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荒誕,隨處可見。周末的一出離婚鬧劇如此,這部電影裡亦是如此。
今天要說的是來自阿根廷的一部黑色喜劇《荒蠻故事》。
這部電影同時獲得了2014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和坎城主競賽單元提名,也被美國《時代雜誌》評為年度十大佳片第九名。
雖然該片的導演達米安·斯茲弗隆不算出名,但它的監製卻是西班牙著名導演阿莫多瓦,這位以怪誕、豔麗風格著稱,喜歡探討情色、死亡主題的導演讓這部電影也貫徹了這一風格,所以看起來還是挺爽的。
《荒蠻故事》,這個名字配這個海報,乍看以為是人類的荒野求生。但看它的其他譯名就知道並非如此。臺灣譯為《生命中最抓狂的小事》,香港則譯為《無定向喪心病狂》,不過這種喪心病狂並不是無定向,而是指向人性。
電影由6個復仇小故事組成,有的短兵相接,有的蓄謀已久,也有的絕地反擊。它們的妙處在於每個小故事的開頭高潮結尾不過在二十分鐘之間手起刀落,酣暢淋漓。
有人把它們概括成《恨我的人都去死吧》;
《姑娘,讓我餵你的仇人老鼠藥吧》;
《古有潑婦罵街,今有壯士鬥街》;
《該死的收費站,炸裂》;
《黑吃黑談判》;
以及《相愛相殺的婚禮直播》(具體的故事就不說了,劇透的話看起來會寡淡不少)。
特別的是,這些「復仇」並不都是復仇類故事裡常見的血海深仇,反倒更像芝麻綠豆的小事。
比如第三個故事,其實就是路怒症,兩個司機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因為小事而血濺當場就更凸顯了其荒誕性。
而第六個故事中,哭泣的新娘則突然變得鐵石心腸,化身黑暗的復仇天使,一把把情敵摔向玻璃窗。在電影裡,你會看到上一秒還文質彬彬的文明人瞬間能在下一秒變身嘶吼的野獸,試圖徹底殺死一個陌生人。
導演把人性中動物性的那一面放大,將所有憤怒的小火苗一把火熊熊燃燒,6個故事講得潑辣又生猛,荷爾蒙和負能量交纏,毫不含糊,毫無苦大仇深。
這個文明制度包裹下的社會,實則一個「野生人類動物園」,人類的行為靠荷爾蒙左右——這一觀點在片頭的字幕處就已經很明顯的暗示了。每個演職人員的名字旁邊都配著一隻野生動物,而片名《Relatos salvajes》直譯過來也就是「野生(動物)故事」的意思。
片頭字幕,主演:達裡奧·葛蘭帝內提
片頭字幕,主演: 艾麗卡·裡瓦斯
片頭字幕,主演: 裡卡杜·達林
片頭字幕,導演:達米安·斯茲弗隆
導演用這樣的反諷和黑色幽默來提醒我們:真正的「荒蠻」並不在曠野,而在我們每個人越來越躁動的內心。
同時重要的是,人們在某種程度上享受這種「荒蠻」。基本上每個故事裡的復仇者,如果你注意看的話,他們在行動時都閃過一些愉悅的表情。
從這張海報裡大概可以看出一些。
即便是第一個故事中始終沒有露面的復仇者也是同樣,你可以感受到他的義無反顧。
事實上,導演在接受採訪時曾說:「隱含在這部電影之中的,我覺得是人們在回擊不公、報復權力濫用時的快感,以及行為被本能所驅使時的快樂。有那麼一刻,所有人物都打破了自己的底線,卻仍然享受其中,其實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
正如導演所說,對於這樣血淋淋的復仇故事,有人覺得生理不適,但更多的人從中體會到一種宣洩的快感,畢竟故事中的很多行為有可能是我們心中一閃而過,敢想不敢做的念頭。比如最出彩的路怒症段落,以及婚禮撕逼段落,還有炸掉收費站段落,確實有一種出口惡氣的快感,而這種「快感」正是觀眾與導演,與角色的一種微妙聯繫。
然而,導演對於這種動物本能只限於提醒,對這樣的復仇不肯定,但也不否定。他只是站在一個觀察者的立場,向觀眾展示「動物們」的行為動機,以及後果,展示個體,乃至社會的非理性。
而在人性,或者說動物性的探討上,六個故事以及對人物的刻畫則逐漸遞進,人物的複雜性急劇上升。第五個故事黑吃黑的談判中,他對善惡強弱關係反覆推倒重建;第六個故事新娘前後的心理變化也是讓人拍案叫絕。
更有趣的是,第六個故事中在新娘與新郎相互傷害的野蠻廝殺中,竟升華出了主題的另一面——潑辣的生命力,以及對生活本身的熱愛。在撕逼結束後,新婚夫婦突然燃起了愛欲,開始當著驚嚇過度的賓客面前開始做愛。
野生的狂暴與生命力,是一體兩面般的存在。在電影的結尾處,當荒誕結束,人性(動物性)的正面,終於浮出水面。在暴戾的快感後,導演還是給了一些積極的力量。
當然,這部電影還是有它現實意義的。經濟下滑、失業率高、政局動蕩,讓整個阿根廷社會瀰漫著一股怨恨的情緒,原本灑脫浪漫的阿根廷人也變得暴躁易怒。這一背景下,《荒蠻故事》可以看做是一次幽默狂野的情緒宣洩。
犯罪血腥暴力性愛,再加上黑色的笑點,這部電影可以說五毒俱全。但反過來說,看完還是會有反思的吧,就生活而言,究竟什麼樣的事情值得我們暴怒並非復仇不可呢。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在小夜貓電影後臺回復「荒蠻故事」,直達。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分享到您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