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崑崙策網】可關注)
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但在舊戲舞臺上(在一切離開人民的舊文學舊藝術上)人民卻成了渣滓,由老爺太太少爺小姐們統治著舞臺。這種歷史的顛倒,現在由你們再顛倒過來,恢復了歷史的面目,從此舊劇開了新生面,所以值得慶賀。郭沫若在歷史話劇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你們則在舊劇方面做了此種工作。你們這個開端將是舊劇革命的劃時期的開端,我想到這一點就十分高興,希望你們多編多演,蔚成風氣,推向全國去!中共中央黨校,簡稱中央黨校。它的前身是中央蘇區時期的馬克思共產主義學校,長徵中被迫停止教學工作。紅一方面軍和黨中央長徵一結束,就在瓦窯堡復校。
1937年2月,隨黨中央遷至延安,在黨中央和毛澤東的直接關懷下,進入快速發展期。
1947年3月轉往東北。它在延安辦學長達11年,培養幹部10餘萬人,書寫了中共黨史上輝煌的一頁。
提議復校
1935年11月,毛澤東提議,並與張聞天等商議,中共中央黨校在瓦窯堡龍公巷小學天主教堂復校。長徵剛一結束即復校,足見黨中央和毛澤東對黨校培養幹部工作的高度重視。當時決定:黨校校長董必武,教務主任成仿吾。教員有馮雪峰、馬士良、朱子修等9人。第一期招生300餘人,分3個班,由成仿吾、習仲勳、馮雪峰分任班主任。
黨中央和毛澤東對黨校很關心,負責人經常來校作報告。
1936年5月21日,周恩來來校作《論中國的抗日人民統一戰線》報告。6月,中央黨校先後遷往保安、定邊。
8月8日,毛澤東在黨校開學典禮上講話。他說:
一個人死了開追悼會,群眾的反應是一個標準。劉志丹犧牲後,陝北的老百姓傷心得很,這說明他是真正群眾的領袖。黨校學員,要學習劉志丹,忠於人民,為老百姓做事。1936年至1937年初,中央黨校培養了近1000名學員。1937年2月,遷入延安。
為中央黨校制定校訓
延安時期的中央黨校,直屬中央黨校管理委員會。
毛澤東十分關心中央黨校的發展,不僅在黨中央的會議上討論黨校的工作,還多次親自到校講話,指導工作,傾注了許多心血。
1941年底,彭真去見毛澤東,說:其他學校都有校訓,而且魯藝、陝公的校訓,還是你為它們制定的。你也為咱們黨校制定一個校訓吧。
毛澤東稍作沉思說:「實事求是,不尚空談。」
1942年2月1日,毛澤東在黨校開學典禮上作了《整頓黨的作風》的報告。2月28日,毛澤東出席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幹部教育問題。毛澤東發言說:
黨校課程要改造,現在黨校教中國古代史及西方史,離現實太遠。應首先進行反對主觀主義與宗派主義的教育,總課題為黨的路線,研究季米特洛夫《論幹部政策與幹部教育》、列寧《論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和《六大以來》。4月3日,中央書記處會議決定,延安各系統整風及檢查工作的指導分工,中央黨校由毛澤東負責。
1943年3月2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中央機構調整及精簡的決定》,會議決定中央黨校由毛澤東兼任校長。8月8日,毛澤東出席中央黨校的第二部開學典禮,並發表了題為《黨校的學習目的和方法》的演講。他說:
同志們大多從前方回到黨校學習,要有一個統一的思想,不能想學什麼就學什麼。這次黨校統一開6門課,就是整頓三風、審查幹部、黨的歷史、馬恩列斯著作、軍事課和文化課。通過學習,要達到季米特洛夫所說的幹部的四條標準,即無限忠心、聯繫群眾、有獨立的工作能力和遵守紀律。學好了以後,要幹兩個革命,一個是新民主主義革命,一個是社會主義革命。這兩個革命要在我們手裡完成,我們這一輩子就幹這兩個革命。毛澤東還指出,
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愛民」,是為了從老百姓身上索取東西,是為了剝削,與老百姓愛牛差不多。我們要對群眾無限忠心,一個人死了開追悼會,從群眾的反應,落不落淚可以看出來。毛澤東著重闡述了同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爭奪領導權的問題,並號召大家認真整頓「三風」,學習黨的歷史,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使我們的黨堅固地團結起來。
