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第一次出差,我獻給了vivo。當我身處於廣州東莞的vivo全球總部裡的雅致美學空間時,迎接我的不僅有vivo X50系列的真機,還有任安和餘鋒,這兩位站在真機後面的男人。他們二位,前者是vivo X50系列的設計師,後者則是vivo工業設計的總經理。
「微雲臺」自然成為了本次vivo X50系列之行繞不開的話題。隨著親自上手把玩了一番真機之後,我心中不由的產生了疑惑:「微雲臺」的加入勢必會增加整顆主攝sensor的體積,更不要說還有潛望式長焦以及高像素的虎視眈眈,眾所周知,它們都是手機機身在厚度和重量方面的頭號大敵。只是手中的X50真機非但沒有我預想中的「敦實」,甚至將它和我手中正在使用的手機相比,還要薄上不少。「121」的鏡頭分布,雖然整體仍舊是常見的矩陣式結構,但看上去少了鏡頭堆砌在一起時所產生的侷促感。
身邊的同仁們顯然也有不少和我存在著相同的疑惑,vivo X50系列如何在配件上做「加法」的同時為機身做「減法」。於是整場技術溝通會似乎變得有意在向「機身空間管理」交流會的方向靠攏,大家都想要搞清楚的是:「極簡」與「雅致」是否衝突?而「雅致」如何讓微雲臺在美感上變得「有序」。
有序之「簡」,不「減」雅致
在vivo看來,「極簡」是對「優雅」的最好詮釋。當任安向我羅列出vivo從X1到X3再到X5的設計體系時,我第一時間感受到的是一種強烈的「秩序感」。任安說:「包浩斯、凡·德羅提出的現代主義設計理論,有很多影響了vivo目前的產品設計風格。」
現代主義設計嗎?事情開始變得有趣了起來。因為「現代設計」通常又被稱為「功能主義設計」,它想展示的核心便是「技術美」,或者說「機器藝術」。簡單來說,現代主義強調「形式」服從「功能」,功能與理念,注重「意」,提倡機械化製作。以此種理念去奠定vivo X50系列整體的設計風格,很容易讓產品與設計師之間產生出理念上的情感共鳴。
毫不誇張的說,「現代主義設計」就是一種不折不扣的功利化設計,一切為了「功能」而服務,當任安將它演化到vivo X50系列身上的時候,所追求的「功利」實則就是「雅致」,所有多餘的元素雕琢與多此一舉的刻意加入理應都將被剔除。經歷了「化繁為簡」,少了矯揉造作的美感包袱,vivo X50系列所回歸的純粹令它顯得格外從容,雅致之美,悠然浮於其中。
「極簡」設計,驅動「雅致」之美的誕生,化繁為簡的過程自然不能是盲目且慌亂的。耕植於線下市場多年的vivo對於消費者們的需求把控相當純熟,所以vivo X50系列上首先要「簡」的,便是「重量及厚度」。
餘鋒說:「我們團隊會始終覺得,包括早期做最薄的產品,包括後面輕的手感、好的手感、握持感對消費者來說都很重要。」隨著手機功能的不斷豐富,各種類元器件的完善同時也意味著手機內部的空間將會被壓榨的越來越小,所以如今的手機越做越重,越來越厚的情況,乍看之下似乎非常順理成章,但這種「失控」真的合情合理嗎?在我看來似乎並不是。手機「重量與厚度」的增加實則應該是手機製造商們所要面臨的成本,可如今這些「成本」,卻被轉嫁到了使用者的身上,當「製造成本」被轉化為了「使用成本」,消費者自然而然的便會對手機的重量和厚度格外敏感。
所以任安和餘鋒並不打算去跟隨這個「邏輯上似乎有些問題」的手機造型趨勢,身為設計師的他們,從今年開始在時尚圈中蔓延的「Fashion Archive」理念中取得了靈感,在vivo的「時間膠囊」裡,他們找到了vivo X1的手稿,在那個智慧型手機剛登上歷史舞臺的時代,vivo X1以6.55mm的超薄機身打破了當時的手機機身記錄,成為當時世界上最薄的智慧型手機。於是他們也決定,為vivo X50系列重新披上「超薄機身」的舊衣。
7.49mm,遊標卡尺上所顯示的數字,是vivo X50系列整機最薄處的厚度,也是迄今為止5G手機最薄的厚度;172g,如果我沒記錯,這應該是目前5G手機的最輕重量,而vivo X50系列是第二個擁有這樣重量的5G手機。
其實單從vivo X50系列這「一簡」來看,「簡」去的是重量和厚度。但是我希望大家能夠注意到的是,我用了「簡」而非「減」。因為vivo X50系列的輕薄之軀,不單只是通過「減去」各部件的重量來實現的,在任安看來,「堆疊」是從另一個位面對「簡化」發起的另一種解讀,將原本位置零散的部件通過高度集成化的工藝「歸一」,也是對機身空間設計的簡化。從X27開始,vivo便企圖通過一種叫「歸集設計」的邏輯,向外界展示他們所崇尚的「有序感」。所以不只是「微雲臺」,在vivo X50系列的身上,屏幕、電池、機身內部的元器件,堆砌它們的方式變為了更有序的堆疊,高度成熟的工藝技術,改變的不僅僅是vivo X50系列內部的結構,更是行業對5G手機「如何做到輕北的認知。
