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史密斯已有3年多沒有新作問世,這次的《黑衣人3》能否證明他仍是那個吸金力很強的超級明星呢?
湯姆・克魯斯今年暑期檔帶來的是轉變形象的《搖滾年代》。
只要一與老搭檔蒂姆・波頓合作,約翰尼・德普的形象就回到老路上去了。
好萊塢當年有一批片酬超過2500萬美元的超級巨星,他們的確在暑期檔大戰中給片商帶來了相當亮眼的票房。然而翻開今年好萊塢暑期檔的重頭電影中,這些以前暑期檔的主力出現的身影可說是屈指可數,而且近年他們主演的電影能夠擠進北美年度票房排行榜前十位的已越來越少。換句話說,這些超級巨星們的賣座力正在消退中。
□專題策劃/撰文 溫金良
近期的華語影壇,最熱的話題當屬「抗塢」,話題的引爆點當然是3D版《鐵達尼號》和《超級戰艦》兩艘好萊塢「大船」擠壓國產片,電影圈中人和看客都為國產片想出各式各樣的「抗塢」方子,其中共鳴聲最多的點落在漲勢兇猛且呈虛高之勢的明星片酬上。於是像「零片酬入股拍片」廣被人熱議,究竟它能否助推國產片對抗好萊塢大片的戰力?一時半會肯定不會有答案,最明智選擇還是讓明星片酬由市場來決定。
超級明星吸引力不如以往
幾年前,每每說到好萊塢暑期檔的重點影片,那些「2500萬俱樂部」的超級巨星的作品往往是第一時間被勾出的。然後在今年暑期檔被看好電影中,威爾・史密斯的《黑衣人3》、約翰尼・德普主演的《黑暗陰影》屬於此類,但他們肯定不是今年暑期檔吸金力最被看好的作品。而從威爾・史密斯的身上,又正好看能出近年超級巨星們有跡可尋的消退軌跡。當年,拿過2500萬美元片酬的超級明星都是中國觀眾最為熟悉的名字,像湯姆・克魯斯、湯姆・漢克斯、約翰尼・德普、威爾・史密斯、金・凱瑞、梅爾・吉布森、哈裡森・福特、馬特・戴蒙、邁克・邁爾斯、亞當・桑德勒等,而茱莉亞・羅伯茨是「2500萬美元俱樂部」中為數不多的女演員之一。
在這些超級明星中,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威爾・史密斯竟然有3年多時間沒拍一部片。從1996年以《獨立日》超過3億美元的票房創下個人演員生涯最高票房紀錄以來,威爾・史密斯在其後十多年間票房成績一直都保持得很穩定,2002年的《黑衣人2》、2007年的《我是傳奇》以及2008年的《全民超人漢考克》都能擠進當年年度票房排行榜前十強,而2003年的《絕地戰警2》和2004年《我,機器人》也有過億美元的北美票房。然而,威爾・史密斯在2008年突然間不拍片了,直到今年才有新作《黑衣人3》。3年多沒拍戲的威爾・史密斯,在片商眼中照理說還是很有吸引力,畢竟他沒有拍過砸自己招牌、票房慘不忍睹的作品,或許最好的解釋是電影之外的因素牽扯了他的精力,除了他一心為兒子賈登・史密斯(與成龍拍過《功夫夢》等)鋪電影之路外,他與演員妻子賈達・萍克・史密斯屢傳離婚也讓他分心不少。
與威爾・史密斯一樣有著漂亮往績的約翰尼・德普,是這批超級明星中為數不多一如既往在片商眼中仍很吃香的。以他為靈魂的《加勒比海盜》系列,一連4部、每部都能賣出超過2億美元票房,尤其是2011年的《加勒比海盜4》,沒有「精靈王子」奧蘭多・布魯姆和凱拉・奈特莉等明星綠葉的相襯,約翰尼・德普仍然能讓《加勒比海盜4》保有足夠的生機,再拍下去也不會落下太多的罵聲。反觀,像金・凱瑞、邁克・邁爾斯這些曾經有著輝煌票房的喜劇明星是最早被片商們「拋棄」的,金・凱瑞在2003年帶著珍妮弗・安妮斯頓一起演的《冒牌天神》位列當年年度票房排行榜第5位;而邁克・邁爾斯的《王牌大賤諜》系列三部曲年年都大收。然而喜劇比起其它暑期檔類型片畢竟更看重創意,沒點子光憑一張老臉是吸引不了觀眾入場買單的。當然,像湯姆・漢克斯、梅爾・吉布森這類藝術片與商業片通殺的大腕,沒了商業片的青睞,有超一流演技傍身的他們還是能在藝術片領域去追逐,只是梅爾・吉布森的場外負面消息多如牛毛,近期能翻身的可能性不大。至於,另一個湯姆――湯姆・克魯斯,也經歷了幾年的消沉期,去年底才靠著《碟中諜4》才挽回了點面子,不過令人奇怪的是,他的《碟中諜4》竟然沒有像前三部一樣選擇在暑期檔上映,而是選擇在聖誕檔上映,難道阿湯哥已開始服老了?
