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曾經以為臺灣離我很遙遠,但看看地圖,它與湖南不過是隔著江西、福建兩省和一個臺灣海峽。從長沙直飛臺北,不過兩小時25分的距離。
臺灣其實離我很近,近到半天就可以來回。
我曾經以為臺灣離我很近,但是從5月開始申請去臺灣,辦各種手續和證件,經歷各種審查,其間繁複與曲折遠超我想像。我自認為我是一個很有耐心的人,但是也曾多次想過放棄。戲劇性就在於,經歷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絕望,卻又迎來了「東風來了」的驚喜,原本聽天由命的我,也開啟了人定勝天的玄機,臺灣之行終能成行。
臺灣怎麼離我那麼遙遠,遠到我甚至不敢奢望,這輩子再有機會以「應邀入臺」的身份,去那裡自由自在遊學十四天。
十四天裡,總想起臺北音樂人李宗盛的那首《漂洋過海來看你》:
「為你我用了半年的積蓄
飄洋過海地來看你
為了這次相聚
我連見面時的呼吸
都曾反覆練習」
這是我最奢侈的一次行程,也是最期待的一次行程,為了看見「你」,看見臺灣。
練習了很多種呼吸,卻依然想像不到,看見「你」時,會是怎樣一種呼吸。
圖1:從臺北市區去往桃園機場的路上
圖2:臺北大同區
(二)
大陸人很少聽說世新大學,但是學過新聞的都知道著名辦報人成舍我。世新大學前身就是成舍我創辦的「世界新聞專科學校」,如今已發展成為臺灣新聞傳播方面最頂尖的大學。該校甚至要求將「傳播」貫穿所有學門,以彰顯「傳播」之重要性及學校特色。從2015年開始,由該校終身教育學院承辦「大陸高校教師研究方法研習營」,邀請臺灣知名學者為學員教授研究方法。2015年招收了一百多學員,2016年受政治氣候影響只來了41位學員,我是湖南唯一代表,另有來自湖北、安徽、遼寧、黑龍江及廣東等五個團隊的40名學員。
圖3: 世新大學裡的成舍我雕像,旁邊的碑記上清晰地刻著「我要說話」四字
圖4: 世新大學的宣傳欄
圖5: 世新大學可謂臺灣高校中新聞傳播學門的翹楚
圖6:開課典禮,副校長陳清河出席
課程安排是每天上午3小時,下午4小時,5天緊張的課堂學習之後,由世新大學旅遊管理專業的老師親自帶隊,進行為期7天的環島參訪。從落地臺灣到離開臺灣,14天的行程裡,世新的老師們對我們的關心無微不至,從上衛生間、洗晾衣服、租腳踏車、取錢、郵寄、搭公車和捷運,到因應各種需求的路線安排,他們有求必應,而且態度謙遜、效率奇高。
圖7:課程表
儘管之前世新已經為我們準備好了服務手冊,但是當學員提出特殊自由行路線時,他們立馬會設計好列印出來;當我們說搭車用現金不方便時,他們又給我們辦了悠遊卡,課後帶我們走到捷運站,引導我們去櫃檯充值;當我們說住酒店衣服難晾乾時,他們又告訴我們如何尋找自助洗衣店;環島遊時,有北方學員習慣不了預訂的飲食,帶隊的老師還給他額外買了麵條送到車上……
為什麼在很多場合我們都是被動地接受安排,而來到這裡,卻總是不斷地提要求呢?人是環境的人,是他們創造了無比輕鬆友好的氛圍,讓我們有了做「上帝」的權利。他們就像我們的家人,我們是可以撒嬌的孩子,收穫的永遠是善意。
據說,有一種服務叫感動服務,就是提供的服務已遠超顧客期待。如果你認為世新的服務只是出自私校盈利的本能,那麼,我情願以更高的價值回饋這種「感動服務」。盈利與善意是一種良性循環,盈利也是一種美德。
(三)
