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主角們是15種小朋友喜愛又熟悉的小動物。
有愛做遊戲的小瓢蟲、力氣大大的獨角仙、努力學飛的蝴蝶、愛滾成球球的西瓜蟲、蹦蹦跳跳的螞蚱、採蜜露的小螞蟻、愛淋雨的小蝸牛、喜歡比試的小鍬甲、揮舞著大刀的螳螂……
猜猜在我們肉眼很難觀察到的小小平行世界裡,它們都在忙些什麼?
哈哈,就像我們的小朋友們一樣,它們在忙著好奇地打量和感受著周圍的世界呀!
簡單有趣的文字配合溫暖可愛的畫面,展開了它們每天的生活冒險小故事。科普知識呢,被用故事線一個個「串」在了一起,「軟」故事和「硬」知識巧妙融合。
這一天午後,嘀哩嘀哩下雨了。「好舒服啊!」我們的小蝸牛慢慢(哈哈,多麼符合蝸牛形象的名字)從午睡中醒了過來。
而隨著故事展開,不經意間,一個個知識點被巧妙地嵌入其中,嘻哈歡笑間小朋友就接入了科普小知識!
看,我們的小慢慢爬出了殼:先是肚子,再是眼睛,再是尾巴,最後還拉了三條綠色的粑粑!(配合好玩的圖片自然而然地引出蝸牛出殼的順序。)
小慢慢一邊走一邊看這個美麗的世界,它還救了落水的馬陸弟弟。注意看,蝸牛的脖子可以伸得好長好長!
溫柔地講完故事,還從更專業的角度,在後記中更加詳細地描繪它們各自的生態習性,幫助孩子們更系統、深入地認識這些萌萌的動物小夥伴。
原來小蝸牛慢慢和蛞蝓是同類呢,它們一孵化出來就背著小殼。就像故事中所說的那樣,它們喜歡潮溼的天氣;碰上乾冷的日子,就會縮回殼裡,鑽到樹葉下睡覺……
這套日本童心社的繪本代表作,從1998年到2010年,由日本科學讀物獎得主高家博成歷時12年創作,已在日本暢銷超過20年,累計重印超過270次。
高家博成是農學博士、東洋大學特約講師。還曾是多摩動物公園飼育課昆蟲飼育組前組長。
他有著科學家的嚴謹,動物園工作的經歷也讓他知道怎麼講孩子才更感興趣。
繪者仲川道子呢,是日本知名繪本畫家,她的畫風明亮、溫暖,深受無數孩子與大人的喜愛。代表作《十隻小青蛙》暢銷近40年,是日本全國學校圖書館協會選定圖書。
這兩位平時特別低調。他們把更多寶貴的時間,藉助多年觀察和創作的經驗,把小小孩的調皮可愛融入這些小動物的形象裡,用清新又暖萌的圖畫故事表現了出來。
小朋友們可以通過這套充滿童趣的「畫冊「,親近和觀察我們身邊的小生態,更好地了解這些我們身邊小小的可愛鄰居。
就從這些生機勃勃的小動物開始,打開自然觀察的大門吧!
給小小孩的自然科普繪本更要分外嚴謹認真,譯稿完成後又邀請了中國動物學會會員、微博生態保護和動植物科普大V 「花落成蝕」(花蝕)從專業知識到圖畫細節一一查核。
這位狂熱的動物園愛好者,曾用4個月的時間走遍全國41座城市的56個動物園。他審完不由得感嘆:「這套書童趣的故事背後,有著多麼紮實的博物學基礎。「
「雖畫風可愛,其實用心頗深:水螳螂的尖嘴和捕捉足上的橫刺,雄性龍蝨膨大的抱握足,紅天蛾翅膀上的色塊分布,這些鑑別特徵全都畫了出來。」
水螳螂的尖嘴和捕捉足上的橫刺
紅天蛾翅膀上的色塊分布
雄性龍蝨膨大的抱握足
北京自然博物館科研員、動物學博士常凌小也讚嘆說:這套書中出現的所有動物,在繪畫上都符合其真實的生物學特徵,這點十分難得。
它並沒有為了追求藝術效果而肆意的去誇大裡面的動物形象。這也是特別打動我的地方。真正優秀的自然科普啟蒙,應該是建立從書本到大自然的真實聯結。
從繪本得來的科普知識,zui終要回歸到大自然中「檢驗」,引導孩子去觀察和尋找,促進孩子的思考,引導他們親近自然、愛上自然。
明明是參照真實生物特徵畫的小動物,但它們的形象太可愛暖萌了,看那神態和動作,真讓人不由自主聯想到孩子。
瞧小菜粉蝶眼皮耷拉著,嘴巴張得大大的,可真是被從沒見過的鳳蝶毛毛蟲嚇了個不輕啊!
小泥鰍睜大眼睛仔細看:咦,田螺到底在吃什麼?這時跑來一群小蝌蚪,他們流著眼淚,哭得好可憐啊!
每一個小動物,就是一個個充滿好奇和天真的小朋友。它們有著孩子調皮的天性——躍躍欲試想要去看看這個大大的世界!
