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__kun堃,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北京師範大學心理系研究生,十分心理主創。
前段時間,很久沒看韓劇的我,被一部韓劇吸引。劇名叫《三流之路》,一句話概括電視劇的中心思想的話,基本可以表述為——
loser的人生又怎麼樣呢,loser的人生也很有意思啊。
這一次沒有高帥富和霸道總裁,也沒有平民女主角的逆襲,有的就是四個沒錢沒背景的小人物,甚至連主角光環都沒有,碰到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會碰到的意外,遭遇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曾有過的辛酸……所謂,成功的人生都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男主角高東滿,曾經是校園裡的風雲人物、跆拳道選手,差一點就入選了國家隊,結果後來因為違規被除名,無法成為冠軍,又不能再打跆拳道的他,最後只能去做除……蟎……
女主角崔愛拉,是男主的髮小,從小就夢想做主播,但是無奈成績不好,考不上播音系。沒有好學歷背景的她,最後只能找到一份商場前臺諮詢員的工作,雖然差距很大,但好歹也有個麥克風。
還有一個男主金柱曼,與前兩位是高中同學,他擁有超越常人的味覺天賦,號稱「大長今」,一心夢想成為美食家的他,畢業後也只混到了一個食品採購員的職位而已。而他的女友白雪熙,同時也是女主的閨蜜,一個心願是回歸家庭做賢妻良母的少女,可惜男友太窮沒錢結婚,所以她只能為了維持生計做一份「客服」這樣的辛苦工作。
看吧,真的是「我什麼也沒有啊」。
現實和夢想大相逕庭,他們是《三流之路》的主角,他們與我們很像,是生活裡最平庸的主角。但他們最終在這「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的生活裡找到自己的方向,我們呢?
/ 1 /
明明很努力,卻越努力越焦慮
看《三流之路》的時候,我看著這些明明日子過得很喪,卻又傻樂的主演們,想到一個曾經朋友問我的問題,他問我——
為什麼別人的努力都能看到成果,而我用盡全力,也依然是原地踏步,甚至還搞砸了很多事,為啥啊?難道真的如那句話所說,「你要相信,只要你努力,就沒有什麼事情是搞不砸的」?
我當時並不知道怎麼回復他,連安慰都無從下手。
現在的社會流行「喪」,如果說以前的年輕人追求的是「屌屌的氣質」,那麼現在的年輕人喜歡的就是「喪喪的氣質」,某種程度上我也是這樣,因為努力的我們,並沒有越努力越幸運。
就好像《三流之路》裡,男主角的爸爸對兒子的現狀看不過眼,他問兒子:
「你怎麼可以這麼慫呢,就甘心放棄,做這麼無聊的工作麼。你可是一個運動員啊,就算上不了賽場,打不了跆拳道了,起碼也可以去做教練啊。」
高東滿說:「我死也不會去試了。我也努力了,但是不行啊,我害怕自己會想練,想練的發瘋,所以我看都不能看。」
他沒有夢想麼,他有啊;他不愛跆拳道麼,他愛啊;他沒有努力麼,他在努力啊,但是他越努力越發現自己生活的慘啊。
再看女主角,她長得好看,聲音好聽,但因為沒錢沒背景,別說考主播了,就連企業的內部播音員,都競爭不上。最讓人生氣的是,因為窮,她連愛情都輸了,只送得起豪華山地車的自己,輸給了一出手就送新款路虎的富婆。你說氣人不氣人?超級氣啊……
不要以為到這裡,憑著長得美,慘劇就結束了,更慘的是愛拉撞上男友的劈腿現場,本想高冷走開,趕緊離開這對狗男女,結果因為沒有計程車裝得下山地車,自己又不會騎車,所以只好憋屈地坐著前男友和富婆的車回家。一路上,她在後座一邊裝睡一邊懷疑,問自己:為什麼連分手,都這麼丟人?
而這種來自生活的暴擊,其實我們也一點都不陌生。
比主角們更慘的是,可能我們既沒有可以懷念的光輝過去,也沒有照照鏡子能自我安慰姣好的容顏。
/ 2 /
找到生活的「方向」
努力,是為了讓自己高興
以上,不是毒雞湯,也不是段子,現代社會這種「越努力,越自我懷疑」的焦慮型人,一點也不少見。
為什麼會這樣?
