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能從諸多物種之中脫穎而出,成為當今地球實際的統治者,一方面依賴得天獨厚的發達大腦,另一方面也靠著銘刻在基因當中的危機意識。這種危機感促使電影公司們生產出一部部充滿感官刺激的災難電影。
現正熱映的災難片《末日崩塌》就展現了震撼的災難場景,預告片中崩塌的摩天大廈、決堤的胡佛大壩、被海水傾覆的金門大橋以及倒塌的好萊塢標誌,都表明著這場從洛杉磯到舊金山蔓延美國西海岸的巨大地震帶來的空前破壞力。
與其說災難電影在滿足觀眾們對未知災難的獵奇心理,倒更不如說,人們需要藉由災難電影來確認當下生活的安全性。而災難影片或多或少取材於現實中發生的災難,比如:
《日本沉沒》的小說原作者小松左京在創作過程中曾進行嚴謹考證,最後寫就這個「也許會成為現實」的科幻災難小說。日本列島腳下的地震帶,就像懸在日本人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所以問題來了!? 萬一...就是萬一,我們不幸遇上了某種「特效巨作級」的驚天災難,這時要如何逃出生天呢?以下就提供一些簡單實用的小貼士應對各種災難。在某個機率極低的緊急關頭(不要出現 不要出現 不要出現),也許這些小貼士能夠幫到您。
提到災難,「地震」恐怕是浮現在人們腦海中的第一個名詞。蓋亞的震怒從太古時代起就折磨著依附其生存的所有生物,人類並不是唯一一個吃苦頭的物種,卻也沒法成為例外。在毀滅級的大地震面前,人類現有的技術能力所能做到的也僅僅是儘量減少損失。
《末日崩塌》中,舊金山遭遇了史無前例的巨大地震,公路折斷,橋梁崩塌,本應堅實的摩天大樓相繼倒塌。想像一下在這種環境中逃出生天?你首先得要非常幸運才行。其次就要有救生常識了!
1. 現代城市樓房通常有較高的抗震能力。感到地震時,如果正在屋內,切勿魯莽逃離。權宜之計是躲在堅固的床或桌下,並妥善保護好頭部,遠離窗戶。
2. 儘可能避免裸體逃離房屋,這樣很容易被玻璃及金屬碎片傷害。即使在盛夏,逃往安全地區時也穿上儘可能厚的衣物和鞋襪。《日本沉沒》中,逃亡庇護所的難民都選擇穿著衝鋒衣。另外,切記避免穿戴易燃的化纖製品。
3. 在室外逃脫的時候很可能被高空墜物傷害,找到一頂安全帽非常關鍵。
4. 室外避難應避開樹木、電線桿之類容易倒下的高大物,選擇空曠的廣場。
5. 地震時,橋梁非常危險,行車應該避免接近橋梁。
6. 在公共場所遇到地震,一定要保持冷靜,不要捲入混亂的人群當中。《末日崩塌》中,三位主角離開難民大部隊,選擇另外一條逃生之路。
★影片推薦:
《末日崩塌》《日本沉沒》《天崩地裂》《唐山大地震》《2012》
海嘯經常由海底地震引起,所到之處摧毀一切,給沿海城市和居民帶來巨大的威脅。
2009年的韓國災難片《海雲臺》中,超強海嘯來襲,數百萬的居民和遊客遭遇滅頂之災
1. 地震海嘯通常會有地震波率先傳來預警,此時應遠離海邊,密切留意預警信息。
2. 在海嘯到來之際儘可能尋找相對安全的地點躲避海嘯的衝擊。在《海嘯奇蹟》中,大兒子盧卡斯面對急速衝來的海嘯,急中生智躲入泳池,逃過了最初的衝擊。
3. 如果在海嘯中不慎落水,要儘量抓住懸浮物。
4. 在水中漂流一定要注意避免與海嘯捲來的硬物碰撞。《海嘯奇蹟》中,本已穩住自己的母親為了救兒子而被水中硬物劃傷,引發了大出血和感染。
★影片推薦:
《海嘯奇蹟》《海雲臺》
詭異多變的氣象一直給人類帶來諸多麻煩。伴隨著強降雨的颶風經常襲擊濱海城市;龍捲風肆虐美國南部城市;而人類的活動到底會給天氣帶來怎樣的極端變化,則只有天知道了。
《後天》,因為溫室效應產生的氣候異變反而導致地球進入寒冷的冰河期。雖是科幻電影的假想設計,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氣象的無常。
1. 面對龍捲風,拒絕作死。不作死就不會死,為什麼就是不明白!比如,追尋致命龍捲風的人——好吧,我願意敬你一聲「探險家」。《不懼風暴》中,就有這麼一群「龍捲風獵人」,孜孜不倦地追尋著最炫酷的龍捲風。他們有最先進的攝影設備,最具經驗的追蹤者,以及——如同坦克般厚重堅實的改裝車。然而,在毀天滅地的巨型龍捲風面前,這並沒有什麼卵用。
2. 其實只有1%的龍捲風會形成破壞事件。所以理論上來說,拒絕主動作死,龍捲風就幾乎與你兩不相干。然而一旦倒黴撞上了怎麼辦?躲在混凝土的地下建築中最為安全。
3. 如果事出突然,找不到避難所怎麼辦?龍捲風通常直來直去,選擇與它行進路徑垂直方向的低洼處藏身,相對會安全許多。
4. 面對颱風/颶風:遠離海濱,躲進堅固的避難所。通常在颱風和颶風到來前24小時都有預警,在此期間做好足夠的準備。颱風和颶風到來期間避免在戶外行動。相比木質結構的房屋,磚石結構的住宅樓有更強的抵抗力。
★影片推薦:
《不懼風暴》《龍捲風》《後天》《生死救嬰》
本來萬物平等是談不上什麼生物災難的。然而對於優越感爆棚的人類來說,「萬物平等」只是一句政治正確的口號,具體怎麼玩要看自己心情。於是就有那麼一兩個自大的科學家把別的生物當玩物,人家也就自然要反過來打你的臉:造物主也不是那麼好當的。只不過,肉食者鄙,受苦的往往都是些無辜路人了。
自打1993年第一部《侏羅紀公園》問世以來,侏羅紀系列便成為生物災難片中的翹楚,至今已有數部續集。上代地球霸主VS當代地球統治者,簡單的主體似乎能翻新出無數花樣。在即將上映的系列最新作《侏羅紀世界》當中,更高智商,速度更快,力量更強的恐龍又出現了!
