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在抗美援朝紀念館英烈廳,志願軍老戰士和少先隊員向犧牲的烈士致敬。
新華社記者 楊 青攝
9月19日,遼寧省丹東市消防救援支隊隊員在抗美援朝紀念館參觀。
新華社記者 楊 青攝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10月23日上午,相關紀念大會將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將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近期,人們通過多種方式回憶抗美援朝戰爭,銘記抗美援朝英雄。尤其在網絡上,相關話題更是引發熱議。截至20日晚,在微博上,僅「紀念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一個話題,閱讀量即達2.1億;另一話題——「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為什麼能打贏」,閱讀量高達3億。
對於這場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之戰,對於無數英烈,人們永遠不會忘記。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70年前的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拉開抗美援朝序幕。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是毛澤東同志和他的戰友們一生中『最難』作出的重大決策之一。」求是網刊文《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指出。
但是這一決策為何堪稱「最難」?文章繼續分析:它難就難在新中國百廢待興,戰爭創傷亟待恢復,要和世界上頭號強國對抗,差距懸殊。1950年,美國的鋼產量為8772萬噸,中國不足61萬噸,美國是中國的144倍。難就難在戰爭成敗關係到國家前途命運,一髮千鈞,在世界兩大陣營冷戰對峙格局下,參戰風險極大。難就難在黨內存在意見分歧,各有道理,一時不能統一。
這篇文章指出,在毛澤東同志主持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反覆討論,最終以「打爛了,等於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的豪氣,「任何地方我們都不去侵略。但是,人家侵略來了,我們就一定要打,而且要打到底」的膽氣,「美帝國主義並不可怕,就是那麼一回事」和「你打原子彈,我打手榴彈」的勇氣,毅然下定決心,作出組建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的決策。
保家衛國,沒有退路。微信公眾號「國防部發布」刊文《正義之戰必勝》,更是一針見血指出:「唇亡則齒寒,戶破則堂危。」殷鑑不遠,日本軍國主義鯨吞朝鮮而後蠶食中國,從而使中朝兩國先後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慘痛教訓刻骨銘心。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1950年那個秋天,應朝鮮黨和政府的請求,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高瞻遠矚,審時度勢,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承擔起保衛和平的歷史使命。
經過2年9個月的英勇奮戰,抗美援朝戰爭取得了偉大勝利。微信公眾號「國防部發布」刊載的上述文章指出,在這場戰爭中,重要的戰役、戰鬥134起,平均每周就有一次;志願軍共殲滅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71萬餘人,擊毀和繳獲飛機4268架、坦克1492輛、裝甲車92輛、汽車7949輛,繳獲(不含擊毀)各種火炮4037門……
開國之初,百廢待興,敵強我弱,為何能取得勝利?微博帳號「人民日報」發起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為什麼能打贏」這個話題。它用「親歷者的答案」來回答:「有的戰士大腿打斷了,堅決不下火線」「有的肚子中了槍以後,就拿繃帶紮上,不讓它流出來」「沒吃沒喝,睡著了,用背包帶,一個牽一個」……親歷者講述的一個個感動瞬間,就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真實寫照。
「感動瞬間」的背後是精神。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的《抗美援朝精神永遠是寶貴財富》一文,在網絡上廣為傳播。文章指出,抗美援朝戰爭不僅奏響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凱歌,而且鍛造出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祖國和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頑強、捨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以及為了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而奮鬥的國際主義精神。
「抗美援朝戰爭鍛造形成的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必將激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克服一切艱難險阻、戰勝一切強大敵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英烈永垂不朽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雄辯地證明:「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佔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
輝煌和勝利背後,是英雄,是犧牲。
抗美援朝戰爭,有多少烈士犧牲?197653名。
微信公眾號「人民日報」刊文指出,197653!這個數字,我們永遠銘記。「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告訴197653名抗美援朝烈士,我們從未忘記他們!
