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有媽媽抱怨,我們家孩子老是對我愛搭不理的。
比如,辛辛苦苦準備好晚飯,叫她吃飯,喊個十遍八遍也無動於衷,每次都要等到自己放大招:再不來,媽媽發火了。
孩子這才慢吞吞地過來。
還有媽媽說,跟孩子說話,還不如對牛彈琴呢,因為牛還會「哞哞」叫喚兩聲,孩子卻連個回應都沒有。
其實,大部分有娃的家庭都會上演這樣的場景,除了孩子的專注力比較強,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這個原因之外,還有可能是我們喊錯了方法,導致孩子故意不搭理。
一、走近了說,不要遠程喊話
心理學上有一種說法叫「周邊感知能力」,意思是當人在專注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對周邊的事物只有一個比較低程度的注意。這也就是為什麼你的喊話常常會被孩子「自動屏蔽」的原因。
我們會發現,當媽以後,很多人似乎都修煉了一種技能,不僅嗓門越來越大,而且還可以遊刃有餘地「一心多用」、「隔空傳話」:
比如,手裡一邊炒著菜,一邊衝著孩子喊:快洗手,一會就開飯了;結果發現菜燒好了孩子還在專心地忙自己的事。
我也曾在忙著趕稿子的時候,頭也不回地向孩子和孩子他爹「發號施令」:九點了,趕緊洗漱上床讀繪本睡覺!結果你猜怎麼著,十點到了這一大一小還在專注地搭積木呢!
一問,老的說,哎喲,我忘記看時間了;小的說,媽媽,我什麼都沒聽到呀!
我一口老血噴出來。
在這件事上,雖然我催促了,卻沒有起到相應的效果,原因在哪裡呢?
因為孩子看不到我,眼前的事情又讓他意猶未盡,這個時候,他就很容易忽視我傳遞出來的信息。
各位瑣事纏身的老母親們,你們仔細回想一下,是不是這樣一個情況呢?
此外,走近了才說,也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尊重是相互的。
當你想向孩子發送指令時,不妨先暫停手中的事,走到孩子面前,看著孩子說一遍:
「你該寫作業了」!
當孩子感受到你的嚴肅認真後,自然就聽進去了。
二、不說無用的話,喊到點子上
中國人向來比較含蓄,老母親們說話更愛拖泥帶水,循循善誘,恨不得把所有知道的都一股腦兒灌輸給孩子。
一個常見的情形:
八歲的孩子在玩手機遊戲,媽媽催促孩子趕緊寫作業。
媽媽:快來寫作業了,寫完作業早點洗洗睡覺。
娃:沒聽見,無動於衷。
媽媽:快點啊,別玩手機了。玩手機對眼睛不好,到時候需要戴眼鏡了你可別後悔喲;再說了,你寫完作業再玩也不遲啊;你再不寫作業,今天十點前都完不成了,你明天早上又不願意起床了……
娃心裡在說:我媽真煩,你到底想要我怎麼樣。
拜託,你不過是想讓孩子放下手機,先寫作業;這樣簡單的一個需求,卻硬生生地把孩子給整懵了。
對孩子說指令,越簡單幹脆越好,尤其是年齡相對較小的孩子,本身理解能力還比較有限;就算需要孩子做好幾件事,也要讓孩子一件一件來,保證孩子能夠清楚地聽明白,才能正確地去執行。
三、說一遍就夠,不要重複說
很多媽媽也很容易犯一個毛病,一件事情要反覆強調,生怕孩子沒聽明白或記不住。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理解能力並不差,他們只是需要時間來消化罷了;尤其是慢性子的孩子,從聽到再到去做,所需要的時間會更長。
你一遍一遍地催促,反而會引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如果你實在是不確定孩子是不是真的記住了,你可以以提問的方式,再問一問孩子,剛才媽媽說了什麼。
如果孩子能清楚明白地複述出來,你就不用再擔心了。
比如,我們家兒子是個小馬大哈,常常忘記事情。
前幾天,幼兒園讓大家帶照片去幼兒園,我把照片放在孩子的書包裡,並叮囑他:到了幼兒園要把書包裡的照片拿出來交給老師喲。
當時孩子說好的。
第二天上學前,我又問了孩子一遍:昨天媽媽讓你把什麼東西交給老師呀。
孩子立刻說:我知道,是照片,已經放在我的書包裡了。
後來老師反饋,這件事孩子完成得非常好。
通過以上三個招,大部分聽不進話的孩子們都可以乖乖聽我們的指令啦。
如果時間充裕,我們還可以站在孩子邊上,看著孩子開始行動再離開,畢竟有人盯著孩子才會更有壓力,有壓力了才會更有動力!
總之,對待「不聽話的孩子」,有時候別急著怪孩子,先自查一下,問題是不是在於我們自己,不吼別叫不傷身,孩子習慣了這樣的溝通方式,效果才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