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吉他拾音器的發明
木吉他拾音器發明至今已走過四十個年頭,它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71年至1989年,各類拾音器相繼面世,形成三大系列,代表企業有德國Shadow公司,美國Seymonr Duncan公司,日本倍鈴公司。第二階段從1990年至2000年,新的高科技公司加入該產業,產品升級換代加快,代表企業有芬蘭B-BAND公司,美國FISHMAN公司。第三階段從2001年至今,新技術新產品日新月異,中國拾音器生產成為全球第一。
在木吉他拾音器發明之前,吉他演奏家往往在木吉他音孔前放一個麥克風來擴大音量。這種方式由於音頻信號反饋問題,會造成聲音混濁不清;同時也會因為在彈奏中很難控制音孔與麥克風的距離,而導致音量時大時小。為解決吉他愛好者的煩惱,德國人Joe Marinic 在1971年成立全球第一間生產樂器拾音器企業——Shadow 電子公司,並在次年研發出裝於木吉他琴橋底下的拾音棒和尾釘式插口。1974年Shadow公司發明第一套民謠吉他雙拾音系統(拾音棒+磁性拾音器),這一革命性創新使放大木吉他音量和還原其美妙音色成為可能。同樣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Seymonr Duncan公司提出不破壞木吉他琴體,還原原聲木吉他溫暖、自然、真實音色的設計理念,開發出第一代音孔拾音器。
在亞洲,上個世紀30年代日本從西方引入吉他,擁有了廣大的吉他愛好者群體。為滿足吉他愛好者的演奏需求,日本人桑村修先生在70年代初創辦倍鈴電子公司,專注研發吉他拾音器。他和美國同行進行了密切交流,開發出早期貼片式壓電陶瓷拾音器,並和日本吉他公司ARIA合作,將產品出口至歐美市場。80年代初,日本經濟開始衰退,桑村修先生不得不將倍鈴公司轉讓給韓國人魯公萬先生,於是,倍鈴公司成為韓資企業,將生產基地設在韓國15年。在此期間桑村修先生憑著對拾音器事業的熱愛,一直擔任倍鈴公司技術總顧問,並開發出吉他愛好者熟知的8030、8050、7545、505、900系列木吉他拾音器。1996年倍鈴公司順應全球吉他製造產業轉移至中國的趨勢,將工廠搬遷至廣東惠州,產品遠銷全世界。如今66歲的桑村修先生談起其一手開發的7545EQ木吉他拾音器遍地開花,成為全球使用最多的木吉他拾音器,這位前輩感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