看看自己,看看身邊人,再看看電視劇,我覺得可能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所以我們「越努力越焦慮」——
1. 缺少明確且可執行的目標
我說的明確,是非常細化的那種明確,不是我想要馬甲線這種大目標,而是為了擁有馬甲線,所以我每天要走10000步、每天攝入熱量不得超過xxx卡路裡那種。
很多時候,焦慮其實就是來源於我們的目標過於含糊,不清晰的目標自然不好實現。
我們的目標、期望背後,都蘊含著我們的心理動機,而只有當動機十分明確的時候,我們才會具有更強的行動力,比如「每天學習100個新單詞」,一定比「我雅思要考7分」來的好實施,同一個夢想,不同的實現方式,效果好壞取決於目標的明確程度。
好比電視劇裡,從上學起愛拉就想當主播,但是因為學習成績「三流」,所以一直沒有什麼進展。
後來走上了「三流」的社會之路,反而一點一點獲得了成功,憑的是什麼,不是運氣不是漂亮的臉,而是一直的喜愛堅持與後期細化的目標,當不了電臺主播,就想做一份和麥克風有關的工作,然後再考公司的廣播員,然後再積累著向上,不斷接近目標。
2. 不夠充分的情感交流
心理學中常常提到一個觀點,如果你經常壓抑自己對外的不滿或情緒,那麼這些負能量就會轉化成對內的「攻擊感」,促使你增加對自身的懷疑與否定。
長期累積,情緒可能還會用軀體病的形式表現出來,到時候,不僅會精神焦慮,還會對身體焦慮。
人的能量的確是這樣,當你把負面的感覺和情緒內化,不斷壓抑,那麼遲早會撐不住。
不難發現,在團體合作中,即使是難以實現的目標也會變得不那麼困難,但如果這個目標要某人獨自完成,那麼實現目標的困難度則可能會放大;還有一種常見的狀況,一個人堅持讀書或鍛鍊往往很難,需要足夠的意志力和自我約束力,但如果加入讀書會或鍛鍊團體,這件事卻變得容易多了。
究其原因,其實就是陪伴和交流無形中減輕了焦慮和擔憂,讓事情看起來變得簡單了。
就好像《三流之路》中特別令人暖心的情節一樣,即使他們每個人都過得不盡如意,但是只要聚在一起吐吐槽、聊聊天,喝喝酒、吃吃肉之後,就能很快的滿血復活,重新充滿鬥志。別看他們職場失意,情場也不得意,但是他們幾個人就是彼此最好的情感支持。大家一起慘、一起努力,因為在一起,所以也顯得不那麼慘了。
而且正是因為一直以來的情感支持、體貼、包容,愛拉和東滿這對青梅竹馬,才能在做了朋友那麼多年之後,換個身份相擁取暖。
很多時候,我們只是需要找到一個出口來宣洩情緒,比如一個值得信賴的前輩、幾個值得交心的朋友,或者是親近的家人,又或者是專業的諮詢師,無論是誰,當他們能夠扮演陪伴者、交流者或聆聽者的身份時,我們就會覺得生活容易多了,焦慮感也會隨之減弱。
3. 生活真正的方向,或許應該是一種「感覺」
約翰·列儂曾經分享過自己這樣一個故事,他說——
5歲時,媽媽告訴我,人生的關鍵在於快樂。於是上學後,每當別人問我長大後要做什麼時,我都會回答「快樂」。然後他們告訴我,我理解錯了問題,我告訴他們,是你們理解錯了人生。
這大概是「越努力越焦慮」的終極原因,因為我們會錯了人生的意。
有沒有「人生贏家」這樣的標籤其實不重要,畢竟生活應該是不斷的去標籤化,最終懂得「吶,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所具有的深意。人生的目標也無法用標籤、頭銜或是銀行卡裡的幾個數字全權代表,人生的目標,或者說我們生活的方向,應該是歸於一種感覺。
我們說「我想要屬於自己的房子」,其實是在說我們想要房子所帶給我們的安全感;
我們說「我想要成為人上人,擁有權力、受到仰慕」,其實是在說權力和仰慕所能帶來的快感;
我們說」我想要很多錢「,其實是在說金錢帶來的滿足感;
而我們說」我要成為我自己「,其實也是在說自我實現。
你看,感覺這種看似縹緲又一言難盡的東西,恰恰才是我們生活的動力。
所以啊,很多時候我們努力並不是真的想成為人生贏家,可能我們只是想找到一種讓自己「心安理得」的感覺,或快樂、或滿足、或踏實。
而這種感覺,和努力的結果其實沒有必然的聯繫,也不是非得要擁有「一流的人生」才能擁有,它更多的取決於我們努力的過程。就好比《三流之路》裡男主所說——
「努力不是為了做上等人,我努力是因為面對我喜歡的事、喜歡的人,即使我餓著肚子也能前進。」
要我說,哪有什麼三流之路,只要自己開心自己選,跪著走完的也是一流之路……
- END -
更多往期精彩話題:
《革命之路》:女人因痛苦在婚姻內覺醒的三次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