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娃前,覺得自己缺錢;生娃後,發現不只缺錢,還缺覺、缺頭髮!
這感覺熟悉吧?
腦袋上的頭髮越來越脆弱稀疏;梳子上、鏡子前、地板上卻倔強地如影隨形;新置的防脫生發洗髮水、養護滋潤護髮素,似乎也無力拯救髮際線的日漸「置頂」……於是——
就算搞不定娃,也不敢再撓頭了;再憤怒生氣,也不敢扯頭髮歇斯底裡了;去美髮店再也不「打薄」,而是變著法兒地要「蓬鬆」了;想買的某大牌捲髮棒,也無奈地改為吸塵器了;以前喜歡老公撫摸秀髮,現在敢碰都想把他手打斷了!
脫髮之愁讓人困頓迷思,甚至悔不當初坐月子,為何一意孤行洗了頭?!
額,就算你坐月子28天不洗頭,該掉的頭髮還是會掉的啊!因為——
產後脫髮,是個繞不過的坑。
生完娃後的半年內,脫髮增加是正常的情況。尤其是產後4個月時,掉發量會達到最高峰。
產後脫髮主要受這些因素影響:
1、激素水平下降
頭髮也有「新陳代謝」,每天都會長,也每天都會掉,一天掉個100根也稀鬆平常。
懷孕時,體內的雌激素增加,會使頭髮留存得「更久」,說白了就是會長得更多、掉得更少(不少孕媽都覺得毛髮旺盛了);但生完寶寶後,雌激素急劇下降回孕前水平,毫不留情說走就走,導致新的頭髮還沒來得及長出來,這批舊的就要脫落,於是就會出現短時間內,頭髮集中、大量地脫落,哎,不是梳子的追求,也不是頭皮的不挽留,要怪就怪激素吧。當然,也不用太擔心,因為等一段時間,頭髮就能重新建立起正常的代謝周期。這個時間是1 年左右,頭髮的數量可恢復到正常水平。(長籲一口氣有沒有!)
2、營養不足
頭發生長需要足夠的蛋白質、鐵、維生素、鈣、鋅等營養物質,但產後飲食,一不留神就跑偏,比如為了催奶瘋狂進補,或是為了瘦身狠心節食,營養不均衡,加上日常帶娃的消耗,營養不均衡,或是沒跟上,也會影響頭髮的營養供給,影響代謝,就長得少掉得多了。
3、休息不夠或情緒不穩
初為人母難免緊張與焦慮,加上不分白天黑夜的餵奶、帶孩子,睡眠不足,疲勞過度,身體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而且產後激素水平波動,容易情緒不穩甚至出現產後抑鬱,這時要再來點家庭矛盾神馬的,很容易崩潰,心理壓力也巨大。
在身心俱疲之下,頭髮也容易累得無法好好生長了呢!
4、不注意頭髮清潔與養護
首先,像坐月子不洗頭這樣的舊俗,反而不利於頭髮保養。
其次,我們一些日常習慣可能也會損傷頭髮,讓它掉得更多。如:
牽拉性脫髮,如編辮子。頭髮長期生拉硬扯容易掉,像扎馬尾辮、編細髮辮,以及捲髮、梳頭、盤頭、用太緊的髮夾、戴很緊的帽子,都可能引起牽拉性脫髮;拉直頭髮。雖然拉直不會直接引起脫髮,但會讓頭髮變脆弱,容易斷,整體上看頭髮就顯得少了;使用吹風機不當。風力太大,容易導致頭髮水分流失快;溫度太高,導致頭髮乾燥變熱,造成損傷,容易斷、掉落。
產後脫髮,別瞎折騰!
雖說產後脫髮似乎避無可避,但產後脫髮一般只是暫時的,只要不是病理性脫髮,就不必太擔心。
想要儘快恢復一頭秀髮,不妨試試這樣做:
別急,給頭髮一些生長的時間;娃睡你就睡,能少熬夜少熬夜,讓身體有足夠的休息;放輕鬆,脫髮別焦慮,有心事兒也要多溝通,少胡思亂想;營養均衡,針對性地補充頭髮所需營養,多吃點魚蝦肉蛋、豆製品、動物內臟、蔬果等;適度清潔頭髮,按摩頭皮;扎頭髮、編辮子、戴帽子等儘量松一點;減少拉直、燙染頭髮,別頻繁找「託尼」老師;使用吹風機的時候,檔位小一點,溫度低一點,距離遠一點。如果這麼做了,脫髮依然很嚴重,千萬別自己瞎折騰,像「生薑抹頭皮」等「辣頭皮」的方式不靠譜,不妨直接去醫院排查下其他的問題(比如甲狀腺功能減退等),必要時遵醫囑進行檢查與治療。
面對產後脫髮,其實需要佛性。看開瑣事,看淡煩惱,看破紅塵,佛性帶娃,該吃吃該睡睡,別給自己太大壓力,靜靜地等待激素正常秀髮回歸吧!
說好的一起到白頭,就怕我先禿了頭?不存在的,畢竟佛性也是可以「帶發」修行的呀!
————本文轉自「美贊臣中國」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