1. 保持極高的敏感度,發現可疑人物,迅速舉報。有時候你的警覺可能會避免一次災難。《鐵線蟲入侵》中,製藥公司肆意將試驗品丟入河水,而管理員雖發現可疑,但卻因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原則,終究導致事態失控,引發席捲全國的寄生蟲病。
2. 面對新奇而又危險的事物,理性判斷,少點好奇心。在《侏羅紀世界》中,納布拉爾島這個鬼地方,終於成為了高度開發的主題公園,世界各地都有好奇群眾慕名前來作死。
★影片推薦:
《侏羅紀公園》系列;《鐵線蟲入侵》《漢江怪物》
相比有那麼一點科幻色彩的變異生物,病毒作為另一種生物災難與我們的生活更加息息相關。從千年前的黑死病、大流感,到十年前的SARS,近年的禽流感,再到去年的伊波拉和最近的「中東呼吸症候群」,疾病始終是纏繞著人類的黑暗陰影。
瘋狂肆虐的瘟疫可能毀掉一個國家,《感染列島》描繪的末日景象並不誇張。
1. 在流行性病毒肆虐之際,儘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傳染病》中,即使城市已經變成十裡無人煙的衰敗景象,必要的隔離還是必須進行。
2. 相信權威衛生機構的信息,不要相信道聽途說的流言。《傳染病》中,裘德·洛飾演的無良自由記者散布謠言,藉此大發瘟疫財。
★影片推薦
《傳染病》《感染列島》《流感》
海難
對於大多數習慣於現代生活的人來說,「海難」似乎已經變成上個世紀的古早物。然而實際上,即使在當代,即使在已經被開發得十分成熟的航路上,海難仍不時發生並帶來重大損失。前些年的紅海沉船,去年的韓國「歲月號」悲劇,以及近日發生的長江遊輪翻沉事件,莫不如是。
1. 最重要的是,在登船之前,你需要了解船隻是否擁有足夠的救生艇。不要天真地認為救生衣和泳技能夠保住你的性命,在0℃的海水中,人類甚至幾分鐘就撐不住了。《鐵達尼號》中,傑克和露絲的愛情悲劇正源於此。
2. 海難發生時,一定要保持冷靜。可能的話,協助船上工作人員恢復秩序;沒有餘力,則要儘量避免人多混亂之處。很多時候人員傷亡、逃生不暢都源於人類自身的驚恐。海神號發生意外之後,舞廳中混亂的人群爭相逃脫,造成了更大的傷害。
★影片推薦:
《鐵達尼號》《海神號》
空難
空難發生機率極低,然而一旦發生,生還率也近乎為零。空難發生幾乎只有兩個原因:來自外部的劫持,或來自內部的故障或操作不當。碰上這種倒黴事,能做得真心不多。好在,近些年在安檢方面和飛機安全維護方面,機場和航空公司都做了更大的努力,給予了更高的重視。
1. 什麼都做不到的話,至少別給機組人員添亂了。放肆地發洩自己的情緒無助於解決問題,甚至還引發更大恐慌,造成惡劣的連鎖反應。
2. 相信那個能力挽狂瀾的人,儘自己的努力協助他。雖然有時候這個人看起來很可疑,比如《空中營救》中的連姆·尼森大叔……
3. 面對最兇惡的歹徒,任人擺布不一定是最好的做法。在目的地註定只有死亡的情況下,《93號航班》中的乘客們一致反抗劫機的恐怖分子,選擇成為英雄,避免飛機墜毀於華盛頓。
相信自己的直覺吧。根據不可靠的野史,至少有兩個人在登上鐵達尼號之前,因為「感覺不好」或「做了噩夢」而放棄了這次旅行。然而也許,死神的下一個陷阱已經張開,悄悄等待倖存者的步入,就像《死神來了》系列中一個個循環的噩夢。這個時候比起《死神來了》,人們當然更願意相信中國傳統的樸素辯證法——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影片推薦:
《空中營救》《緊急迫降》《93航班》
觀 影 倡 導 >>>
影院不採取眼鏡押金制度,是為了方便各位顧客朋友們。所以離場時,請人手一副交還給我們的場務人員,謝謝~
看電影不遲到,如晚到記得「貓腰」入場以免影響他人。
將手機調成靜音,如需打電話可以暫時離場。
進食時儘量不要發出聲響,萬萬不可帶入有濃烈氣味的食物。
對於劇情,放映結束再討論也不遲,如真心忍不住,請小聲再小聲。
帶小孩的觀眾請注意,如寶貝止不住哭鬧和走動玩耍,影廳內黑暗且階梯多,為了不影響到其他朋友的觀影,同時也為了小孩子的安全,請還是趕緊離場哄小孩吧。
腿長不要緊,買前排有過道的位置就好,踩著前面觀眾的椅子是極不好的。
離場時,隨手將垃圾打包帶走。
長按二維碼圖片
選擇「識別二維碼」關注中影國際影城河源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