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繼續》出自林俊傑第十三張個人專輯《偉大的渺小》,這是我在這張專輯裡非常喜愛的一首歌,在作詞、作曲、編曲、演唱、製作上都毫無瑕疵,十分統一完善。
作詞:方文山
作曲、編曲、製作:林俊傑
《偉大的渺小》
《我繼續》之前的版本名叫《瀟灑如鷹》,也許是因為歌名英文是「Eagle’s Eye」的關係,歌曲在風格上屬於folk rock,這也是老林第一次嘗試這種風格,《我繼續》是林俊傑在心情極低潮的狀態下遠行美國大峽谷的創作,更象徵著林俊傑內心從傷痛到高飛的心境轉折。在自己感到對人生迷惘之際,林俊傑決定前往美國大峽谷,當看見這片壯闊、如奇蹟般的景色,他瞬間覺得自己的煩惱是如此的渺小,於是深受感動的林俊傑將內心的低潮轉化為勇氣,並寫下了該曲。
作為大小的三部曲之一,經歷了《穿越》的黃昏,《四點四十四》的黑暗,終於迎來了《我繼續》的黎明,這首歌在整張專輯的地位不言而喻,《我繼續》是一首描述面對自己,從低潮奮起高飛的歌曲,訴說著人生的困境,卻又鼓起勇氣飛翔於其上,就像用總是飛在高處的鷹眼來看待生活一般。這首歌內隱藏著只有曾經真正面對的低潮與痛苦,卻奮力站起來的人,才能感受到的一股對自己的堅定勇氣。
這首歌的和弦走向並不複雜,甚至一定程度上一直在重複著副歌,副歌的後半段更是重複出現了六次,但在聽感上卻並沒有膩的感覺,這要歸功於老林的演唱和編曲了
整首歌從編曲樂器和聲的不斷加入到各種變調高音的翻新,以及節奏的變化都在凸顯層次感,增加新鮮度,這也是《我繼續》重複了這麼多次副歌還能保證耐聽度的原因,而要做到這些,頂級的唱功和一體化的編曲輔助缺一不可,畢竟老林曾經說過:我唱歌只是為了輔助我寫歌(笑)
林俊傑(左)、張書豪(中)、張懷秋(右)
《我繼續》的可貴之處,在於它更多地用音樂在「敘事」的方式,來讓聽者產生強烈的代入感。
這首歌曲在結構上,是一個非常完整的「敘事」的結構: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從開始的「我願瀟灑如鷹」,到最後「讓他們嘆息,我成為了
傳奇」,他成功了、做到了,老林在夾敘夾議地給我們講述「他繼續」的故事——如何突破心靈的困境,負重前行。
而這樣帶故事的「勵志」,更容易打動別人,非常高級。
同樣是「白羊本羊」的思維迴路,卻顯得更加深刻:
痛苦又怎樣?焦慮又怎樣?悔恨又怎樣?
還是要前進呀!
不前進怎麼能走出來呢?
有困難就闖過去,有焦慮就挨過去,有痛苦就狠狠扔掉!
不前進,怎麼能看得到不一樣的風景呢?
我想,這正是他「掏空自己」想要告訴我們的吧。
他說,這首歌把他救了。
我想說,包括我自己在內,很多人都被這首歌救了——
被從充滿痛苦的泥潭裡,狠狠地拉了上來。
「傷痛都遠離,橫越地平線上的天際,我繼續!」
「這世界沒有我到不了的距離,拋開過去 跟自己為敵!」
《我繼續》
轉眼十七年過去了,你依然是我們心中的白月光,我們都會陪著你繼續,做你的翅膀,讓你翱翔天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