在《淚目!志願軍老戰士70年後再憶抗美援朝》的網絡視頻下方,不少網友留言。網友「黃穎政」說:「熱淚盈眶,英雄也是人,是人都怕死,但是他們的信仰和信念,讓他們捨身忘死,為了祖國,為了身後的家園,他們是最帥的,最厲害的軍人。致敬不死軍魂!」網友「小寶」說,「最近和孩子一起聽抗美援朝戰爭全史,真是一段悲壯的英雄史,讓人淚目。英烈永垂不朽!」
英雄是集體,也是個體。微信公眾號「人民日報」刊發的《「向祖國報到!」這個軍禮,淚目!》文章,介紹了周全弟的故事——「我是中國人民志願軍26軍77師231團一營二連戰士周全弟,向祖國報到!」這個用斷臂敬軍禮的86歲老戰士,是抗美援朝長津湖戰役中「冰雕連」的倖存者。70年前,未滿16歲的他臥雪三天三夜,因嚴重凍傷失去四肢,一位少年生命的軌跡就此改變。為了成功完成阻擊,部隊要隱蔽起來,在戰鬥命令下達之前,誰也不能動,嚴冬時節,氣溫接近零下40℃,僅穿著薄棉服的戰士們,趴在雪坑裡、幾近凍僵……
微信公眾號「新華社」用歌聲紀念英雄。它刊發的《單曲循環!這群老英雄用歌聲向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致敬!》一文,開頭便說: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你一定聽過這首歌,電影《上甘嶺》主題曲《我的祖國》。你一定沒聽過他們的演唱,一群志願軍老英雄。隨後,文章列舉了原志願軍第39軍117師王成信(85歲)、原志願軍鐵道兵4師章成志(88歲)、原志願軍第46軍136師程茂友(90歲)等英雄的名字。
微信公眾號「央視新聞」刊文介紹了一首詩:「你留一隻胳膊,他留一個耳朵,我留下一隻腳,還有許多殘肢斷骨,我們合葬在一起,凝聚成一個特殊的我……」文章指出,這是一名志願軍老兵,寫給戰友的詩。戰場硝煙散盡,時任志願軍烈士安葬組組長的老兵張書義現在想起烈士安葬的場景仍歷歷在目……
一個又一個烈士,重回人們視野。微博帳號「環球網」這樣介紹黃繼光:「12月份,零下39℃。腳凍壞了,手凍爛了。」「黃繼光爬起來,把手雷一堵,又用身體堵了上去。衝鋒號一吹,我們的戰士衝上去,奪回了陣地。」李繼德1951年赴朝鮮,曾與黃繼光一起參加上甘嶺戰役。他說,今生無悔!
微博帳號「平陰檢察」關注「從朝鮮戰場帶回4封血染的家書」的故事:89歲的抗美援朝老兵李相玉,憶起參戰時說,「大家忙活往江東走,誰也不嘮就是幹」。身負重傷的4名戰友,將被血浸透的家信交給他,「一定要告訴媽媽我是怎麼死的」。李相玉穿越大半個中國,找到戰友的家,跪下磕頭,「媽,爸,我來送信了。」
黨和人民永遠不會忘記
「志願軍將士及英雄模範們的功績,黨和人民永遠不會忘記。」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四川省革命傷殘軍人休養院全體同志的回信中說。
微信公眾號「四川日報」刊文介紹「總書記回信的四川省革命傷殘軍人休養院」。文章指出,這裡先後集中供養了傷殘軍人2800多名,其中抗美援朝傷殘軍人2200餘名,目前在院休養的抗美援朝傷殘軍人共18位,其中一級殘疾5人。文章提到,有了優質的醫療保障,原本重度傷殘的老戰士們身體抵抗力大大提高,越來越長壽。目前在院的18位抗美援朝傷殘軍人平均年齡87歲,最年長的二級殘疾軍人唐國義已97歲高齡。
崇尚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微博帳號「央視新聞」介紹,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紀錄片「英雄兒女」對百名志願軍老戰士進行了採訪,首次披露了珍貴歷史影音資料,用史實說明,志願軍不愧為中華民族的英雄兒女,是保衛祖國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堅強衛士,是「最可愛的人」!
電影、電視劇、報告文學等大量文藝作品聚焦抗美援朝。對此,人民網有一段這樣的介紹:70年前,志願軍們不懼炮火,將愛國熱血化為前行動力,他們的心中,只有一個信念——保家衛國!腳下是危險的金剛川,頭頂是密集的炮火,為向金城前線輸送戰力,志願軍們不畏炮火,誓死捍衛金剛川上的交通要塞金剛橋。「金剛小隊」整裝集結,奮勇向前!
紀念幣的發行,讓網友沸騰:爭取藏一套!10月22日,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金銀紀念幣一套。共2枚,金質紀念幣1枚,銀質紀念幣1枚。紀念幣正面圖案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並刊國名、年號。金質紀念幣背面圖案為和平鴿、橄欖枝、杜鵑花等組合設計,並刊「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年」「1950-2020」字樣及面額。銀質紀念幣背面圖案為志願軍形象與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場景組合設計,並刊「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1950-2020」字樣及面額。
最受關注的紀念,當屬位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銘記偉大勝利 捍衛和平正義——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不少網友惦記著儘早預約參觀。
微博「中國青年報」刊文介紹了老兵們參觀展覽的情形:20日上午,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迎來一批八九十歲的「銀髮」老兵……在一幅作戰圖片前,炮兵第八師作戰參謀張漢傑久久駐足。「那時我們吃不飽,寧可挨餓,渴了就吃把雪,甚至還在零下25℃穿著單衣打過仗,但我們還是為了國家勇敢戰鬥。」「我懷念我的老戰友們,他們在那麼艱難困苦的情況下為國犧牲了,他們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網友們更注意到,習近平總書記10月19日參觀這一展覽時指出:
「70年前,為了保衛和平、反抗侵略,中國黨和政府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性決策,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高舉正義旗幟,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捨生忘死、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為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事業作出巨大貢獻。」
「偉大勝利」「巨大貢獻」,這兩個詞組,備受網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