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民政科技賦能溫情救助
智慧大救助平臺助救助對象「應享盡享」
秉持「民政愛民 民政為民」基本宗旨,近年來,江蘇省常州市民政局加快現代信息技術在社會救助領域的運用,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總要求,以建設和試點推廣智慧大救助服務平臺為抓手, 橫向與14個救助部門協同,縱向逐步實現市、轄市(區)、鎮(街道)、村(社區)四級聯動,穩住民生「基本盤」,切實把保基本民生工作落到實處。
今年,全省社會救助創新實踐推進會在常州舉行,常州市打造的智慧救助管理服務體系、深入推進溫情社會救助改革的做法,得到了江蘇省民政廳的充分肯定。
「大網格+大協同」,一體化推進「一門受理,一網通辦」
今年9月,家住金壇區西城街道的胡女士家中發生火災,經濟損失較大。社區工作人員在了解情況後,幫助胡女士通過掃描登錄常州市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務平臺,在手機上填寫個人信息並申請急難型臨時救助, 胡女士很快就收到3000元救助金。
今年,民政部門在已有民政救助管理服務平臺及申請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平臺應用優勢及數據資源的基礎上,全力推進智慧大救助服務平臺建設,將救助服務向移動端延伸,實現救助事項「掌上辦」,開闢信息化社會救助服務新模式。
整合救助業務。智慧大救助服務平臺涵蓋14個救助部門29項在線業務受理申請,成為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臨時救助、受災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援助以及各政府部門、群團組織等專項救助在內的一個綜合性業務系統,所有救助業務都可在一個平臺申請辦理,有效解決社會救助制度碎片化、管理分散化、信息壁壘化的問題,真正實現「一門受理、一網通辦」。
集成各方資源。集成民政、教育、人社、住建、總工會等社會救助部門的救助項目和政策文件,建成社會救助資源庫;集成社會救助數據,推進救助對象、資金資料庫建設;集成社會資源,搭建社會組織和慈善力量參與救助的供需對接平臺,建設社會資源庫。
規範服務標準。將已上線部門的救助項目服務和管理標準進一步規範和固化,編制社會救助標準,使救助流程有規可依、救助政策有章可循、救助標準有據可查,推動社會救助全流程、全業務規範化標準化陽光運行,實現科學規範救助。
「大數據+大救助」,智能研判保救助應享盡享
「感謝社區對我的關心,這兩筆救助金,真幫了我大忙了。」日前,家住常州市天寧區的居民小邵向上門走訪的社區工作人員表達了感謝。
去年,小邵的母親因患腦梗而導致生活無法自理,通過司法考試不久的小邵毅然辭去了工作,在家照顧母親。今年8月在街道的宣傳下,小邵通過「我的常州」手機App登錄了常州市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務平臺,提交了訴求反映。平臺通過「智能研判」功能初步分析出小邵的家庭情況符合支出型貧困臨時救助、慈善助醫和就業援助三項救助政策,並將信息推送給了對應部門的工作人員,小邵先後領取到了兩筆救助金,合計約3500元。
科技賦能,溫情救助。常州市智慧大救助服務平臺通過與醫保系統的對接,實現了當年大額醫療費用支出的主動預警,預警範圍覆蓋本市3萬多醫療救助對象,變「人找政策」為「政策找人」,將傳統的事後救助轉變成主動發現,從而實現更加精準的救助。
以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務平臺為載體,橫向部門協同,縱向逐步實現四級聯動,完善「大政策、大數據、大救助」的社會救助新格局。平臺還通過實時聯網核對、動態管理,依託跨部門、多層次、信息共享的申請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依申請核查出申請救助居民家庭客觀真實的經濟狀況,提高了救助工作的「瞄準率」。
「大聯通+鐵腳板」,完善返貧檢測預警機制
「困難對象姓名×××、家住青北社區×××、走訪對象類別為慈善助殘救助對象;困難對象姓名×××、家住青北社區×××、走訪對象類別為醫療預警對象。」早上一上班,青龍街道青龍苑北區社區專職網格員王惠娟手機中的「社會治理」App彈出了兩條提醒信息。通過查看信息詳情,她很快了解到自己所轄的網格內有兩名群眾存在一定的返貧風險,其中一名居民於近期申請了慈善助殘並通過了審核,需要安排定期回訪以了解其救助情況;另一名居民本年度醫療支出的現金支付部分超過了預警線,需要安排主動走訪以摸排其實際情況。
天寧區青龍街道青龍苑北區社區是智慧大救助平臺的試點運行社區,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點,社區黨總支書記朱明波總結了平臺使用的兩點體會:「一是便捷高效,居民可以通過大救助平臺了解各項救助政策,並可以足不出戶在線申請救助。針對老年群體,社區專職網格員、網格長可以通過上門走訪的方式宣傳平臺救助,從而實現主動、及時救助;二是精細精準,社區可以通過大救助平臺查看部門救助政策信息和個人歷史救助數據,篩選出最適合的救助方向,增加了救助的受眾面。」
圍繞脫貧攻堅的戰略部署,市民政局聯合市政法委正著力打造「網格+社會救助」體系,將社會救助納入網格化社會治理,強化兜底保障,完善返貧監測,通過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務平臺和網格化社會治理聯動指揮平臺的實時聯通,形成「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的工作模式。為幫助基層利用好平臺優勢,市民政局成立智慧大救助工作專班,目前,工作專班已在全市範圍內完成首輪督導,有效提升了平臺的知曉度和使用率,為基層救助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指路燈+引水渠」,引導多元參與、政社同行
今年9月,在市民政局的統籌下,天寧區青龍街道和鐘樓區南大街街道社區工作人員通過上門走訪的方式收集了社區困難群眾的60多個「微心願」,內容涵蓋實物捐贈、心理諮詢等。相關信息核實後在智慧救助平臺的「社會參與」欄目中進行了發布,市女企業家協會在看到信息後迅速協調資源,第一時間完成了全部「微心願」的認領。
「感謝民政搭建的智慧救助平臺,讓我們精準地找到了需要幫助的困難家庭,我們將在做好企業的同時,力所能及地參與社會救助,為讓每個老百姓過上更好的生活出一份力。」在困難群眾「微心願」的物資發放現場,常州華錦針織服裝有限公司董事長沈玉華在代表市女企業家協會發言時說道。
今年,常州市民政局加強對社會組織、慈善力量的引導培育,促進社會工作和志願服務深度參與社會救助。一是創新公益參與方式。大力實施「黨建引領公益益事一起來」等一批公益創投項目,市級層面投入2700萬元,重點投向由社區網格員排摸的幫扶濟困、扶貧協作項目。二是研發公益慈善項目,常州連續4次入選全國公益慈善城市百強榜,每年近1500萬元善款用於助孤助殘助學等救助幫扶;創新「慈善超市」常州模式,引入33個「合伙人」,實現了「善社同行」。三是搭建公益對接平臺。在需求端,建立困難家庭信息發布制度,通過動態監測和上門走訪的方式摸清困難群眾實際需求,為各救助主體提供準確信息,成為社會力量參與救助的「指路燈」。在供給端,建立社會力量救助服務聯盟,統籌慈善總會、社會組織、愛心單位(個人)、志願服務等多方力量,打包發布物質幫扶、心理諮詢、技能培訓等多項資源,首批服務聯盟成員單位有近80家,為多方協力鞏固脫貧成果「引水清渠」。
常民軒 吳燕翎 圖文報導
來源:常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