在臺北下飛機,已經是晚上7點多了。終身教育學院的羅老師,親自開著他的私家車來接我,並和我一起吃晚餐。那頓晚餐花費差不多1300臺幣,在大陸已超出公務接待標準了。我這是頭次跟一個初次見面的陌生男子單獨吃飯,感覺很不習慣,但是聊了一會兒,便覺得親切,他還問我是否需要一些日用品,可以陪我去超市購買。去世新會館的路上,我才知道他都差不多50歲了,他住的地方離機場很近,但是要送我去會館再折返回家,到家都要凌晨了。
我就想,一個快50歲的老師,應該升等到一定級別了,還要這麼晚出來做這種最基層的接待工作,何況我是一個如此普通的老師!離開臺灣時,送我的也是一位頭髮花白的老師,估計都快60了,還非得幫我拎行李,一直送我到值機的櫃檯。
上課的老師也是相當敬業,站著講,在全場活動,並不時問我們是否有問題。因為學員來自不同的專業,學科基礎不一,提的問題也是稀奇古怪。老師們則採取了把我們當做白板來教學的方法,洪永泰講抽樣統計、蕭乃沂講大數據,陳清河講數位匯流都給我開了心竅的感覺。類似的主題講座其實聽過很多,但是遠沒有這樣來得敞亮和透徹。這種小班教學的方式激發了學員的熱情,我們隨時打斷老師的講課,現場互動非常熱鬧。
圖8:洪永泰老師講抽樣統計,四個小時,我居然沒有走神
圖9:翁秀琪老師是紐曼(沉默的螺旋理論的提出者)的學生,老太太思維異常敏捷,很敬業地站著講了四個小時
圖10:世新的老師給我們下發了大量的學習資料,回臺灣時箱子沉到扛不動,但一本也不捨得扔。右上角那本書是夏春祥老師對提問者的饋贈
圖11:和世新大學副校長陳清河教授合影
課間,終身教育學院的邱院長還分批次和所有學員開展了座談。輪到我這批時,他邀請我們去他的辦公室,和我們一起吃便當。他信佛,還會寫歌唱歌,飯後,他放了他錄的兩首歌,歌聲清澈幽遠,有如天籟,讓我聯想起教堂的讚美詩。臨走時,又和我們分享了巧克力。他的辦公室布置非常精緻,文化氛圍濃鬱,邱院長說,明年我們得換一下上課地點,把課堂搬到音樂廳或者茶樓去。
圖12:在邱院長的辦公室座談後合影
圖13:邱院長的辦公室陳設
雖然只是41人的小班,但是開課和結課典禮都有副校長出席。結課時副校長介紹他的一篇論文來代替套路的講話,然後給每一位學員頒發證書並不厭其煩地一一合影。
結課時,每位學員都收到一份調查問卷,上面印有每一位老師的頭像,要求學員給出針對性的評價。最後,還有一個互動環節,但並不是指定學員代表上來談感想,而是請學員提建議。邱院長親自走下來很隨機給我們遞話筒,雖然最後學員們都把「建議」說成了「感想」,但是看得出,大家對於世新老師們的感恩均是發自內心,絕非應景。
圖14:精美的結業證書,外盒與內頁
(四)
環島遊,我們的路線是臺北-宜蘭-花蓮-臺東-屏東-高雄-臺南-嘉義-南投-臺中-臺北。宜蘭的水,花蓮的水泥,臺東的金針花和熱氣球,屏東的白沙灘,高雄的海灣,臺南的古炮臺,嘉義的神木,南投的高山湖泊,臺中的鹿港小鎮,每一個城市,無論自然、人文景觀還是飲食文化都非常獨特。很難想像,這樣一方3萬6千多平米的土地上會有如此豐富的呈現。平原、丘陵、高山、海洋、峽谷、斷崖、離島,湖泊,這是我無法用文字描述的美麗島。
感動到極致是不動、動不了,表達的極致是不表達、表達不了。
圖15: 宜蘭的鄉村
圖16:從臺北到宜蘭要橫跨中央山脈
圖17:去臺灣之前,從未想過臺灣居然擁有這麼多的高山
圖18:蘇花公路,臺灣最美麗的公路
圖19:對面橋上有火車,火車的窗戶上有我,我在車上,車在橋上,橋在溪上,溪在海邊
圖20: 太魯閣國家公園