好的設計無須贅述,卻值得分析和分享。不知不覺間,vivo X50通過「有序」,已經在接收設計師想要傳達給我們的「雅致」。任安說:「關於厚度和重量,大家可以發現在整個行業中,應該是從去年開始,大家都會做得比較厚重,因為這是比較難攻克的一個難題。我們把電池的重量、中框的重量、玻璃蓋板重量減輕,這都是一些解決方式,主要還是靠設計和硬體的平衡。」他在講解整個X50系列的設計意圖時不止一次的在強調「平衡」,元件體積與機身空間的平衡、設計與體驗的平衡、靈感與現實的平衡,還有如何能讓人機之間產生情感共鳴的平衡。
樂此不疲的「有序」,信手拈來的顏色
不只是任安,整個vivo都認為:當手機成為人身體的延伸,手機產品已經不是簡單日常的通訊工具,它是人們彰顯個性和生活態度的時尚單品;是實現自我表達的載體;更是人與世界連接的橋梁。所以說白了,手機在外觀設計上真正應該「炫技」的點,不是如何「亂花漸欲迷人眼」,而是如何「樹陰照水愛晴柔」。視覺上的「和諧」,往往能夠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當智慧型手機的影像系統進入到「多攝時代」時,手機後置鏡頭的排布,逐漸成為了一項考驗廠商設計功底是否深厚的新標準。更何況此次vivo X50系列由於「微雲臺」結構的加入,對於相機模組和手機機身整體布局之間的平衡來說,又會是一次不小的挑戰。如何在相機元器件數量增加的同時維持設計整體的「有序」,「歸納與分層」成為了讓vivo X50系列保持雅致之美的關鍵。
由於「影像突破」依舊是本次vivo X50系列的產品重心,所以機身布局上一切有關「歸納與分層」的部分,都是通過「相機」模組發散而來的。以佔據C位的微雲臺主攝為起始,任安將vivo X50的機身背部分成了三個部分,他為這種設計起了一個相當雅致的名字——多層雲階。
經由「微雲臺」所打造出的「階梯」,一步一步將我們帶領至手機背面的整個空間。很有影射意義的名字,短短四個字變向我們闡述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微雲臺」是X50系列的起源,「微雲臺」是X50系列的靈魂。「多層雲階」的第一階為承載主攝、人像和廣角的高階梯,採用的是經典專業的黑色;第二階為承載著潛望式變焦鏡頭的中階梯,採用了與第三階梯(電池蓋)相呼應主題色,把攝像頭變為了繼電池蓋、中框之後的第三視覺點。
此外X50系列的R3圓角矩形的攝像頭模塊外觀,和手機四周的圓角、柔性屏的曲面弧度,以及機身整體所採用的圓潤線條達成了風格上的默契。分層即為雲階,歸納則為線條,雅致置於有序。
同樣「有序」的還有一直以來流淌在vivo X系列身上的時尚元素。即便奉行的是「現代主義風格」的基調,但是X系列的配色和其靈感的來源從來就沒有讓我失望過。淺醺、液氧、引力、黑鏡,這些看似不著邊際的詞語,當被賦予了顏色的意義時,總是會在我反覆琢磨之間滲透出一種荒誕的美感,思索良久,我才驚覺vivo能夠如此這般「信手拈來」,是因為他們懂得如何構建出事物與顏色之間的「聯覺」。最終透過AG磨砂工藝,達成手感上的升華,觀感上的虛幻,定義上的飄忽,情感上的欲說還休。
任安說:「我們的產品畢竟是一個商品,不可能完全按照設計師的想法,假設我們做出來的是一個天價的產品,我們還是會做在我們期待值內最終呈現的狀態。」有序的雅致就是設計師們對X50系列的期待,反之,X50系列正是vivo和設計師們所要表現出的堅持。
用有序的「設計驅動」,對抗無序的焦慮迷茫
包浩斯在自己的現代主義設計作品中提倡,設計最應該關注的是人的感受,而不是漫無邊際的產品。說得直白些,設計最大的特點就是要讓更多的人接受。如果設計不被人接受,這就是不成熟的、失敗的設計。這就像我們這些文字工作者在創作時一樣,少說陳腔濫調,只有真誠說得說「人話」,才能打動讀者。
vivo覺得設計是能打動消費者的情感體驗,這其實也是 vivo 非常堅持的點,依託於微雲臺和現在主義設計誕生的vivo X50系列,是vivo設計驅動戰略主導下的第一款旗艦。任安和餘鋒想要通過X50系列闡述的,是所有的設計都必須永遠以人為本,以市場為根基做出更適合用戶的設計,隨著人們的需求不斷改進。
在我將要放下手中的X50,離開vivo的全球總部時,任安說:「所謂正面的設計,是希望我們的產品是有溫度的,不僅僅只是我們一個冰冷的產品或者是通訊工具,因為手機未來就是我們身體延續的一部分,我們每天用的時間有 5、6 小時或者更長,這個時間是需要更親密,而不是很冰冷的產品。」
有序的雅致雖無言,卻有溫度和人情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