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電影講述什麼故事?
《八佰》講述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留守上海四行倉庫,與租界一河之隔,孤軍奮戰4晝夜,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
中日雙方幾十萬大軍拼死搏鬥兩個多月,到10月底,國軍撤離上海,僅留下一支堅持最後抵抗的部隊。
1937年10月26日至30日,第88師262旅524團團附謝晉元奉師長孫元良之命率420餘人,對外宣稱有800人,進入四行倉庫,與日軍血戰四天四夜。
抗擊日軍數萬人,激戰四晝夜,斃敵200餘人,傷敵無數,自己僅陣亡九人,傷二十餘人。
從此聞名中外,激發了全國抗日熱情,被譽為「八百壯士」。
電影八佰講述了什麼故事八佰是根據真實歷史故事改編的嗎
《八佰》取材自與日軍奮戰的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的真實經歷,歌頌面對強敵毫不退讓,戰士誓死保衛家國的崇高氣魄。
此前發布的預告片著重描寫戰爭之下的眾生像,不突出個人英雄主義,第88師524團的戰士戰在一起,才是八佰。
預告片在詮釋四行守軍的無畏和英勇之外,也將他們有血有肉有情的一面展示給觀眾。當面臨敵人的包圍和猛攻時,一位士兵喊出「娘,孩兒不孝了」後悲愴一跳,與敵人同歸於盡;一位將士在留給妻子的絕筆家書中諄諄叮囑「諸子長大成人,仍以當軍人……讓我子孫後代,再不受此屈辱」。他們也有父母、有妻兒,國家危難之時,毅然選擇挺身而出,這些畫面讓人潸然淚下。
為了讓影片的布景更有帶入感,導演管虎花了十年時間,再現1937年蘇州河兩岸風貌。
戲裡戲外,《八佰》都是一部極具使命感、擔當感的電影。
自籌備以來就多經波折的《八佰》,終於將在8月21日全國公映,並提前一周於今日開啟點映。
這部期待已久的大製作大片,由管虎執導,張譯、姜武、王千源、黃志忠等50多位明星出演。
電影八佰歷史原型介紹
8月21日,電影《八佰》在全國上映。人們有理由對這部電影充滿期待,歷史上的八百壯士,就上演了一部悲壯的真實大片:
一支中國孤軍,在日軍圍困中以寡敵眾、死守不退,日軍一波一波的瘋狂進攻,都被勇士們擊退。當日軍抵近企圖爆破守軍所在大樓時,一位身上綁滿手榴彈的中國士兵,毅然從樓上跳下,與敵人同歸於盡。
這是1937年慘烈的淞滬會戰中之細節。歷史細節,唯有放在歷史中觀察,才能讓人更加真實地理解。
1937年10月,「八百壯士」在上海四行倉庫英勇抵抗日軍整整4天後吸引了國際社會的注意。
四行倉庫,一幢25米高的六層混凝土建築,位於蘇州河畔,屬閘北區,在上海租界的邊緣地帶。堅守四行倉庫表明蔣介石在國際視野面前展示中國的抗戰決心。
這是自盧溝橋事變以來,中日發生的第一次重大戰役中的一場特殊防禦戰。88師第524團第1營與日軍精銳第3師殊死戰鬥,中國營只有四百多人,為什麼後來會被稱作四行倉庫「八百壯士」?
硝煙中的四行倉庫
第88師由孫元良將軍指揮,孫元良向他的上級顧祝同提出抗議,這意味著88師會全軍覆沒,顧祝同最後經權衡,蔣介石同意第88師大部分人員撤退,只留524團第1營,謝晉元中校帶領524團第1營堅守四行倉庫。
一營官兵大多是來自湖北的新兵,當兵不到3個月,他們唯一的重型武器是4挺24式水冷馬克沁機槍。414名官兵奮力加固防禦工事,用沙袋堆起防彈牆,將鄰近的建築物燒毀,形成一個開放區域。
謝晉元當然知道自己兵力火力都嚴重不足,所以故意散布消息,將第1營標記為「第524團」,以迷惑日軍。
謝晉元
10月27日中午,雙方發生交火,日軍從倉庫西側發起進攻,守軍打死日軍7名,守軍只有2名士兵犧牲。10月28日,上海所有的媒體頭條,都報導四行倉庫守軍的英雄事跡。
四行倉庫外牆,密密麻麻的彈洞
第二天上午巡查防禦工事時,發現一支日軍部隊在1000米外活動,謝晉元拿起槍擊斃了一名日本士兵。下午,日軍佔領了倉庫西側的交通銀行大樓,切斷了倉庫的水電線路。
四行倉庫守軍的消息點燃了所有市民的愛國激情,上海商會和市民們送來了十幾卡車的物資,謝晉元還藉機請美國軍隊幫助轉運出去了10名傷員。
四行倉庫保衛戰情景還原