小螳螂孵化出來啦。外面的世界真大啊,大家也趕緊出來看看吧!
小西瓜蟲呢,也要結伴出門去玩啦!
在「出門看天下」的路上,它們有著各種大大小小的奇遇。
小夥伴們剛比試完力氣,結果一不留神摔倒在地上。
小雨蛙跳得太猛了,要被河水衝走啦!
但它們也有著孩子的幸運,每次都努力想辦法,從危險中掙脫出來。
看,烏龜小甲被老鷹抓住了。它用爪子抓老鷹的腳,老鷹疼得受不了,終於鬆開了小甲。
蜻蜓在風中使勁抓緊樹葉,躲開了蜘蛛的襲擊。
它們天真又爛漫,每次化險為夷時甚至有一點滑稽,讓人忍不住笑出聲。
瓢蟲逃脫了草蜥的魔爪,身上卻沾上了草蜥的口水,黏糊糊的……
小螞蚱掙脫了蜘蛛網,但蛛網粘在身上到處都是,怎麼看怎麼有點狼狽……
它們會吵架打鬥。
為了喝到花蜜,獨角仙和鍬甲開始了角鬥。
但也感受到了友誼的真誠和溫暖。
小雨蛙一開始跳不起來,夥伴們一直鼓勵他。
故事的zui後,有個溫暖歡樂的結局:平安回到夥伴們中間!
小蝸牛們聚到了一起,玩得真開心!
哇,好多的鮮花,好多的小夥伴啊,一起喝花蜜吧!
每一個故事,就像小朋友們每天都在經歷的小日常。通過孩子的視角和情節,保護孩子好奇和愛玩的天性,繼而引起孩子對大自然的好奇、對未知世界的探索。
書中的每一頁都至少有一個知識點,暗藏在畫面和文字的細節中,「軟」故事和「硬」科普完美交融,潛移默化地讓孩子接入知識,不知不覺愛上探索大自然。
讀著小動物們的溫暖冒險小故事,從水生動物到陸生,從飲食特性到棲息地,從身體結構到活動習性,輕輕鬆鬆就完成了自然科普啟蒙。
看,今天小蟻要去蚜蟲那裡採蜜露了。這是她出生以來第一次出門。(《小螞蟻採蜜露》)
知識點:
①螞蟻分為頭、胸、腹3個部分,有6條腿。
②螞蟻喜歡吃甜的食物,比如蚜蟲分泌出的蜜露。
③照顧蟻寶寶,是工蟻的任務之一喲。
姐姐們叮囑她:為了不迷路,要沿著其他姐姐留下的氣味走,還要記清太陽公公的位置。
知識點:
①觀察下面這張螞蟻巢穴剖面圖,就會發現螞蟻不愧為「地下建築高手」,建造的巢穴構造十分精美,就像迷宮一樣。
②觀察下圖右下角的螞蟻,她是蟻后,負責產卵。
③工蟻們呢,各司其職。有負責打洞的、往外搬運泥土的;有負責照顧蟻卵、蟻寶寶和蟻蛹的。
④為了確定爬行路線,螞蟻會循著其他螞蟻的氣味走或者觀察太陽的位置。這一點會在後文中多次提及,來加深孩子的印象。
小蟻在路上碰到了姐姐們,姐姐們再次提醒她「要順著標記氣味的路」走喲。
知識點:
①故事中已3次提到,和小蟻打交道的都是「姐姐們」,這其實也是在暗示:工蟻都是雌性的。
②螞蟻會標記氣味來認路。
③螞蟻的觸角是重要的感覺器官,它們用觸角碰觸角來和同伴傳遞信息。這也是在暗示:它們雖然長著眼睛,可視力並不好。
啊,小蟻抬頭看看太陽公公,伸著小小的觸角,順著姐姐們留下的氣味走呀走呀。
知識點:
①螞蟻的觸角就像我們的「鼻子」,能感受氣味。
②螞蟻特別喜歡吃甜甜的樹汁,為此不惜爬到高高的地方尋找食物。
啊,我們勤勞的小蟻終於爬到了枝葉的高處,她用觸角碰了碰蚜蟲,得到了自己夢想的蜜露。
知識點:
①蚜蟲吸食嫩枝葉中的汁,尾部會分泌蜜露。
②螞蟻用觸角觸碰蚜蟲,傳達自己的想法。觸角的用處真是太大了!
③喝了蜜露的螞蟻肚子鼓鼓的,原來螞蟻是把蜜露暫時儲存在肚子裡。
一陣大風吹來,小蟻沒站穩,從枝幹上被吹了下來。還好沒受傷。
知識點:
螞蟻身體很小很輕,被吹起來後會慢慢地落地,很少會受到傷害。
為了觀察情況,小蟻爬到高高的石頭上。啊,她被蟻獅的沙坑包圍了。危險!
