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動目標:
1.小旅行者們揮動小旗子,恆拍踏步前進,培養學生恆拍節奏穩定性。
2.了解鐘琴,模仿演奏姿勢。感受其清脆、靈巧的音色特點。
3.小組合作以(下圖)為固定音進行輪唱比賽,營造此起彼伏、連綿不斷的鐘聲效果。
(二)活動過程:
1. 律動進教室(播放管弦樂,全曲聆聽)
學生隨教師揮動小旗子踏步踩恆拍走進教室,待學生走成三個圈後,原地重複數次,坐在位置上。
2.尋找樂曲中的「異國之音」——
①生固定音高仿唱。
②師敲擊鐘琴,體驗其清脆、靈巧的音色特點,用「叮 當」循環演唱,加入敲擊鐘琴的手勢動作。
3.「卡農旋律」小遊戲
生在師引導下模仿演奏鐘琴演奏姿勢,加入「叮噹」歌聲。一組開始,後兩組根據教師提示按一定間隔依次進入,通過三小組「卡農」歌唱比賽,選出「最佳小卡農隊」。
(三)設計理念:
本環節的設計主要抓住學生模仿力強、音樂感知敏感的年齡特點和天性,再結合達爾克羅茲的「聲勢」和「體態律動」的理念而設計,通過音樂與身體、感應和動作的結合,模唱音高、聽辨鐘琴音色、卡農遊戲比賽等多種教學方式,培養學生感知音樂的能力、多聲部聽覺能力。
(一)活動目標:
1.通過「哈裡出場」、「尋找哈裡」 、「歡迎儀式」等活動來感受A段主題音樂,使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哈裡雄赳赳、氣昂昂的老兵形象,更好地演唱並記憶主題旋律。
2.能在全曲中聽辨《維也納的音樂鍾》主題出現的次數,加深主題印象。
(二)活動過程:
1.「大人物哈裡出場」感受A段主題旋律情緒
(1)師: 小旅行者們,現在我們來到古老的維也納王宮,這裡有個神奇的音樂鍾,每當「大人物出現」,音樂鍾就會敲響,你聽,「大人物」來了!他是誰?心情如何?(生模擬敲擊鐘琴演唱「叮噹叮噹」旋律,師在兩小節以後唱主題歌詞)
生:老兵、心情快樂、開心………
(2)師:這位老兵叫「哈裡」,他能一口氣把房子從俄國吹到奧地利,他曾經戰勝拿破崙的軍隊,也曾降服巨龍,拯救公主,他可真是匈牙利當之無愧的大英雄啊!
2.師帶領學生用不同的形式體驗「哈裡」形象的特點。
(1)師彈鋼琴哼唱主題旋律,生劃一划旋律線。
(2)學生用「Di」唱一唱,找出兩句旋律的異同之處。
(3)生帶入歌詞模仿老兵「哈裡」的神氣的形象。
(4)加入動作為人物增添戲劇色彩。
3.尋找「哈裡」
(1)聆聽全曲,請學生貼一貼哈利的出現?是連續出現還是交替出現?
