛻變成了父親的容顏,年輕的劉亞仁以恣意張揚的演技張力完成了與這張面孔的一次驚心動魄的對抗。上次與忠武路青壯派的演技對抗還是5年前的《義兄弟》,那時的他還與姜東元還以兄弟相稱,共享男主的光環。可在《思悼》中,他已經成為了一名父親,年輕的劉亞仁與這位身經百戰的生動面孔直面對抗且毫不遜色。當宋大叔老淚縱橫,在一個滂沱的雨夜抱著劉亞仁的屍體放聲大哭時,我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這是忠武路一次新老電影力量的潛在交替,年輕一代的劉亞仁們已經快速成長起來,而曾經締造韓影夢幻時代的宋康昊已經老了,他的驟然老去也是在一個悽迷的雨夜中。
劉亞仁與宋康昊在《思悼》中扮演父子
與12年前《殺人回憶》中那個悵惘的雨天相似,冥冥中宋康昊完成了一段從崛起到衰老的歷史呼應與光影跋涉,韓國電影也在這段時空交錯的雨夜中走過了艱難的初創階段,最終創造了一個蓬勃而紛繁的新紀元。
宋康昊為劉亞仁頒獎
第36屆韓國電影至高獎青龍獎的頒獎典禮上,劉亞仁拿到了最佳男演員,這是忠武路新生力量的一次註定的更迭。為劉亞仁頒獎的正是宋康昊,當劉亞仁從宋康昊接過獎盃時,韓國影壇的演技群像也完成了一場華麗的地位移交與力量置換。一如十年前的宋康昊們,年輕的劉亞仁們也將迎來新的韓影時代,一個不僅僅擁有《老手》、《思悼》的時代,一個應該繼續開拓市場、稱霸亞洲的「群像:復興的時代」,這個時代必然擁有更多的可能,更為豐滿充盈的情感激勵,更為率真熱烈的使命召喚,一片「隱秘而偉大」的全新潮流。
在那一年的頒獎禮上,我還記得宋大叔擁抱劉亞仁時的坦蕩與真誠,一如8年前初次看見的那張面孔:生動,質樸,直率而溫煦。這是一張永不褪色的韓影面孔,這張面孔也將成為韓影的一個成長的秘密,在未來更為廣闊的「後三駕馬車」時代內化為每位韓國影人悄然銘記的奮鬥箴言與精神標尺。(全文完)
- end -
開麥啦是一支筆
記錄電影末世狂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