圖21:大巴要穿越這樣的隧道,還真是考驗司機的車技
圖22:第一次看見檳榔樹
圖23:臺東的三仙臺,島上有三塊巨大巖石,傳說呂洞賓、鐵拐李、何仙姑曾登臨此島,因此得名
圖24:美麗的多良火車站,太平洋、高山、鐵路依偎而成奇觀
圖25:我在恆春半島,用腳步撥雲見日
圖26:夏都沙灘酒店的專屬沙灘,《海角七號》的拍攝地,景色太美,我坐在茅草亭下,待了整整一個上午
圖27:高雄西子灣的黃昏
圖28:油畫一般的愛河
圖29:樹太大,大得我們可以從它的身軀裡鑽過
圖30:來世,請讓我長成一棵樹,有我想去的深度,有我想要的高度
圖31:看見日月潭,還有水上漂浮的邵族人的浮田。日月潭的水每天9點排出去發電,晚上6點過濾後又抽回來,所以潭水如此清澈
(五)
這是美麗島,卻在美麗中透著哀愁。高山的鐵路、芥末和櫻花,港口的繁盛與衰落,低矮的房屋,廢棄的火車站和古炮臺,橫越山脈的公路與隧道,城市的每一個毛孔都見證著它曾被異族入侵的歷史,臺灣人民也便在不斷的反抗與馴服、反感與適應中,糾結、調試、和解。在各種輾轉中,他們來不及轉換角色,他們只有忠於這邊土地,忠於自己的信仰。
圖32:廠區廢棄的火車和鐵軌,日式的小矮屋
圖33:翻山越嶺的公路
圖34:日本人修築的曾經用來轉運木材的阿里山鐵路,現在已經用於旅遊觀光
圖35:神木車站,海波2138公尺,車站旁一棵3000多年的神木已經倒下
圖36:街道上隨處可見的十字架
圖37:好好丟垃圾也是關乎信仰的大事
圖38:七夕那天,在天后宮舉行十六歲的成年禮
(六)
我見到了五所大學,臺灣大學、世新大學、輔仁大學、中山大學、東海大學。臺灣的大學比較小巧,大都是一條直路橫穿校園,十幾分鐘就能走完,兩旁輔以支道。若以地圖繪出,校園像是一棵樹幹粗大的樹。校園環境極佳,古老的榕樹、高大筆直的椰子樹隨處可見,還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花草。一個校園就是一個植物園,環境之清雅,空氣之潔淨,讓我流連忘返。
圖39:西子灣畔的中山大學
臺灣大學的每一棵大樹樹身都掛著二維碼,掃碼可見其詳細信息。輔仁大學的校園相比臺灣大學更為清幽,而且極具宗教特色。進校門即可見巨大的十字架,十字架的底座是石碑,石碑正面刻著「真善美聖」的校訓,背面刻著「天主教輔仁大學校訓演義」,這大概是我遊歷的高校中所見到的最動人的校訓了。
圖40:臺灣大學的每一棵大樹樹身都掛著二維碼
圖41:臺灣大學的巨型蝸牛
圖42:臺灣大學的椰林大道
圖43:臺灣大學圖書館
圖44:臺灣大學海報
圖45:夜幕中的輔仁大學
圖46:輔仁大學校訓演義
圖47:這是男衛生間還是女衛生間?沒文化真可怕
世新大學比臺大還小,大概就是大陸這邊一所初中的規模。校門是一條長長的隧道,學子們經歷四年的修煉再走出去,感受時光賦予的蛻變。因為有培訓學員的身份,我被允許進入圖書館。在這裡我靜靜地待了一個下午,直到「讓我和你道一聲晚安」的歌聲響起,有管理員輕聲提醒我「不好意思已經閉館了」,我才依依不捨地離開。
圖48:世新的校門,也是時光隧道
圖書館藏書處一共有六層樓,二樓是大廳,大廳有朱德庸(世新大學校友)的漫畫展,角落是沙發,左側書架擺放著雜誌。我觀察到,臺灣訂閱的大陸新聞傳播類雜誌只有三種:《新聞大學》《中國記者》《中國傳媒報告》。上三樓,發現這裡還有專為圖書上下樓而設的微型電梯。書架的盡頭有課桌,桌上寫著「若於此處趴睡休息,仍請留意自身安全」,落款是「圖書館關心您」。頓覺一陣暖意,挑了本書,在窗前坐下來,沉浸於豎排繁體的文字中,在窗外綠蔭的呵護下,神遊歷史。某一刻,突然抬頭,竟不知身處何處,今夕何夕。