1943年11月,中央黨校為了給學員創造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活躍師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全校師生參加,修建了一座佔地1300平方米、可容納2000人的大禮堂。彭真去請毛澤東為大禮堂題詞,毛澤東高興地寫了「實事求是」四個大字。之後,這四個大字被加工刻在四塊方石上,鑲嵌在禮堂的正門上方。
「實事求是」成為中央黨校乃至全黨一切工作的指導方針。如今,這款題詞,依然豎立在各級黨校的門口。
作《整頓黨的作風》的報告
1942年2月1日,毛澤東在中央黨校開學典禮上作了《整頓學風黨風文風》(後來定名《整頓黨的作風》)的報告。當時,毛澤東兼任中央黨校校長,彭真任副校長。所以,在春季新一屆學員開學時,毛澤東來校作報告。而且,後來中央領導人作指導整風運動的分工時,毛澤東負責抓的也是中央黨校。用今天的話說,中央黨校是毛澤東領導整風運動的「試驗田」。
《整頓黨的作風》,首先指出了整風的必要性。毛澤東說:
黨的總路線是正確的,是沒有問題的,黨的工作也是有成績的。黨有幾十萬黨員,他們在領導人民,向著敵人作艱苦卓絕的鬥爭。但黨還是有問題的,他指出:
「我們要完成打倒敵人的任務,必須完成這個整頓黨內作風的任務。」整風的任務是什麼呢?毛澤東明確指出:
「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這就是我們的任務。」所以,當時人們習慣把整風稱作整頓「三風」。
接著,他對這「三風」對革命的危害,一一進行了剖析。
關於主觀主義,報告指出:
「我們黨內的主觀主義有兩種:一種是教條主義,一種是經驗主義。它們都是只看到片面,沒有看到全面。」
「但是在這兩種主義中,現在在我們黨內還是教條主義更為危險。」
他剖析了教條主義生搬亂套馬克思主義的詞句後指出:正確的態度應該是,
「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要能夠精通它、應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於應用。」
「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和中國革命實際,怎樣互相聯繫呢?拿一句通俗的話來講,就是有的放矢。」
「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革命的關係,就是箭和靶的關係」。
主觀主義是一種一切從主觀出發的思想作風和思想方法。主要表現是:只注重想像,不顧客觀實際;只相信書本或者自己狹隘的經驗,無視客觀規律;只憑自身的主觀意志,不聽群眾的意見;或者是思想僵化,因循守舊,或者閉門造車,不做調查研究,等等。這種思想方法和思想作風對革命危害極大。
後來,毛澤東生動地指出:
「像飛機飛上天,總得飛回來要落在一個地方,不能到處飛不落地。教條主義是不落地的,它是掛在空中的。我們不要搞教條主義,要腳踏實地地為實際服務。」關於宗派主義,報告指出:
「由於二十年的鍛鍊,現在我們黨內並沒有佔統治地位的宗派主義了。但是宗派主義的殘餘是還存在的,有對黨內的宗派主義殘餘,也有對黨外的宗派主義殘餘。對內的宗派主義傾向產生排內性,妨礙黨內的統一和團結;對外的宗派主義傾向產生排外性,妨礙黨團結全國人民的事業。」毛澤東指出,宗派主義在黨內關係上的表現,是只顧局部利益不顧全體利益,背離黨的民主集中制,以至向黨鬧獨立性。鬧這種獨立性的人實際上常常抱著個人第一主義,而把黨放在第二位。在外來幹部和本地幹部、軍隊幹部和地方幹部、老幹部和新幹部的關係上以及部分軍隊之間,幾個地方和幾個工作部門之間的關係上,也要反對和防止宗派主義傾向。宗派主義在黨外關係上的表現,是對黨外人士妄自尊大,看不起人家,藐視人家。這種傾向也是完全錯誤的。共產黨員和黨外人士相比較,無論何時都佔少數,共產黨員應團結黨外一切願意同我們合作和可能同我們合作的人,只有同他們合作的義務,絕無排斥他們的權利。
毛澤東指出:
「一切宗派主義思想都是主觀主義的,都和革命的實際需要不相符合,所以反對宗派主義和反對主觀主義的鬥爭,應當同時並進。」關於黨八股,毛澤東指出:
