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有時候,詩歌鑑賞就是在說故事,把故事的前因後果說完了,詩歌也就鑑賞完了。比如這首《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出生於殷實之家,唐高宗期間,他來到京城,希望一展宏圖。不料科場連連失利。京城本是名利之城,陳子昂駐足在繁華的街市,看著熙熙攘攘的人群,他不甘心就這樣淹沒在人流之中。「賣琴了!傳世名琴!」陳子昂尋聲望去,只見一群人圍成一圈,議論紛紛。「確實是好琴!」「太貴了,百萬啊!」……陳子昂擠進人群,是一把上好的古琴,紋理順直,用手輕輕划過,音色圓潤明亮而不失厚度。「先生好眼力,可否……」「我買了!」小販有些驚訝地望著眼前這個其貌不揚的年輕人,只見他眉頭緊蹙,似乎有不解之惑,聲音低沉有力,透露出幾分豪氣和執拗。「明天,我將在宣陽裡彈奏此琴!」
夕陽西下,陳子昂的身影被拉得很長很長,他的背後,是驚訝,是豔羨,是關於這個陌生的年輕人的種種猜想。
第二天,長安宣陽裡。
暮春時節,春已老,但花未盡。
陳子昂寄居的寓所已是人頭攢動,大家都想一睹這個年輕人彈奏古琴的風採。日近午時,陳子昂帶著他的古琴走出來了,他席地而坐,將胡琴置於膝上,他的手指划過琴弦,發出了金玉般的聲音。人群一陣騷動,大家伸長脖子,眼光都落在這個清瘦的年輕人身上。
陳子昂的手停在琴上,他只是撫摸著這琴,這色澤,這文理,這質地,都是難得的好。他內心有些矛盾。「這樣做值不值啊?」「為了在京城博得一席之地,值!」他慢慢地抬起頭來,看了看周圍的人,這裡有王公貴族,也有平民百姓,他們,只因為這把琴,來到我的門前!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他想起那些寒窗苦讀的日子,想起榜上無名時的失落,想起多少書生皓首窮經,也終寂寂無聞……他猛地將手中的琴砸下地面,伴隨一聲巨響,琴已碎成一地,人群中發出了驚訝聲,然後歸於沉寂。
「我,陳子昂,有文百軸,不為人知,今天竟因為這把琴讓大家關注於我,我感到很痛心。要了解我的,請看我的詩文!」陳子昂沒有更多的解釋,他吩咐書童將他平日裡寫的詩文逐一發給那些王公貴族。
第二天,陳子昂的名字傳遍了整個京城!
第二年,陳子昂進士及第。
……
殿上,武后向陳子昂詢問為政之要。這是武則天第三次面見陳子昂了,陳子昂也從意氣風發的年輕人變成了雙鬢微霜的中年人,但不變的是他慷慨激昂的言辭和為國效力的忠心。他內心有些困惑,為什麼實現自己的理想的路就那麼漫長,漫長到他看不頭,我該逢迎還是該堅持呢?人生多歧路,難得一切都是由命運來安排嗎?知音難覓,難道我終將默默無聞嗎?
「愛卿,你說說你的看法吧!」武后的聲音柔和但不失威嚴。
陳子昂謝過皇恩,「臣以為為政之要在八:一措刑,二官人,三知賢,四去疑,五招諫,六勸賞,七息兵,八安宗子……」陳子昂越說越激動,他引經據典,慷慨陳詞,旁若無人,他絲毫沒有在意同僚的竊竊私語,也沒有注意到武后的臉色越來越陰沉了。
不久,陳子昂竟意外地升任右衛胄曹參軍。
不久,武則天稱帝,國號大周,陳子昂上表《周授命頌》,他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當今皇帝更多的關注他。事態好像沿著他希望的方向發展,皇帝又召見了他幾次,不過,他的政治理想最終還是停留在他的長篇策論之中。
……
武攸宜討伐契丹,他奏請皇帝,要求左拾遺陳子昂出任他的幕府參軍。皇帝準奏。
節節敗退!
陳子昂看著眼前這個頭腦簡單,完全沒有軍事韜略的皇親國戚,內心煎熬,這一仗本不該如此啊!
「陛下把全國的兵力交給大王您,安危成敗在此一舉,怎能漫不經心呢?現在您還沒建立法令制度,如同兒戲……」陳子昂苦心勸諫。
「書生之見!」武攸宜打斷了陳子昂的話,走進了軍營,留下了陳子昂一人在風中凌亂。
他知道自己的意見終不會被採納。
往北,就是幽州臺,那是燕昭王招賢納士修建的黃金臺。
一天,陳子昂獨自來到幽州臺。這裡已是荒草萋離,雜樹叢生。但他依稀看到當年禮賢下士的燕昭王,看到了燕國君臣相樂的情景,他感到無限的悲傷:「或許真的有命運在主宰著自己的人生,我到底是身不逢時啊。」他抬頭看看廣袤的天空,天色陰沉,烏雲低垂,一隻飛鳥掠過,然後消失得無影無蹤。「是啊,天地之大,我又算什麼呢?渺小得如蒼穹下的一隻飛鳥,如大海中的一顆粟米,生的意義又何在?生命何其短暫,何其渺小,人生終是一場悲劇!」
男兒眼淚,悄然滴落!
這就是《登幽州臺歌》的故事。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二十二個字,將近四十年的人生經歷。
「胸中自有萬古,眼底更無一人」,這二十二字真可謂是「驚天地,泣鬼神」 了 。
前兩句感嘆人生的遭遇。生不逢時,是多少賢士壯志難酬的根本原因。但有限的時間節點決定了命運的悲劇性,「向天再借五百年」最終只能是一句空話,「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倒更像是現實。古人已無法再見,而來者我也無緣相見,君臣之歡終究只能存在於歷史裡。這兩句將讀者帶入漫長的歷史裡,使得詩人的悲劇性更具有普遍意義,也更具有感染力。
後兩句刻畫了一個孤獨的登臨者形象。在悠悠天地間,他孤獨無助,他渺小卑微,他內心痛苦,他淚雨滂沱。這裡的陳子昂沒有了在宣陽裡摔琴的任性,也沒有了一夜看盡長安花的躊躇滿志,更沒有了在殿前奏對時的慷慨激昂,他感受到了人生的悲涼,感受到了命運的無奈。這裡,將人置於悠悠天地之間,雖沒有描寫登臺所見,但讀者可以跟隨詩人的視線,想像到眼前的闊大浩瀚。
這裡,時空的無限和人生的有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蒼涼悲壯的情緒也在對比中得到強化,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失意的文人在誦讀此詩時忍不住淚流滿面的原因。
人生,終究是悲涼的。
長按上圖,掃描二維碼
關註明老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