圖49:世新圖書館樓層配置
圖50:專為圖書上下樓而設的微型電梯
圖51:在窗前坐下來,沉浸於豎排繁體的文字中,神遊歷史。某一刻,突然抬頭,竟不知身處何處,今夕何夕
8月11日,我們遊到臺中。晚飯後,我便計劃著去東海大學尋找慕名已久的路思義教堂。坐了大概一個小時的公車,下車後走反了方向,從側門進入東海大學。此時已接近晚上十點,路上空無一人,我突然感到十分恐懼,便以最快的速度跑起來。這時便體會到,跑步真的是很好的解除恐怖的方法!大概跑了快兩公裡,循著導航,找到了教堂。
我看到它在昏黃的燈光中靜謐地矗立,頂部的十字架在黑幕中隱約可見,扇葉狀的外牆也發出溫和的渾黃的光。我繞著它走了一圈,欣賞它美麗的線條,又走近它,撫摸它菱形瓦片上圓形的突起,觀察它扇葉之間巧妙設計的玻璃窗。最後,我蹲下來,在草地裡靜靜地待了半個小時。我聽見教堂的後面有女生在哭泣,沒有理由的,我突然也想哭,仿佛哭泣能夠變成一種能量,讓我和上帝聯結,坦誠對話。
圖52:路思義教堂,為著名建築師貝聿銘和臺灣建築師陳其寬之作
圖53:路思義教堂的一線形天窗和菱形瓦片。很難想像,這樣一座看起來精緻小巧的教堂居然可以容納450人。
(七)
臺灣的博物館太多太多,各種主題皆有,很多是私立的,驕傲地彰顯著主人的生活情趣。
8月5日,上完最後一天課,晚上大概六點多趕到山腳下的故宮博物院,在裡面逛了三個小時。我未去過北京的故宮博物院,無法比較,單從我僅有的閱歷出發,臺北的藏品是非常震撼的。如汪精衛送給日本天皇的翠玉屏風,毛公鼎,彩猴雕塑,張大千的畫,唐伯虎的摺扇畫,林紓的摺扇畫(以前只知道她是翻譯家),雍正、乾隆的摺扇書法作品等,總感覺每一件藏品都值得慢慢去品味,花十天半個月待在這裡都不會厭倦。然而,從博物館出來,並未有往常對藏品的讚嘆與驕傲,而是有一種很複雜的心緒,說不清道不明。
圖54:夜晚的故宮博物院
奇美博物館是奇美企業創始人的私人收藏,原本擺放在企業內部,只對員工開放,以增添其人文修養,後來因為名氣越來越大,便另立博物館集中展出。博物館修築得非常漂亮,遠觀貌似美國國會大廈。館內有中外兵器、西洋畫作、雕塑及動物標本的展示,但最珍貴的是提琴,據說,柴契爾當時來臺灣,便將原本安排的故宮博物館的行程改為去奇美看提琴。博物館還把小提琴工匠的工坊完整地照搬到了室內。
圖55:奇美博物館
綺麗博物館展出的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寶石珊瑚博物館,其鎮館之寶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大最重的赤血紅珊瑚,觀其背面,色澤之美,質地之細膩宛若肌膚。這珊瑚1985年在臺灣外海捕獲,後被日本買家收購,20年後才得以重回臺灣。
所有的博物館都不容許拍照,隨處可見工作人員舉著禁止拍照的提示牌,但我仍然發現有人偷偷在拍。
(八)
