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總會遇到尷尬的場景。
在路上偶遇一個同學,多年不見,本想上前熱情打招呼,突然發現,自己不記得對方的名字,感覺這個人很熟悉,但人和名字對不上號,只知道是小學同學。
為了避免尷尬,只好低著頭假裝沒看見直接路過。
擦肩而過後,常常嘆了一口氣,慶幸尷尬的危機解除的時候,背後悠悠的傳來你的名字,是的,對方認出你了,但是你還是不記得對方的名字。
像這樣的尷尬,在每年回老家過年的時候,經常發生。
由此可以發現,人類有一種不可思議的能力來識別人臉。
無論是親朋好友、小學同學,還是偶像明星,我們的大腦裡似乎擁有一個驚人的面部記憶系統,即使不記得他的名字,面部記憶仍完整地儲存在腦海裡。
為什麼能記住臉,卻不能記住名字呢?
這就要從我們如何記住面孔開始說起。
你可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一個擁擠的聚會上認出了某人的臉,而且非常確定自己以前見過他,但不記得是怎麼認識他的。
不用擔心你是不是記錯了,人類在識別面孔方面,比記住名字和其他細節要好得多。
在我們的感官系統中,視覺絕對是最強的,也有最多的大腦空間用於視覺。
在人類語言還不是很發達的時候,早期人類是通過視覺來辨別家人和捕食者。
除此之外,我們能記住面孔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因為臉上有很多記憶點。
例如鼻梁高矮、眼睛大小、瞳孔顏色、嘴巴形狀、有沒有酒窩、皺紋和眉型,以及那些讓人記憶深刻的面部特徵。
這些都是我們的大腦自動吸收和儲存的。
當我們見到某人時,與對方交談都會面對面,保持眼神交流,長時間的面對面交流,會刺激大腦對人臉進行長時間的存儲。
相反,一個人的名字,只是一個代號,是一串非原始的聽覺輸入,有時只在介紹時說過一次,被遺忘的概率自然也大。
那我們能記住多少張臉?
我們的大腦容量畢竟是有限的,那我們記住臉的極限數字是什麼?
2018年,英國約克大學進行了一項研究,認為,平均每個人可以識別5000張面孔。
這個數字可能看起來很驚人,但是細想,你經歷不同的人生階段、不同的社區、不同的朋友圈、不同的家庭、同學、同事,還有那些電視上見過的成百上千的名人,這樣算來,5000其實也不多。
在研究中,研究人員讓參與者花一個小時回憶所有他們自己認識的人,不需記得名字,只需要想像出臉就可以了。
隨後,研究人員向參與者展示了數千張名人的照片,要求他們辨認出這些名人。
統計後發現,參與者表現得層次不齊,回憶的人臉從1000到10000張不等。
平均下來,人均是5000張左右。
超級識別者和臉盲
不同人之間識別臉部的能力是有差別的,有很多因素會影響記憶面孔的能力。
科學家認為,我們記憶面孔的能力是基於梭狀回面孔區,它位於下顳葉皮層,在面部識別活動時被激活。
如果這個區域的損傷會導致無法識別面孔,即使是親人也無法識別。
另一方面,環境也是需要考慮的關鍵因素。
如果你長期生活在一個鄉村裡,接觸的人不多,也不怎麼看電視,那你能記住的人臉肯定會比其他人要少。
在現實生活中,有人天生對臉是不敏感的,甚至是有障礙的,這被稱為「臉盲」,這種疾病可能是先天的,也可能是後天損傷導致的。
值得慶幸的是,除了記不住人臉外,臉盲不會影響一個人的其他識別能力。
與臉盲截然相反,被稱為超級識別者。
這些人的面部識別能力明顯超過常人。在以往見過的人臉中,超級識別者能記住80%,而普通人只能記住20%。
在2018年的研究也認為,在10000個人臉的基礎上,超級識別者能記住比這多數千個的人臉。
如今幾乎哪裡都有攝像頭,讓很多犯罪無法遁形,但如何從視頻影像中找到嫌疑人,是一項很難的工作。
而超級超級識別者就能輕鬆完成工作,通過看閉路電視和影像來找到嫌疑人。
然而這個工作也不是所有超級識別者都能勝任的。
因為有的超級識別者只能記住他們見過的面孔,對於那些沒有見過的嫌疑人臉部並不敏感。
山東警方就曾聯繫《最強大腦》選手王昱珩等人協助查案,雖然對於王昱珩等人的協助是否有效是有爭議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人外有人,能力突出的人,確實能解決更多的問題。
最後
大多數人都有一種非凡的能力,即使無法說出他們的名字,也能回憶起成千上萬張不同的面孔。
多虧了大腦中一個叫做梭狀回面孔區的特殊部分,讓你可以在人群中認出你的朋友,在雜貨店裡認出你的老鄰居,也能避免把自己重新介紹給過去曾經相親過的糟糕相親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