▲細節處理:出現一次貼一個人物,其他用音符代替。
【課件呈現】:
(2)再聽全曲,請在哈裡出場時唱出歌聲,做出動作。
5.舉辦「歡迎儀式」——二聲部旋律合唱
一組唱頑固伴奏,另外兩組唱哈裡的旋律,組成二聲部模唱。
(三)設計理念:
這一環節重點是創設情境讓學生在一系列豐富的活動中體驗、分析、鞏固主題旋律,同時對主題旋律的音高、力度、音色進行比較。通過小組之間評價,加深對主題旋律的認識和理解,初步感受迴旋曲式結構激發學生參與表演的積極性。
(一)活動目標:
1.感受不同插部音樂的特點和變化,體驗「公主」、「士兵」、「國王」等音樂塑造的聽覺藝術形象。
2.了解圓號、小號、小提琴的外形及音色特點,模仿其演奏姿勢併合著音樂表演。
(二)活動過程:
1.聆聽B段,體驗「士兵」的形象
(1)師帶領學生體驗號角聲,了解小號強烈、銳利、極富輝煌感的小號音色特點。
(2)學生隨音樂多次體驗「士兵」整齊踏步,雄赳赳氣昂昂迎接哈裡的形象。
(3)小組自主編排士兵隊伍的人數、隊形,體現士兵的氣勢。
2.聆聽D段,體驗「公主」的形象
(1)了解小提琴的明亮細膩、含蓄典雅音色特點,模擬演奏姿勢併合著公主片段表演。
(2)師引導女生用「芭蕾舞姿」體驗公主優美的舞步,感受公主高貴優雅的氣質。
(3)男女生分組合作:男生模擬小提琴演奏姿勢、女生跳芭蕾舞步合著音樂共同表演公主樂段來迎接哈裡。
3.聆聽C段,體驗「國王」的形象
(1)聆聽第D段音樂,師請幾個學生表演該人物走路的姿勢,讓生猜一猜是什麼形象的人物?(國王)
(2)歸納出國王沉穩、氣勢恢弘的形象。
(3)了解圓號音色特點:思考在樂曲中使用了什麼樂器體現國王這一形象——圓號。
(4)角色扮演—— 「國王」巡視
①全班表演國王形象。
②師選1名最具有國王特色的學生表演,眾學生雙手疊後背,肅穆迎接國王的到來。
4.揭示哈裡的真正身份:會說大話。
(三)設計理念:
根據音樂新課標「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的理念,本環節的設計從「趣旅」出發,利用「節奏聲勢律動與編創」、「模仿提琴演奏」、「粘貼圖形」、「創編故事情節」等教學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節奏感與創作能力、對小提琴、圓號、小號不同樂器的音色參與感受併合著音樂表演,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學生分析音樂作品的能力,激發了學生的想像力、求知慾和好奇心。及時檢驗和掌握學生學習的效果和狀況,並給予適時的幫助。
(一)活動目標:
1.出示課題,了解「音樂之都」—維也納,簡介《維也納音樂鍾》的作品與作者。
2.用「貼郵票編故事」的活動形式對人物的出場順序排列,了解樂曲的迴旋曲式結構。
3.再次聆聽全曲,體驗「哈裡」遇到「公主」、「國王」、「士兵」時候的情緒變化,感受主題音樂的變化。
(二)活動過程:
1.揭示課題
2. 介紹「音樂之都」——維也納
介紹維也納的文化和幾位生活在維也納的著名音樂家,並介紹作者柯達伊,讓學生簡單了解樂曲的創作背景。
3. 「貼郵票編故事」
各小組按照音樂中聽到的順序,把郵票人物貼在在白板上,小組給音樂編一個簡單的故事並分享討論成果。
4.認知迴旋曲式,找規律
師:用字母A表示主題旋律,在相同的主題旋律重複出現的中間,又插人了不同旋律的曲子,分別用B 、C 、D表示,把它們按順序排列起來,我們會發現一個規律,就是相同的音樂主旋律和幾個不同的插部是交替出現,像這樣排列的樂曲,我們稱它為迴旋曲。《維也納的音樂鍾》就是一首迴旋曲。
【板書呈現】:
5.師生情景表演《維也納的音樂鍾》
(1)角色1:音樂鍾——一個學生敲擊鐘琴表演樂曲的引子➕尾聲。
(2)角色2:哈裡——一個學生來演繹哈裡不同情緒的變化。
(3)角色3: 樂器組(內圈)——用模擬樂器姿勢來表演。
(4)角色4: 人物組(外圈)——用人物的動作形象來表現音樂形象。
【板書呈現】:
6.創編小星星迴旋曲(彈性環節)
師:《小星星》是我們很熟悉的一個迴旋曲,人人都知道它的旋律,就請大家用《小星星》的曲調,也來編一個你的大話,講給哈裡聽一聽。
7.課堂小結
(三)設計理念:
本環節主要強調音樂新課程理念中「自主、合作」,將樂曲整體結構以圖的方式呈現出來,引發學生有意聽覺,使學生聽之有物,掌握樂曲迴旋曲結構;讓學生認識作曲家、感受「音樂之都」維也納的氛圍,同時對課堂成果進行回顧,從點到面的結合,提升課堂教學,情景演繹樂曲。面向全體學生使他們在音樂的表演活動中再次加深、鞏固對音樂結構的了解並活躍課堂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