臺灣的誠品店特別多,但並不是每家都會賣書。8月3日晚,我上完課去逛西門町,最先找到了誠品武昌店,因為是第一次踏進誠品,很激動,可是進去逛了幾層樓都沒有發現書的痕跡,後來才知道這是誠品生活店。便去找另一家,誠品西門店。龍應臺的書擺在暢銷書架上,買了兩本她新出的書,再看《大江大海1949》,499臺幣,不打折,太貴太厚重,猶豫了沒買。書店裡人很多,有供查書的設備,可以很方便地查書的庫存和位置。我查了臺灣老師推薦的《傳播研究的經典律本》及章詒和的《往事並不如煙》,都沒有找到。第二天又去了誠品信義店(旗艦店),還是沒找到。8月9日,在高雄駁二店找到了《往事並不如煙》,很貴,咬牙買下。在大陸買書從未猶豫過,在這裡卻發現自己窮得買不起書。不過還是慶幸,在實體書店逐步沒落的今天,還有這樣一處地方,可以把書賣得這麼貴。
圖56:誠品武昌店
圖57:誠品西門店
圖58:誠品信義店,也是誠品的旗艦店
圖59:高雄誠品駁二店
圖60:書籍搜索設備
圖61:誠品推出的經典共讀計劃
圖62:龍應臺的書被置於暢銷書架
去臺灣大學時,逛了附近著名的胡思二手書店。書店很小,要從一個小巷的窄門進入,不細心的人怕是很難發現這個入口。上二樓,書店有兩層,舊書擺滿了每個角落。說是舊書,大部分看起來都很新,分門別類地擺放得很整齊。相較於新書,這裡的舊書非常便宜,我買了八本,也才700多臺幣。問店家,他們說賣舊書的人基本是一種分享的意願,所以他們收書也很便宜,賣得也自然便宜。裝袋時,他們用二手紙袋,我買了明信片,他們也用二手信封來裝,說了為了環保。
圖63:胡思二手書店
(九)
臺灣人種甘蔗,因此早期臺灣產糖,臺灣的各種小吃也打上糖的烙印。各種糕點、菜式幾乎都帶甜味,或者甜中帶辣、甜中帶酸、甜中帶鹹。有純粹的甜,少有純粹的酸辣鹹。在這裡,吃帶糖的食物一度是平民的象徵,而在日本,他們不產糖,吃糖是高貴的象徵。
同一種食物,不同的環境賦予了不同的符號價值。
集中上課的那幾天,世新大學為我們準備的是便當,還有一些零食、咖啡、奶茶等。便當的菜少量多樣,有時配油炸雞腿或雞胸,那也是甜而油膩的,很不習慣。最愛的是那一小盒水果,蓮霧和芭樂都比我之前吃過的更美味。
圖64:培訓期間吃的午餐便當
後來環島遊,每到一處,學校都會給我們安排當地的特色飲食,晚上自由活動時我們也會去逛逛夜市,尋寶一樣去發現當地的美食。在花蓮,晚上在「櫻之田野」吃火鍋。吃之前,服務員會在鍋裡煮一朵蓮花,那蓮花隨著翻滾的清湯慢慢地綻放,真是絕美。接著,會上一些葷菜,各式野菜和飲料則是自由取用。第二天到臺東,中午在鯊魚館吃飯,主人愛好收集鯊魚標本,飯店也是一個鯊魚博物館。晚上去原住民的「原始部落」吃飯,從飯店能遠眺太平洋的綠島。據說飯店主人特別善心,會煮飯盛好了給村裡困難的人一家家送去。我在這裡吃到了檳榔花,筍子一樣白白脆脆的,這裡的米飯也很美味,我們都開玩笑說,吃了一圈,還是覺得和「原始部落」口味比較合啊。吃到一半,帶隊的陳老師跑過來說要看看我們坐的椅子,說這椅子還分公母的。我們朝底下看,有女老師驚呼「好汙啊」!果然椅子下方一個碩大的命根子赫然可見,原來她坐到了公椅哈。
圖65:在花蓮吃蓮花,清香入口
圖66:鯊魚館展示的鯊魚標本
圖67:這椅子是公的,好汙啊
圖68:白色的檳榔花,又脆又嫩,很好吃
圖69:在「原始部落」飯館可以遠眺太平洋裡的綠島,綠島是一座悲情的島,上面曾建有六所監獄,關押過柏楊、李敖等人。記得那首《綠島小夜曲》嗎?但這個綠島是指臺灣島,而不是照片裡的綠島。
圖70:這叫「棺材板」,真的好形象
圖71:皮凍西藍花蘸沙拉醬吃
圖72:用生菜包裹著又甜又鹹的肥腸吃
圖73:椰肉旁邊兩碗醬,一個是醬油,一個是芥末
圖74:雞肉飯來拯救我了,終於沒那麼甜了
圖75:牡蠣,好多人都吃不下,青島來的老師開心壞了,這是他最愛吃的!