知識點:
①蟻獅是螞蟻的天敵。
②蟻獅(幼蟲)善於在沙土裡建造漏鬥狀陷阱,這樣來誘捕螞蟻。
這時又一陣大風吹來,這次小蟻趴下來緊緊抓住石頭,zui後趁亂趕緊逃開了。
知識點:
螞蟻腳上有小鉤子,能在爬行時抓牢地面。只要做好了準備,就不會在強風吹來時被輕易吹飛。
雖然聞不到姐姐的氣味了,但小蟻看了看太陽的位置,終於回到了家。
知識點:
再次暗示螞蟻可以通過觀察太陽來判斷巢穴的方向。
一回到家,小蟻就給蟻寶寶餵了好多好多的蜜露。
知識點:
返回巢穴後,螞蟻會把肚子裡儲存的蜜露再吐出來餵給幼蟻。
每一本後面都會附一篇高家博成博士寫的後記,從專業視角更加詳細地講述了書中小動物的自然習性。這也是本套繪本的一大亮點。
無論是專業知識還是工作經歷,都決定了他能從兒童視角出發寫作和解說,他一方面是在「復盤」故事中涉及的知識點,另一方面也是在補充更多的相關知識。
比如,上文提到的《小螞蟻採蜜露》中,高家博成先是詳述了螞蟻的身體特點、居住地和食性,進一步指出螞蟻其實是把蜜露儲存在肚子裡的蜜袋中。
接著,他點出了螞蟻「觸角」極為敏感,會讓它們「循著之前其他螞蟻留下的氣味前進「,或者判斷「太陽位置和光線的變化」。腳上還有小鉤子和小吸盤有助於它們在爬行時抓牢地面。
這就是在「復盤」文中的知識點,對螞蟻特有的生態特點,用科學的語言重新表述,加深孩子的印象,也是在為下一步閱讀內容更深刻的大部頭科普打下基礎。
zui後,高家博成基於故事本身,拓展了蟻群的社會性特點。「……是母系社會結構,有一隻蟻后和許多工蟻構成……春末夏初是螞蟻的繁殖期,會誕生長有翅膀的繁殖蟻和雄蟻……」
爸爸媽媽把後記讀給寶寶聽後,可以帶著這些「硬」知識點回頭和寶寶重讀故事,是不是會發現更多之前沒注意到科普細節呀?
每本間的動物有關聯性,會不同畫面間反覆出現,讓孩子直觀感受食物鏈的環環相扣,對自然界有直觀形象的整體性認知。
《小螯蝦愛乾淨》的故事中,小鰲蝦躲在巖石下瑟瑟發抖,原來一隻白鷺在水裡找來找去,想要吃掉它們!
《小泥鰍找食物》的故事中,小螯蝦一改瑟瑟縮縮,變得威風得意。他鉗住了小蝌蚪。美餐來了!
《西瓜蟲巧脫險》的故事中,小螳螂想盡辦法要吃西瓜蟲。zui後還不屑地把西瓜蟲踢到了一邊!
《小螳螂快長大》的故事中,小螳螂又差點變成了蜥蜴的大餐!啊,危險!
一個個故事讀下來,就會發現不同畫面的場景是動態和連續性的。
畫面看似簡單好玩,但也在暗中提示著小朋友們:
大自然有著自己的生存法則,在自動維持著生態系統的平衡。各個小動物間互為聯繫和互相影響,發揮自己聰明才智,才能更好地適應環境。
●北京自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高源、中國地質博物館助理研究員郭昱/譯薦
●中國動物學會會員、微博科普大V 「花蝕」/審訂
●「少年得到」總編輯徐來、知名科普作家三蝶紀、北京自然博物館科研員常凌小/聯合推薦
為了保證譯文的科學性和準確性,這套書特別邀請了北京自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高源、中國地質博物館助理研究員郭昱翻譯。
高源老師主要從事展廳講解及科學教育研究工作,是全國十佳科普使者。郭昱老師常年在北京四中、北京八中、黃城根小學等中小學進行科普講座。
兩位老師長期活躍在科普第一線,與孩子經常面對面地討論和交流,不但隨時更新迭代科普方面的知識,而且對孩子的語言和想法非常熟悉。
還特別邀請中國動物學會會員、微博科普大V「花蝕」老師,從科學內容的表述到圖畫中的生物鑑別特徵,一一進行審訂,更保證了知識的嚴謹。
這套繪本還受到了「少年得到」總編輯徐來、知名科普作家三蝶紀、北京自然博物館科研員常凌小誠摯推薦。
「這套繪本童真童趣,把科普知識都蘊藏在故事裡。孩子們一定會喜歡!「少年得到」總編輯徐來看到這套書驚喜不已。
「充滿童趣又長知識的自然繪本」,科普作家三蝶紀這樣稱讚。
自然博物館的常凌小老師對它的嚴謹和準確性尤其認可。「這套書中出現的所有動物,在繪畫上都符合其真實的生物學特徵,這點十分難得。只有恪守真實的自然科普,才是真正好的自然科普。」
如同本套書的特邀審訂者 「花蝕」所說,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愛上自然,去觀察周圍的小動物,那麼這套書可以作為一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