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概要
那個牛逼的少年
《學習之道》中體現的學習原理
作者的感悟
學習之道的三個核心思想
1、意識前提——做終身學習觀念持有者
2、劃小圈圈——技能拆分,刻意練習
3、心理訓練——進行心理訓練,接納壞情緒
總結
我們已經介紹了很多高效學習的書籍,但能夠寫出來深度,真的能夠把學習過程刻畫的入木三分的書,我們推薦的第一名就是這本《學習之道(The Art of Learning)》,也有翻譯成《學習的藝術》,這表明學習不僅是靠科學的方法體系,還取決於每個人的不同處理方式,即心理層面的提升、強化,成熟。
那個牛逼的少年
我們對喬希維茨金稍做介紹:少年時曾8次在全美象棋冠軍賽中奪魁,十三歲即獲得象棋大師頭銜。他是《王者之旅》(又譯《天生小棋王》)一書及同名好萊塢電影的主人公。十八歲時,他出版了個人第一本書,《喬希維茨金的進攻性象棋》。二十歲之後,他開發了「象棋大師",並成為其代言人。「象棋大師」是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象棋程序,目前已出第十版。偶然的機會,喬希碰到了太極拳。幾年後,喬希超過他的師兄們很多,並且和全美的太極高手競技,最後連續21次榮獲全美太極冠軍及世界冠軍的「太極拳王」。
此書的作者是美國象棋大師喬希維茨金,而他寫這本書目的並不是講如何去學象棋或者太極,而是講一種學習的精神,心無旁騖去做一件事的精神,只要你擁有了這種精神你一定能在自己的領域登上巔峰。作者回首他的成長經歷,從象棋到太極,從兒童到成人,從家鄉到全國再到全世界,以自己親身深刻的體驗,提煉出來高效學習的核心因素。正如作者喬希·維茨金自己所說:「我意識到自己最擅長的既不是象棋也不是太極,我最擅長的是學習之道。」
維茨金認為學習世界上任何一門技能的道理都一樣,他之所以在象棋和太極迥然不同的領域中取得巔峰的成績,只因他參透了學習的道理。大致來說,他稱深入學習為「劃小圈圈」,他認為練習要達到「以數字擺脫數字,以形式擺脫形式」的程度,他比賽的原則包括堅守自己、排除幹擾、放慢時間、調整心態和快速恢復等技巧和心得。
我們來看看背負象棋和太極雙料冠軍的維茨金,都領悟了哪些學習之道,這些道理是否能為我們所用。
《學習之道》中體現的學習原理
一、臨界位突破;
二、降維升級;
三、形成直覺能力;
四、組塊式學習;
五、壓縮式學習;
六、漸進理論(戰勝學習挫敗感);
七、LEG身體調控法(確保大腦清晰、靈活的身體鍛鍊法)。
作者的感悟
一、「努力崇拜」,認同、表揚、讚揚為實現目標所付出的努力。
二、「投入要有產出」,為目標不惜投入巨大的精力,同時渴望目標的實現、勝利的結果。
三、「網狀知識結構」,新舊知識的連結融合。
四、「打造直覺系統」,通過大量的刻意練習。
五、「掌握練習節奏」,極致—休息—極致,不斷擴大頭腦身體適應的邊界。
六、「打破平衡」,跳出舒適區練習的好辦法。
七、「軟區域」,失衡後,要有彈性的應對。
學習之道三個核心思想
意識前提、心理訓練、技能提升。
1、意識前提——做終生學習觀念持有者
意識前提指的是,在學習之前的動機、興趣、驅動力層面,意識的最好狀態就是專注和聚焦。
很多人在上學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學習,聽家長的話、聽老師的話,為了考上高中、大學而學習。等走出校園參加工作時,突然發現,自己需要學習提升的東西太多了,當制定了學習的計劃時,實施起來又特別困難,因為在壓力之下,很難有集中的時間,也很難靜下心來學習。
作者認為這是意識前提上出了問題,表面上是時間和精力達不到,實際上是在意識上無法達到專注和聚焦的狀態。其實需要做的很簡單:就是一定把學習當做最重要的事情,每天定時定量的學習,在規定的時間裡面讓自己達到專注和聚焦的狀態。
2、劃小圈圈——技能拆分,刻意練習
在解釋「劃小圈圈」之時,作者以自己的成長經歷為例,在練習太極的過程中,作者被高手摔倒,因為對方動作太快,自己不知道是如何被摔倒的,他就反覆練習被摔倒,在體驗過程中,逐漸拆分、分解了動作,最後組合成自己的動作。從而作者發出感嘆:最偉大的武術家不是神秘主義者,而是極度專注的藝術家!
作者的「劃小圈圈」,其實是指他在太極的學習中,不管花樣招式,只把太極最基本的招式分解成各個細節的東西,然後潛心練習體會這些細節,直到和自己身體的感覺融合成一體,從而不靠招式贏人,而靠的是基本功。後來,作者就是用太極最基本的招式贏得冠軍寶座。
我們看到的一個拳擊動作,可能是有20多個連貫動作來完成的,作者一個小動作,一個小動作的練習,基本功特別紮實,他這種思維方式就來源他學習象棋的體驗,所以技能提升的也就比其他人快,因為他有過冠軍的體驗,雖然象棋的經驗不能遷移過來,但是成為象棋冠軍的思維能力確實可以遷移過來的。作者因此領悟到學習的核心之道,就是要鑽研微觀的細節事物從而來理解「是什麼促成了這些宏觀上的問題」。
3、心理訓練——進行心理訓練,接納壞情緒
壞情緒是時常發生的事情,雙料冠軍也不例外。
作者自曝,在象棋比賽的關鍵時刻,有些對手會敲棋子甚至用腳踢他,以幹擾他的思緒;太極對抗賽時,也會有對手違反規則擊打他的頭部。憤怒的情緒立刻塞滿作者的大腦和身體,這讓他不能正常思考或者喪失理智。作者明白他無法左右對手,只有訓練自己,而最好的方式卻是先接納自己的壞情緒和逆境,並加以利用,把它們轉化成強有力的反擊力量。
假設我們考試或創業多次都沒有成功,心理上會非常失意沮喪懊悔,但是,真正讓「痛苦的失敗比獲勝更有價值「的關鍵是在失敗時保持「長遠視角」,人們要戰勝心魔,這亦是學習之道的核心!簡單講就是「失敗時不要拘泥當下的困境,往長遠了看,從失敗的情緒中走出去,你就成功了」。
人也不是機器,大腦沒有大量的練習做積累,手腦協調不一致,如何羽化成蝶?因此,維茨金進一步指出:在循序漸進,追求卓越的過程,教訓比榮耀更有意義。
總結
這本書就是作者的自傳或回憶錄,寫法很奇特。他分章節講述他自己的重要比賽過程,而且不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寫的。對於劃小圈圈的理論,作者講述也不系統,更多的是他自己的領悟經驗。而我們的理解,劃小圈圈理論應該算是刻意練習中的一部分,即將技術拆成最小的細節,然後進行大量重複練習。而其他有關學習之道的乾貨,全部零散地隱藏在書中各個章節。這種方式的作品,對於大多數人,並不容易解讀。
學習之道,是理念、方法、實戰心理能力的有機結合與疊加。特別是作者多年與高手過招的實戰經歷過程,讓他積累了大量的實戰心理能力方面的經驗,這是其他論述學習方法的作品無法做到的。
所以,學了《學習之道》,我知道,如果想真正領悟學習之道,就需要深入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