圖76:不知道叫什麼,用撥片挑著吃,有點意思
圖77:魚皮捲起來煮湯,湯好喝,魚皮吃不慣
(十)
在臺灣待了兩個星期,看了六部電影一部紀錄片。去西門町真善美劇院看了剛上映不久的《不只是閨蜜》,由義大利兩位影后級明星主演,女同性戀題材,主角的表演非常棒。這家影廳並沒有寬敞的等待區,只是在走廊左側的牆根處設計了榻榻米,供休息等待。走廊大概一米寬,右側就是影廳,裡面座椅和音箱設備都很棒,電影屏幕清晰度很高,但尺寸還沒有大陸小影廳的大。
圖78:不只是閨蜜
另五部影片是《山豬飛鼠撒克努》《賽德克巴萊》《破風》《撒嬌的女人最好命》《陣頭》,紀錄片是《看見臺灣》。這些片子都是在環島遊途中觀看的,都是陳老師推薦的非常經典的表現臺灣本土文化的片子。陳老師不辭辛苦地給我們一路介紹各地人文景觀和影片內涵,有時畫內空間剛好和畫外空間同步,真是一種非常奇妙的體驗。每到一處影片中的景觀,陳老師都會提醒我們:大家看,這就是撒克努排灣族祖先居住的地方!這就是《破風》中自行車比賽的地方!畫面中就是我們第一天離開臺北時經過的宜蘭!
圖79:有時畫內空間剛好和畫外空間同步,真是一種非常奇妙的體驗
陳老師的解說讓我們的環島遊增添了十分濃鬱的人文色彩,他見多識廣,對大陸比較熟悉,會將臺灣和大陸作一些比較,面對我們提出的奇葩要求,他都能靈活安排,提出的奇葩問題,他也都能一一解答,而且話語幽默,給我們帶來無盡歡樂。一路上,他把我們當孩子一樣的照顧,以至於行程結束時大家都十分不舍,而我也似乎留下了「後遺症」,那些天不管去哪兒逛,只要聽到男聲,都覺得是他的聲音。
如果沒有陳老師,這趟臺灣之行應該會遜色很多吧。
人,也是風景。
圖80:陪伴我們七天的陳老師
(十一)
在臺灣,很多城市管理和基礎設施的細節都可見對人的尊重。市中心可見大片的綠地和運動場,還有專設的自行車道,捷運(地鐵)無需安檢,每處廁所都有提供紙巾,公共場所全面禁菸,所有非私屬停車場都要收費,大學校園裡設有太陽能手機充電站,攝像頭布滿每一個角落。
圖81:市中心可見大片的綠地和運動場,還有專設的自行車道
圖82:土城區金城公園內全面禁菸
圖83:輔仁大學校園禁菸告示
圖84:輔仁大學校園裡的太陽能充電站
圖85:袖珍到只有一根柱子的公交車站
圖86:和大陸一樣,摩託車是最平民化的交通工具,不同的只是,他們都戴了頭盔,而我們沒有
在臺灣有一個電話陳情服務,在任何地方遇到任何問題,都可撥打1999請求解決。比如遇到樓下違規停車,電話陳情後政府會在30分鐘之內會把整個事情處理到位,而每一事項的處理都會被記錄,最終形成海量信息,政府可利用大數據分析來提升公共服務。
取款機是先出卡再出錢,一個先後順序的問題,就可以為很多忘性的人帶來福音。我平常聽很多朋友為自己取錢後不記得拿卡而自責,倘若換一個順序,拿錢之前先拿卡,就能很好地解決問題。
坐公車一般為下車收費,乘客先上車,然後根據距離遠近付款。很多公車上還配有口哨,當你遭遇小偷或身體不適都可以吹哨。在臺中,政府為鼓勵市民多乘坐公共運輸,公車10公裡範圍內免費,不管坐多遠,臺幣60元是上限。8月11日晚,我從酒店往返東海大學,便親身體驗了這種免費的公共服務。
