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影傳四海,月寄故園情。
近日,由新銳導演林峰執導,林晨、明俊臣領銜主演,隋存毅、張雨提、王學庭、楊雨橙等主演的首部南音題材院線電影《旦後》曝光了終極海報,預告影片將於10月24日全國公映。在此次發布的終極海報中,林晨飾演的林波兒亮相。在一望無垠的海面上,停靠著一艘郵輪。林波兒遙望著遠方,眼神深邃;而她的背後,映襯著一輪圓圓的明月……
戲影傳四海:領略廈語片風採,感受南音魅力
對導演沈少河而言,談及與《旦後》的邂逅,既是偶然,也是命中注定。
作為閩南人的沈少河,在2016年完成在北京進修導演的學業後便回到廈門定居。他一心就想尋找閩南本土合適的題材進行拍攝,陸陸續續見了一些作家,也找了一些小說和題材。就在一次無意間逛書店的時候,他發現了小說《旦後》。「它獨特的封面顏色和構圖吸引了我,打開一看竟然是講述南音和廈語片以及閩南人在海外奮鬥的故事,突然覺得這就是我一直在尋找的題材。」
在這樣的契機下,電影《旦後》應運而生。從最初劇本內容的打磨、演員陣容的確認,到主創團隊的加盟、電影內容的拍攝,最後到電影在全國範圍內的公映,整個過程都經過了精心的籌備和謀劃,為的是不負初心地呈現。
功夫不負有心人。電影《旦後》還未正式上映便喜報頻頻:前不久,電影《旦後》榮獲2020年第五屆加拿大金楓葉國際電影節最佳新銳影片獎。這既業界是對電影的肯定,也是市場對電影的認可。
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商業電影,電影《旦後》可能稍顯得有些「冷門」,但它卻值得更多人的關注。《旦後》是首部反映「中國音樂活化石」南音題材的院線電影,它以「一代旦後」凌波的傳奇故事為主線,講述廈語片的輝煌過往,彰顯南音的現代傳承。而通過《旦後》,觀眾將對廈語片和南音有更深層次的了解。
發源於福建泉州的南音,是中國現存最悠久的傳統古樂,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而廈語電影作為方言電影,在國內雖不如粵語電影知名度高,卻是中國電影發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的獨特之處在於:以閩南人為主要演員,採用閩南方言,在香港攝製,在海外上映,一度風靡東南亞及中國臺灣地區。而在古裝的廈語電影中,常常採用南音作為電影配樂,有著濃鬱的閩南特色。
自電影誕生以來,它都是傳遞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影片中,南音藉助廈語片在香港乃至東南亞傳播;而在影片外,通過電影《旦後》,南音和廈語片擁有了全國層面的宣傳機會。在電影公映後,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廈語片的發展歷程,感受到南音的獨特魅力。
月寄故國情:彰顯閩南人精神,傳遞思鄉情懷
蘆葦、郵輪、月亮……
在曝光的終極海報中,這些元素的融合,都寓意著同一個主題:思鄉。
在季羨林先生的散文《月是故鄉明》中,有這樣一句話:「每個人都有個故鄉,人人的故鄉都有個月亮。人人都愛自己故鄉的月亮。」無論他身在何處,他總是見月思鄉,仍舊想著家鄉蘆葦坑裡的小月亮。
身在香港,和故鄉隔海相望。頭頂一輪明月,那是回不去的故鄉。在《旦後》的終極海報中,蘆葦、郵輪、月亮等元素的彰顯,寄託著主人公的思鄉之情,彰顯著現代人的愛國情懷。
正如導演沈少河介紹的那樣,電影《旦後》是一部有情懷的電影。「它的內容涵蓋面比較廣,有講到閩南的戲曲南音,有講到廈語片,有講到僑胞的鄉愁,還有講到閩南人在海外的奮鬥史,以及閩南人立志團結的精神。」
在當時,由於歷史原因,很多閩南籍華僑無法回到祖國。正當海外遊子思鄉心切之時,廈語電影的出現,便成了他們慰藉鄉情的「良藥」。廈語電影採用閩南語對白,並配有大量南音等閩南地方戲劇元素,讓閩南華僑聽到了熟悉的鄉音,重溫了耳熟能詳的戲曲故事,撫慰了他們的鄉愁。廈語電影在某種意義上是針對性很強的小眾電影。而它當時在海外的風靡,與閩南籍華僑的觀影需求密不可分。
現在,藉由《旦後》的公映,沈少河希望他內心對南音和廈語片信息的傳達能得到觀眾的共鳴。「希望那些有海外親屬的閩南人通過影片能夠搭起更好的溝通橋梁,從而表達對老一輩在海外開天闢地的人們的敬仰之情。」
有人說:回不去的是故鄉,到不了的是遠方。雖然故鄉回不去,但我們可以共賞一輪明月,共聽一曲南音。而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珍惜當下,珍惜身邊人。
重陽將至,以愛之名。父母健在,便是最好的福氣。再遠,也要常回家看看;再累,也要把他們陪伴。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與父母一同走進電影院,電影《旦後》與你們不見不散。
聲明:中華娛樂網刊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非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版權歸作者所有,文字和圖片均源自網際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更多同類文章敬請瀏覽:綜合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