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的姐姐》第一季落下帷幕。四個月的真人秀,一幫30+的女性,重回青春年少,一起學歌舞,一起吃住,一起哭一起笑。幾乎每期我都看,恰恰是昨晚最後一期,反而失約,直到快結束,打開看幾眼,正好寧靜發言,她獲得成團的最後一個名額,寧靜依然率真,她說我雖然獲得名額,是成團人選,但我不想成團,我服從性沒那麼高。
這顯然不是唯一理由,她又說,我只想與我團隊的姐姐們成團。屬實性情中人。她是三十位姐姐中最勇於直抒胸臆的一位,但比賽就是比賽,規則不容更改。
回顧整個節目,我曾被它反流行的立意所吸引,芒果臺對市場的洞察,極其銳利,較國內其他電視媒體,處於絕對領先的位置,創意同樣是。遺憾的是,格局未跟上,一路看下來,乘風破浪的姐姐與當年的超級女聲無太大區別,僅參賽年齡不同。我甚而覺得浪姐是一個時光機,讓三十加的女明星乘客藉由節目回歸年少。你看,參賽內容與超級女聲幾乎一致,蹦蹦跳跳,妝發雷同,或可愛或中性或柔美,連賽制也是晉級、淘汰和各式打榜。
雷同感成為我後期興趣缺失的主因。另一個則是:不忍。我自己就是一名中年女性,我不忍在五十左右被化成青春美少女,以滿足他人的審美期待。
三十四十五十,多好的年齡,告別年幼無知,擁有一定閱歷,心境已不同於以往。年輕時體驗過青春爛漫,行至中年是否可有不同的表達?當然,並非人人如此,美是主觀的事,大可自行決定。對待競技的態度同樣是,年輕時對手不少,那麼中年呢?對手幾人,都是誰?是否在已有的對手名單中,「自己」反而成了最大的挑戰對象。
遺憾的是,浪姐帶來一個厚重且多元的母題,隨節目之進展,始終聚焦於一個微小的平面。未就太多關乎大齡女性之困境,進行深入的探究。
並且,最明顯的失誤在於將大齡女星獨立於現實大齡女性群體之外,導致二者無法融洽,難以產生共鳴。同樣的年齡,看來差距遙遙,有人52像25,然更多52歲的女性永遠無法回歸25,這是一種身份與另一種身份的對立,一種生活與另一種生活的背離。這絕非通過增進保養護膚知識可解。刻意掩飾帶來的後果是,群體與群體的對立,以及顯而易見的失真。
相較「勇氣」「逆齡」「挑戰」等主題詞,處於前置位的我認為應是一個「真」字。
「乘風破浪」是一個有力量感的詞,所有的挑戰與破局,皆源自看清真相後的熱愛。過於強調競技、展現歌舞技巧,是對她們已有收穫的忽視,是對節目題旨的偏離,是從一種狹隘陷入另一種狹隘。三十加的女性,行至人生中段,經歷懵懂,不諳世事,愛過痛過,有過成功和失敗,有過人生高光時刻,也有無人喝彩的黯淡,今天的她們豐富至極,展現美之角度,僅憑精彩的歌舞實難概括。
真之義,體現在如何看待外界與自己。比如怕老源自內心的恐懼還是源自事業發展之憂。此關乎社會、行業長久來對大齡女性之偏見,浪姐並未回應。最起碼,是否應鼓勵女星們卸去精緻的妝容,以本身之簡樸大方潔淨的容貌展現出大齡女性之美。人至中年,何需刻意遮掩,自信、堅定勝過任何彩妝。
然而,最終大家看到的乘風破浪的姐姐,不過是重回年少,重新當起超級女生。好比一壇陳年老酒,因大量兌水,綿厚醇香不再。不禁想問,既是寡淡無味,又何需中年人出演?
浪姐包裝出的中年女性之年輕美豔,令我一再想起杜拉斯《情人》裡的一段話:
「我已經老了。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裡,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說:我認識你,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很美,現在,我是特地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老並不可怕,害怕公開展現老,總以一種樣貌示人,怎會知無人愛你正在老去的容顏呢。我反而覺得,比起逆齡少女之浮誇讚美,這句經由看見真實而產生的愛慕,更有一種震動,隨後是深深地感動:
——謝謝你在我人至中年,並不高光的時刻,依然愛我備受摧殘的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