「黨八股是藏垢納汙的東西,是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是害人的,不利於革命的,我們必須肅清它。」由於時間關係,這次報告對黨八股沒有充分展開論述。後來,毛澤東專門作了《反對黨八股》的報告。
報告對主觀主義、宗派主義的種種表現進行了透徹的分析後,闡明了整風的方針是:「懲前毖後,治病救人。」毛澤東強調:
「任何犯錯誤的人,只要他不諱疾忌醫,不固執錯誤,以至於達到不可救藥的地步,而是老老實實,真正願意醫治,願意改正,我們就要歡迎他,把他的毛病治好,使他變為一個好同志。」這個對待犯錯誤同志的方針,被黨繼承下來。
高度評價《逼上梁山》
毛澤東觀看中央黨校演出的新編京劇《逼上梁山》後給予高度評價,並寫下那封著名的信。
1943年5月4日,根據黨中央的決定,中央研究院合併到中央黨校,成為該校的三部。其中一些專家、學者,熟悉歷史,愛好平劇(即京劇)。他們懂得「人民創造歷史」的歷史唯物主義,又學習了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對於過去時代的文藝形式,我們也並不拒絕利用,但這些舊形式到了我們手裡,給了改造,加進了新內容,也就變成革命的為人民服務的東西了」。於是,在副校長彭真的支持下,便開始以《水滸傳》中林衝的故事為基礎,創作為現實服務的新京劇的工作。
新編歷史京劇《逼上梁山》的初稿,是中央黨校歷史研究室研究員楊紹萱,根據《水滸傳》第6回至第10回的故事,於1943年9月至10月間寫成的,共23場。大家覺得初稿不錯,情節動人,適合演出,即由中央黨校「大眾藝術研究社」一批具有京劇修養的同志進行邊排練、邊討論、邊修改。修改後的《逼上梁山》,為3幕27場。《逼上梁山》劇本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逐漸完善起來的。這個戲的主題是階級壓迫,逼著人民起來革命,反抗統治者。這是符合毛澤東倡導的歷史唯物主義觀的。
中央黨校的「大眾藝術研究社」,經過對《逼上梁山》約半年的排練與修改,1月2日晚正式彩排,與觀眾見面。當時採用領導、行家、群眾三結合的方法,人人可以對劇情、臺詞、表演、化裝提出修改意見。彩排時,朱德、周恩來、彭真等都來觀看,而且提出修改意見。1月9日晚,毛澤東與中央領導人朱德、陳雲、李富春、凱豐、任弼時、謝覺哉等,來到中央大禮堂觀看演出,最後鼓掌致謝。毛澤東看完《逼上梁山》的演出,當晚乘興給劇作者楊紹萱、導演齊燕銘寫信。
紹萱、燕銘同志:
看了你們的戲,你們做了很好的工作,我向你們致謝,並請代向演員同志們致謝!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但在舊戲舞臺上(在一切離開人民的舊文學舊藝術上)人民卻成了渣滓,由老爺太太少爺小姐們統治著舞臺。這種歷史的顛倒,現在由你們再顛倒過來,恢復了歷史的面目,從此舊劇開了新生面,所以值得慶賀。郭沫若在歷史話劇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你們則在舊劇方面做了此種工作。你們這個開端將是舊劇革命的劃時期的開端,我想到這一點就十分高興,希望你們多編多演,蔚成風氣,推向全國去!
敬禮!
毛澤東一月九日夜
由於黨校在京劇改革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毛澤東決定正在籌建中的延安平劇研究院,劃歸中央黨校管理。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關注「崑崙策網」!
(來源: 「紅色文化網」 ,轉自「學習時報」)
【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後左下角「閱讀原文」】
【崑崙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於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崑崙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推薦友情關注:
共享【崑崙策研究院】微信公眾號
共享【新文化研究員】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