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好久不見了小夥伴們,我最近迷上了一部電影。你可不知道有多神奇,電影中一個自然博物館的警衛在上班的第一個晚上,就碰到了離奇的事情,那些被時間冰凍的展品——可怕的史前生物、兇猛的非洲動物、傳奇的英雄人物,全都活了過來,我可真想和它們一起狂歡啊!正想著,機會就來了,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孟慶金館長邀請我到那裡去看看。
噓,博物館驚魂夜馬上就要來了……
夜色可真美,月光像碎銀一般灑落一地。偌大的北京自然博物館現在空無一人,寂靜得有些詭異。我打開手電筒,一束亮光小心翼翼地從地面升向空中,先是四條像柱子一樣的腿進入我的視線,緊接著是一條長長的脖子。我的心跳頓時有些加速,因為這不是一隻帶有皮毛的動物,而是一副在黑暗中猙獰的骨架。
我借著手電筒的光亮在博物館指示手冊上搜尋著,井研馬門溪龍,沒錯!
井研馬門溪龍,蜥腳類恐龍,體長26 米,是目前發現的化石較為完整的馬門溪龍家族成員,於1998 年由古生物學家趙喜進等人命名。
井研馬門溪龍具有很長的脖子,但並不靈活,其四肢粗壯,幾乎一樣長,它的嘴裡布滿牙齒,便於進食大量的植物以滿足龐大身體的需要。
我借著手電筒的光繼續尋找,現在看起來,我倒像個十足的警衛員,我的職責就是像電影中老守夜人說的那樣「確保在晚上沒有任何東西能進出博物館」。
北京自然博物館裡的展品真是太多了,才剛走幾步,又碰到了一位「熟人」——許氏祿豐龍。
許氏祿豐龍和井研馬門溪龍一樣同屬於蜥腳類家族,不過相比之下,它的體型可沒有井研馬門溪龍那麼龐大。許氏祿豐龍生活在2 億多年前的早侏羅世,是中國發現的生存時代最早的恐龍,也是第一隻由中國科學家自己發現,並裝架展出的恐龍。
我心裡盼望著這隻總能爭得第一的恐龍,也能在今天晚上第一個復活。
北京自然博物館裡的鸚鵡嘴龍化石非常特別,和常見的只有單個個體的化石相比,它顯得複雜了許多。這塊化石上不僅有一隻成年鸚鵡嘴龍,還有一群未成年鸚鵡嘴龍的骨骸。
讓我們想像一下它們生前的場景:一隻鸚鵡嘴龍媽媽正帶領著自己的孩子做早操,「一二三四,二二三四」,它想讓自己的寶寶們快點長大。可就在這時,它們所住的洞穴坍塌了,巨石壓在了它們身上,將它們的歡笑永遠凝固在了那一瞬間。
再沒有比它們更合適的演員了,我想,它們個子不大,最長的也只有2 米左右,我能夠很好地控制它們,樣貌漂亮,有著鸚鵡般的喙狀嘴,而且它們彼此有著深厚的情感,不用再進行磨合了,接下來就全看我這個導演的了。
北京自然博物館簡介
北京自然博物館展廳面積超過10000 平方米,分為講述陸地植物演化、植物功能等的植物世界廳,展現從三疊紀晚期到白堊紀晚期不同時期恐龍世界面貌的恐龍公園廳,演示了脊椎動物從水域向陸地發展的複雜過程的古爬行生物廳,講述古脊椎動物興盛衰亡的發展歷史的古脊椎動物廳等多個展廳,展出標本數量眾多,種類豐富,其中館藏古哺乳動物化石數量位居世界第二。小恐龍閃亮在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奇遇正在上演,它能實現自己的導演夢嗎?來《恐龍大王》9月刊,與閃亮一起體驗博物館驚魂夜吧!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媒體轉載請聯繫我們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