當天晚上,上海商會派女童子軍楊惠敏送來一面國旗,楊惠敏希望記錄所有士兵的名字,謝晉元遂從524團的名單中列了800個名字給她。
謝晉元團長、青天白日勳章
日軍藉助炮火掩護,悄悄攻到了樓下,並開始架梯進攻二樓。守軍將日軍一個一個推下樓,一名身受重傷的守軍士兵拉響手榴彈,從樓上跳下,和20名日本士兵同歸於盡。
29日,一些外國人來勸說中國守軍投降,向蔣介石遞交了請願書。日本第3師的最高指揮官松井石根(南京大屠殺的劊子手),起先是同意倉庫守軍撤退時停火的,事到臨頭卻反悔。
謝晉元見日軍如此無恥,請示上級繼續守衛倉庫,與日軍戰鬥到底,但上峰未同意。11月1日午夜,謝晉元帶一營剩餘的376人成功撤退,又擊斃了200多名日本士兵。
四行倉庫始終未被日軍攻破,倉庫守軍最終奉命退入租界
四行倉庫保衛戰,讓租界的西方人大為吃驚,他們對中國士兵的勇敢和堅決感到驚訝。
在租界,中國官兵雖然被收繳了武器,仍堅持出操訓練
謝晉元帶領部隊與駐在英租界的第88師其他部隊會合後,英國人馬上沒收了他們的武器,限制他們的人身自由。一營士兵在沒有武器的情況下,依然保持軍隊作風,每天早晨升旗唱軍歌,而上海的市民也可以探望這群英雄。
謝晉元追悼會時,蔣親筆題字「浩氣長存」
這樣的拘禁生活長達4年,直到日本偷襲珍珠港,駐守上海的日軍馬上佔領了上海租界,並俘虜了這群中國士兵。他們被送到各地集中營關押,有少數士兵幸運地逃脫。而謝晉元被汪偽派出的殺手刺殺身亡,死後被追授少將軍銜。在送葬的當天,有21萬多市民前來弔唁。
2005年抗戰勝利60周年時,四行倉庫守軍倖存者、一連一排排長楊養正抱著謝晉元塑像痛哭
8月22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以《孤軍悲壯背後,可知一個弱國的悲涼》為題,對剛剛上映的電影《八佰》進行解讀。
八百壯士孤軍堅守,象徵意義遠大於軍事意義。
當時的背景是:淞滬會戰後期,中國軍隊不敵日軍海陸空一體的凌厲攻勢。10月26日,大場失守,上海戰局急轉直下,中國軍隊側背受到嚴重威脅,為防止被日軍圍殲,決定放棄現有陣地,全面向蘇州河南岸轉移。但是,當時蔣介石決定留一支中國軍隊在蘇州河北岸堅守,最終選擇了毗鄰蘇州河的四行倉庫。
八百壯士,實則只有452人,一個營,他們來自第88師,由524團團副謝晉元率領。在日軍已經佔領的蘇州河以北區域留下1個營堅守,已無太大軍事價值。在蔣介石眼中,這支孤軍的意義是:讓外國人看看,我們還是有部隊堅守在上海市區的。
蔣介石滿心希望:國聯大會11月3日就要在布魯塞爾開幕了,這個會議,一定要做出制裁日本的決定啊……
1937年9月22日,淞滬會戰正打得難解難分之際,蔣介石在南京就即將召開的國聯大會回答《巴黎晚報》記者提問時,說過如此一段話:
「若列國仍又不採取及時措施,遏制日本之侵略,則不但各國對中國原有之貿易為之消減,即各國在東亞之領土,亦必受嚴重之威脅。故對日制裁,非所以獨助中國,亦所以保護國聯會員國及相關非會員國本身之利益。本人深信各國遠大眼光之政治家,必當有見及此,遵照會章制裁日本,以盡其義務矣。」
一個弱國的悲劇,就是幻想自己陷入危難時強國會「盡義務」出手援助。
當淞滬會戰局勢日漸對己不利後,蔣介石的選擇是:要堅持跟日本人打下去,哪怕是象徵性地打,也要堅持到國聯大會召開,由國聯出面幹涉、調停。
這又是弱國的悲劇:沒有足夠的軍事實力與堅決的戰鬥意志與強敵對抗,卻幻想通過外交斡旋來達到目的。
國聯大會11月3日如期在布魯塞爾召開了。會上,中國代表顧維鈞要求與會國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停止提供貸款和軍需物資,並向中國提供軍事援助。但與會各國出於各自的戰略考慮和利害關係,除發表泛泛的譴責之詞外,誰都不願率先制裁日本。
經過3個星期的空談,11月24日會議通過了《九國公約會議報告書》,會議拒絕了中國政府關於制裁日本的正義要求,強調九國公約和平原則的有效性、必要性和普遍適用性,要求中日停止敵對行動,採取和平程序。
這份報告書,形同一張廢紙。而這份報告書出爐之時,淞滬會戰已經結束,日軍兵鋒,直指瑟瑟寒風中的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