當然,這些「2500萬俱樂部」成員絕大多數時候都握有主動權,甚少會被片商擺上臺。不過也有片方強勢換血的,如馬特・戴蒙主演的《諜影重重》系列好評如潮,他也在拍《諜影重重3》拿到2500萬美元片酬,不過到了今年的《諜影重重4》,電影公司就全部推倒重來,換了新導演也換了新演員,由傑瑞米・雷納上馬。另一個與馬特・戴蒙有著相似命運的是託比・馬奎爾,雖然他不是「2500萬俱樂部」成員,他也因《蜘蛛俠》系列片酬水漲船高,到第三部時已拿到1750萬美元片酬外加5%的分紅,到了第4部時,電影公司也是推倒重來,換了更年輕、更對年輕人口味的安德魯・加菲爾德。當然,電影公司這樣的換人省錢招是把雙刃劍了,觀眾認可則能延續系列的生命力,財源自然滾滾來;反之,則會陷入再推倒重來的壞循環之中。
技術流是真正推動力
當超級明星的號召力日益減弱的當下,什麼才是賣座利器?當然,續集電影當道、漫畫超級電影等等都已經是持續了數年的現象,今年自然也不例外,像克里斯多福・諾蘭最後一部蝙蝠俠電影《黑暗騎士崛起》、威爾・史密斯的《黑衣人3》、布魯斯・威利斯的《特種部隊2》、以及《諜影重重4》和《神奇的蜘蛛俠》,以及動畫片《馬達加斯加3》和《冰河世紀4》等等,都是今年暑期檔的重頭戲。
在這些續集電影和漫畫超級電影當道的背後,可以看出科技力才是好萊塢電影能夠橫行全世界的利器,3D技術是最新的例子。暑期檔打頭炮的《復仇者聯盟》也穿上3D的時尚外衣,影片前中期對鋼鐵俠、雷神、綠巨人浩克、美國隊長、黑寡婦以及鷹眼之間邊鬥邊調侃,都是為最後的終極大戰作鋪墊,如果沒有了最後那場超級大戰,相信很多人都會覺得用有點悶來形容《復仇者聯盟》。說白一點,這樣的終極大戰場景現在也只有好萊塢電影才拍得出來,其他地區的電影即使花得起這個錢,也沒有這麼強大的技術力。
同時,科技力的快速提升也使得動畫電影面世的步伐越來越快,而動畫電影的票房吸金步伐也隨之加快。正如動畫界領頭羊皮克斯在2006年的《超人總動員》之前,平均要花兩年時間才推一部新作品,而從2006年起,皮克斯每年都有一部新作問世,這其中除了《賽車總動員2》的口碑不盡如人意之外,部部都是口碑與票房雙豐收,2010年的《玩具總動員3》更是成為年度票房排行榜的冠軍,北美超過4億美元、全球超過10億美元的票房成績絕對是令人咋舌的。
雖說技術流是好萊塢電影通向全球的有力保證,但就北美票期檔而言,技術流電影並不代表就能保證賺錢,虧錢的技術流電影比比皆是。而真正能賺大錢的還是得靠眼光,每年暑期檔最賺錢往往是那種事先不為人知、事後一鳴驚人的喜劇電影。遠一點可以說到2002年的《我盛大的希臘婚禮》,區區500萬美元的製作費最終換來的是北美超過2.4億美元、全球破3億美元的成績,電影公司不賺到偷笑才怪。近一點則有2009年的《宿醉》,3500萬美元的製作費換來全球4.6億美元的票房;還有去年的《伴娘》,也是3250萬美元的低成本換來全球近3億美元的票房。至於,今年暑期檔能不能出現像這類電影的大黑馬?電影公司肯定都預備了這種口味的菜式,反正這種黑馬是很少能預測得到的,唯有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