圖88:公交車上的報警口哨
(十二)
搭計程車,到了目的地,司機會幫你把行李一直拎到酒店門口;逛街時,路邊的老人得知我們從大陸來,會鼓掌表示友好;找人問路,他會為你設計路線,恰巧他也不知道路,他會幫你再問人;城市的每一個角落,不管多麼破舊,地面都乾淨得發亮;馬路上沒有任何喇叭聲,公車上、地鐵裡幾乎沒有人講話,沒有人吃東西,也看不到垃圾桶。有好幾次,我逛累了,才想起沒吃晚飯,包裡明明裝了麵包,看看周圍,也不敢吃了。
有一次,我逛得很晚才回,經過世新會館的門崗時,我匆匆走過,好像聽到看守的門衛老伯在跟我說話。我本能地想到他一定是要盤問我,正要給他作解釋,誰知我一回頭,見到的卻是他一臉的笑意,他衝我揮揮手,說「晚安啊,小女孩」,我一下羞愧不已……回到宿舍,和室友談起這番經歷,從安徽來的娟說,她跟我一樣,晚上進來時也以為人家要盤問,結果是伯伯在問她吃晚飯沒有……
從那晚之後,每次進出世新會館,我都學會了主動和伯伯打招呼問好。想起了在大陸,每次進出門崗,何曾想過跟門衛微笑問好?
離開臺北去環島參訪的那天早晨,邱院長早早地在停車場等待,和我們一一握手告別。輪到我時,見我兩手都提著行李,他趕緊說不用不用。待我們都上了車,他又上來祝福我們,聯想到之前他曾特意囑咐司機把輪胎檢查檢查,把逃生門開一開,便覺得特別暖心。他還說,這次學員人數少,原本一臺大巴就夠坐,但是考慮到大家的舒適度,特意安排了兩輛大巴,這樣每個人都可以有兩個座位,後來的旅程證明,邱院長的安排實在是太體貼了。
出發了,帶隊的陳老師給我們介紹大巴車的車況,那語氣,仿佛車子就是他的孩子。他還多次提議,要我們給司機鼓掌表示謝意,在到達酒店下行李時,他也特別提醒我們不要忘了跟行李員說一聲謝謝……車、司機、行李員,這些原本非常重要卻被我們一直忽略的存在,在這裡得到了最大的尊重。
所有這些,都給我帶來了巨大的心理衝擊。
我聽姚晨講過一個故事,她說黑澤明在其自傳《蛤蟆的油》的序言中說,日本有一種長相很醜的蛤蟆,有很多隻腳,人們抓住它後,把它放到鏡子前,蛤蟆看到自己出奇的醜,就會嚇出一身油,這油是一種珍貴的藥材。姚晨說,她會經常想起這段,然後每當內心膨脹時就去照照鏡子,驚出一身油。
那麼,我在臺灣,也是不斷地照鏡子的過程,我驚出了一身又一身的油。
我不斷反省自己,在更深層次上去學會感恩。
孤獨的我,在這裡遇見了更完整的自己。
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你嫉妒也罷,你質疑也罷,沒錯,這就是臺灣。
你也許會訝異,但這只是因為你走得不夠近而已。
(十三)
8月8日,我們去參觀臺東豐源國小。這所小學據說是臺灣最美麗的小學,地中海風格,藍瓦白牆拱門,襯託藍天綠地,非常漂亮。去看教室,只見三年級每間教室幾乎只有12張左右的課桌。課桌集中在很小一塊區域,其他地方擺滿了書架及各種教具。陳老師開玩笑說,在這裡讀書壓力很小啊,隨隨便便考前三名啊,或者順數倒數都是前三名啊。教室旁邊是化妝室,有老師驚呼,哇,他們還教化妝啊,好全面啊!卻不知化妝室就是衛生間,我們一邊忍不住笑,一邊又為同行的學員感到羞愧。
