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皇帝新衣」式的科研造假,不僅會誤導孩子,更會敗壞教育風氣、學術風氣。
近日,雲南省昆明小學生陳某憑藉關於結直腸癌基因研究的課題,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的消息,在社交媒體中廣為傳播。有網友揶揄:「博士已經哭暈在廁所」「看題目大概就能知道父母從事哪方面的科研項目了」。
不出所料,這位小朋友和他的父母還真是「相同領域」。7月13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回應稱,此獲獎項目學生系該所研究員之子,研究所目前已成立調查組。
讓孩子「照貓畫虎」,是一種「高端造假」
其實,除了這個研究題目,比賽中還有諸多類似水平的科研項目,例如「基於螺吡喃-芘雙色團的力致多色轉變材料的製備及應用」「甲狀腺髓樣癌特異性敏感標誌物降鈣素的ECL比率檢測研究」等。
當然,這些項目是否存在「水分」,我們不得而知,在這些全國各地的頂尖中學中,自然不乏天才。不過中小學科技創新走到如此「前沿」的位置,的確讓人吃驚。我們不驚訝於孩子們的創造力、想像力,但這樣晦澀、偏門的「科研成果」卻讓人徒增問號。
當然,從陳某的日記看,他也的確參與了實驗過程,這與平常所說的「造假」有個很重要的差別。
真正的原創科技,自然是需要很多年的積累,然後才能獨立自主地尋找突破方向,這就像厚實的基礎上建樓房。與此相對應的是,有人在背後設計好整個實驗,自上而下地教,不求甚解,也能像模像樣地做研究,甚至一定程度上理解這樣研究,在答辯中不出錯。
但這樣的研究,沒有任何學術上的擴展性,無非是一種高層次的模仿、依著葫蘆畫瓢。
很多看起來高大上、高精尖的崗位,其實都是「匠」。舉個例子,醫生看病,如果僅僅看特定的病症,其實就那幾種症狀,根據化驗結果對應給藥。如果要真正深入研究醫學,要聽講座、看論文,就需要醫學的基本功。
所以,這種行為未必是純粹的造假,但只是一種高端模仿,最多只能證明這些學生很聰明,並不意味著他們具備實際的科技創新能力,也不能代表他們未來的科研能力,沒有任何公共價值,也有悖於創新競賽的初衷。
「皇帝新衣」式造假,會汙染教育風氣
當然,比賽本身要杜絕這種「高端模仿」,並不容易。在「父母幫助」和「孩子主導」之間存在很大的模糊地帶,容易被鑽空子。不過,也不是沒有破綻。
舉例來說,要我教小學六年級的學生用因果分析研究中國直接融資、間接融資與經濟增長的關係,完全可以做到讓小學生理解,並應付簡單答辯。但你讓六年級的孩子去考基本的西方經濟學,他肯定不可能在一個月、一年內搞定,因為這背後要高等數學、線性代數為基礎。
做出生物論文的這名小學生,他或許能在科普級別上理解研究,明白什麼叫敲除基因,但大學生物基本課程,他肯定理解不了。
所以,理工科的創新比代筆要好查一些,只需要業內專家答辯時,問問基本學科常識。
一個真正的碩士研究生在答辯的時候,如果答辯專家問:你說說消費者剩餘,說說ATP合酶的機制,說說對洛倫茲轉化,這會被視為侮辱性的。因為這些概念對每一個具有獨立研發能力的科研人員來說,是基本功,不懂就是不合格的。
這些概念又是如此的多,無法提前準備。倘若一個孩子為了答辯真準備好了所有概念,那就已經是合格的專業人員了。
所以說,剔除這種「精確搭柱子」的投機行為並不難,只看評審委員會有沒有較真精神,還是說照單全收。這也進而暴露了一些深層次問題。
公立教育系統是一個國家與國民的承諾系統,即學好數理化就能上大學,然後得到國家學歷認證。國家的公立教育系統,只要認這個就行了。其他的才能,留給市場去認可。
比如,會彈琴,就自己找樂隊、音樂家去認可,得到市場認可,自然名利雙收;會寫作,自己去找出版社,獲得粉絲認可;會科研,直接找到博導破格收(博導也不排除會徇私,不過找個小學水平的,他自己也倒黴)。但很多情況下,這些才能(哪怕是「模仿式」「造假式」的才能)會擠佔正常的教育資源。這樣便會有人投機。
如果對誠信沒有信念,當現在這些年輕的科研人員以後成長為學術權威的時候,很可能會滋生學術近親繁殖、打壓異己。所以,無論成人還是孩子,誠信不能只靠自覺,需要依靠透明、求實的學術評價體系。
「皇帝新衣」式的科研造假,不僅會誤導孩子,更會汙染學術生態。
□劉遠舉(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