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東城小學成立教育家成長俱樂部,創新益智課堂
學生在上舞蹈課(資料圖)
德州新聞網訊 記者路龍帥 通訊員韓哲陳寶濱
不久前,教育部首批鄉村溫馨校園建設典型案例評選結果揭曉,全國共100所學校入選教育部首批鄉村溫馨校園典型案例,德州東城小學作為德州唯一的一所鄉村小學成功入選。
「辦一所充滿快樂的學校是我們的目標,我們將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鑄就『有為』教育品牌,多維度、多角度、全方位、立體化地賦能學校發展,為鄉村教育建設探索出一條新路徑。」日前,東城小學校長馬小紅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有為」理念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始建於1947年的東城小學原名為袁橋初級小學,歷經5次變遷,於2018年完成新一輪擴建,更名為德州東城小學。目前,學校建築面積達1.6萬平方米,可容納48個教學班、2160名學生。
走進東城小學,教學樓一樓大廳的校史牆上,生動的圖文資料講述著東城小學70多年的變遷。「學生每天一進教學樓就可以感受學校的歷史與變化,這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也激發了他們熱愛校園的情懷。」馬小紅說。
除了學校歷史外,校史牆上還有專門的板塊展示學校「有為」教育的成果。
何為「有為」教育?簡單地說,就是老師們要有一定的教學成果。馬小紅介紹,學校引領老師們確立教學目標,並鼓勵老師們把教學中遇到的問題變成課題,進行深入研究,讓老師在「有為」中探索,學生在「有為」中成長。
馬小紅坦言,學校不僅關注老師教學能力的有為,也關注他們生活技能、團隊合作、創新能力的有為,讓「有為」教育最終落實在學生的成長上,引導他們感悟有為、嘗試有為、享受有為。
在校史牆上,不同班級、不同老師的「有為」教育成果得以展現。
「我們還充分利用教室走廊、牆壁、校園文化牆等載體,發揮校園宣傳欄、校史長廊的作用,讓『有為』教育理念深入師生心中,見於師生言行,打造學校特色教育品牌。」馬小紅說。
教育家成長俱樂部助力教師成長
在「有為」教育理念不斷推進的過程
中,東城小學還成立「教育家成長俱樂部」助力教師成長。
自俱樂部成立以來共收到42所學校提交的調研表,並最終確定22所學校為正式會員單位。
馬小紅介紹,教育家成長俱樂部倡導將學生放在學校發展的中心,以教師、校長的專業成長為責任,以國家級、省級教學成果獎為載體,培養有教育情懷的教育家。
「俱樂部是由從事中小學教育教學工作在職正校長自願組成的全國性、專業性、公益性,以國家級、省級教學成果獎為載體的民間組織,四年一屆。」馬小紅說,俱樂部實現秘書長負責制,設立顧問委員會、秘書長、副秘書長、學術委員會、研發小組、活動督導小組、信息宣傳小組、資料整理小組等。
在日常教研工作中,教育家成長俱樂部定期開展師德建設和校長成長交流、理論研究和宣傳工作,促進教師養成良好習慣和健康人格。同時,俱樂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教師乃至教育家成長提供理論指導。
此外,俱樂部還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搭建交流平臺,宣傳普及教師職業個性成長工作,幫助教育工作者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益智課堂培養陽光少年
在助力教師成長的同時,東城小學以益智課堂教育為陣地,從學生的小組交流中求得共同進步,在各項活動中促進學生成長,打開學生的想像思維,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東城小學操場北側有一個600多平方米的菜園,去年3月份,學校與德州市農科院合作開發了鄉村小學田園農耕課程,指導學生科學種植各類農作物、蔬菜、花草,並定期舉辦農業科學知識講座,豐富學生的農村種養實踐活動,培養他們的科學意識和動手能力。
東城小學注重課程頂層設計,從學生長遠發展考慮,共開發了包含鄉村小學田園農耕課程在內的37門「樂自由我」走班課程,激發學生發自內心的快樂,讓學生沉浸其中自由選擇、自由探索,真正做到:我收穫、我快樂、我提高。
同時,東城小學以鄉村童話課程為切入點,探究一條創建鄉村溫馨校園的新路徑。他們構建了特色鄉村童話教育課程實踐體系,提高學生的創造力、想像力和質樸自然的審美能力,培養了學生熱愛勞動的品格、尊重生命的意識,達到熱愛鄉村的教育目的。
多年來,創新教育路徑讓東城小學榮獲全國幸福教育發展共同體、山東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會會員單位等多項榮譽。「我們用不懈追求與努力辦一所充滿快樂的學校,學校的社會滿意度和認可度逐步上升,實現了『師生留戀、家長滿意』的社會效益。」馬小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