圖89:臺灣最美麗的小學
圖90:三年級的課程表
在上課中,廖興中老師介紹過,臺灣目前的少子化和老齡化現象非常嚴重,其生育率全世界最低。一方面是房價高壓力大、加班現象比較嚴重,另外臺灣也沒有24小時全託的幼稚園。臺灣人口外移比較嚴重,老齡化更是帶來諸多負擔。在回長沙的飛機上,我看到中國時報在頭條報導,蔡英文目前正欲推行巷道長照系統,整合社區醫護單位,減輕年輕人照顧老人的壓力。
由於少子化的衝擊,臺灣的大學已經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態。眼前正是招生季節,臺灣有幾家報紙報導,今年大學錄取率高達97.11%,創7年新高,另有23校出現2953名缺額,其中6所大學缺額率超過50%,這大概也可以從側面解釋臺灣人素質偏高及就業壓力大等現象。
另外,臺灣醫療行業還存在「四大皆空」現象,指內科、小兒科、婦產科、外科非常缺乏專業醫生。婦產科一個月起薪45萬臺幣也無人應徵,原因是這些科類最易引發醫療糾紛。因此臺灣的醫生還要修法律。最熱門的是皮膚科、耳鼻喉科及精神科,這些科類比較不易引發糾紛,而且收入和動刀子的外科醫生也差不多。
(十四)
網絡與網路,地鐵與捷運,軟體與軟體,衛生間與化妝室,音樂節與音樂祭,撞球與撞球,桌球與桌球,地道與道地,藥店與藥局。
北京的清華大學,新竹的清華大學;廣州的中山大學,高雄的中山大學;北京的故宮博物院,臺北的故宮博物院。
同一個事物,會有不同的表達,同一個表達,卻是不同的事物;同一個中國,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同一個傳統,卻是不同的態度。
要多少多少的過往,才能形成一點歷史;
要多少多少的歷史,才能形成一點傳統;
要多少多少的傳統,才能形成一點風格;
於最瑣碎的細節中感受臺灣最深刻的律動。
(十五)
在入境臺灣時,大陸人還是和外國人排在一個隊伍;在交談時,大陸的老師們雖然來自五湖四海,但總異口同聲地稱自己為「我們」,稱臺灣為「他們」;在和臺灣做比較時,也總是下意識要說「國內」,話到嘴邊又覺得不對,趕緊改口說「大陸」。
最難改變的是觀念。
從臺北返回長沙,坐的是臺灣的復興航空,飛到一半航程,廣播突然說由於液壓系統出現異常,為了乘客安全,要迅速折返臺北桃園機場。那一刻,突然覺得,這種意外的重聚,居然伴隨著巨大的恐懼與不安。
但願這不是一種隱喻。
有一位攝影師,某一年隨著花蓮的漁船出海拍照,很意外地拍到了一條抹香鯨,那鯨魚頭部巨大,尾鰭露出水面。十年後,他再次出海攝影,又拍到了一條抹香鯨,讓他驚訝萬分的是,這和十年前的居然是同一條!他很清晰看到了它尾鰭上同樣的傷痕。
人和大魚,十年後竟然在浩瀚的大海重聚。
這居然不是神話。
那麼,我和臺灣會重聚嗎?臺灣會和我重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