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是孤獨,讓我有足夠的空間窺破世間諸多玄機。
對於自己不情願的事情,我曾採取迴避的態度,儘量拖拉著不去處理。
拖拉的後果就是,這件事其實一直在那裡,並且在我腦海的某個角落,時時困擾著我折磨著我。最後,到了拖無可拖之時,我還是被迫必須去處理這件事。結果,往往因為拖得太久,早已錯過了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把自己推向更為被動的局面。
有一天,我在斌的空間裡看到一句話:一個人如果刻意逃避他所懼怕的東西,也許會發現自己只是抄了條近路去見它。
而我的經驗是:你越是不想面對的事情,逃避的後果,就是你會以更狼狽的方式遇見它。
我豁然開朗。
人生中,太多的事是逃避不了的,比如成長,比如挫折,比如失敗。
既然一件事,是避不開逃不掉的,我幹嘛不用最短的時間去解決掉它,反而容許它持續折磨我很久,直到無法收拾的地步呢?
從那以後,我改變了策略。
如果非要和不喜歡的人打交道,我就完全繞過各種叫做「怵」的心理障礙,立刻去面對這個面目可憎之人,軟磨硬泡軟硬兼施千方百計和對方溝通好,把事兒給辦了,再也不必在拖拉中數次與難纏的假想敵腦海中過招,該解決的事情卻還躺在那裡等著我去扶。
如果一項工作程序複雜,要找領導要協調各方,想想都覺得一團亂麻無處下手,我就放下其他,集中精力列出程序表,然後一步步去找該找的人,說該說的話,籤該籤的字,按部就班把這件繁瑣事給消滅,一身輕鬆,感覺棒極了。
如果生命中不可避免地要經歷痛苦,我就會選擇想開。歷史早就用無數重演的故事向我們證明,哪怕是比天還大的痛苦,哪怕是死亡這樣的痛苦,都會被時間淡化,最終會被新的喜怒哀樂覆蓋。既如此,我們為什麼還要允許痛苦肆意地傷害我們,侵佔我們的心靈許久呢?為何不選擇直接把這個漫長的消化過程給縮短,短到零?直接就用新的日常覆蓋掉吧,像是用橡皮擦掉做錯的題目。
這些嘗試帶給我的經驗就是:凡是痛苦的事情,我都會做的很賣力。
人生有時很無奈,像是有一雙看不見的手在無情地操控著一切,在給予我們收穫和快樂的同時,一樣會分配給我們痛苦和悲傷。
簡言之,痛苦是不可避免的客觀存在的。而逃避,永遠不可能解決痛苦。
痛苦也是個欺軟怕硬的小人,遇到勇者,他會繞著走。遇到弱者,他則會纏著你不放,你越是怕他,他就越是囂張。
最好的辦法,就是迎難而上。痛苦,不過是種感覺,而感覺,某種程度上是種幻覺,是心理作用。
既然痛苦不會因為迴避而消失,反而因為拖拉而持續更久,那麼最好的方式,當然是把這件痛苦的事情給幹掉。
正視它,痛擊它,辦完了,它就灰溜溜走了。
因為,你不怕它。
舉個簡單的例子:
據說,沒有哪一個人真的喜歡工作。
一份工作,與你的理想背道而馳,你不喜歡,不願意做,於是就消極怠工,遲到早退曠工。老闆看在眼裡,認為你不努力,對你越來越不滿,批評和小鞋讓你更痛恨這份工作,於是你更消極怠工,老闆就更不滿,因此賜予你更豐盛的批評和更小的鞋……從而陷入惡性循環。
如果換個思路呢?
一份不喜歡的工作,越是討厭,就越是應該好好幹。你的努力,老闆看在眼裡;有努力自然會進步,你的進步更讓老闆認定你有能力;久而久之,他決定提拔這個能力超卓的年輕人,於是你一躍成為管理人員,有了更廣闊的施展空間……
看!把痛苦的事情賣力去做,是多麼好的結果!
我更願意相信,人生一世,生命中的喜怒哀樂都有固定的配額,用完了就歸零,痛苦也是一樣。
早一點把痛苦消耗掉,以後就只剩下甜了。
如果有可能,還可以預支一下,如此,先苦後甜,延遲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