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最常見的軟體動物,適應性極強,有相當重要的科學價值!

2020-12-23 宇宙探索百科

蝸牛是陸地上最常見的軟體動物。世界上幾乎每個地方都有蝸牛。在春天或夏天,當有小雨的時候,人們會在樹下、角落裡和草地上發現蝸牛。

蝸牛最大的特點是背部有一個螺旋殼,用來保護身體、頭部、腳和內臟。它的頭上有兩對觸角。蝸牛對各種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是研究動物進化和動物地理學的理想對象。這種群體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價值、審美價值和多樣性保護價值。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土壤、植被多樣,氣候條件也多種多樣,非常適合蝸牛生長繁殖。

名副其實的「御宅族」

生活在陸地上的軟體動物通常稱為蝸牛,因為它們的呼吸器官不同於水生動物,鰓完全消失,形成肺樣組織,更適合在陸地上呼吸。因此,在分類學上把蝸牛歸於貝類中的肺螺類。

蝸牛屬軟體動物、腹足綱,柄眼目。我國有軟體動物20多萬種,陸生軟體動物2萬至3萬種,陸生軟體動物7000至8000種。蝸牛移動緩慢。它們生活在山區、平原、丘陵、森林、灌木、菜園和農田中。只有最乾燥的沙漠和最寒冷的極地地區還沒有發現。其廣泛分布的原因尚待研究。

蝸牛的貝殼不夠美麗,但足夠精緻和多樣,讓人有足夠的理由對其欣賞和研究。蝸牛的貝殼表面並不是光滑的,而是布滿縱向的生長線,這些生長線代表了殼口以前的位置,儘管使用「生長線」這個名稱,當時卻代表了生長暫時停止的時間。因為蝸牛的生長並不是一個連續的過程,而是沿螺旋方向間歇性的生長。蝸牛對環境條件很敏感,在溫度適宜、食物充足的條件下要比貧乏條件下生長得快。在蝸牛的一生中,生命早期的生長也快些。緩慢的生長導致生長線會擠在一起,並且一年中產生的生長線數量也少。

蝸牛的一生都詳細記錄在貝殼上。貝殼反映了它生命中的各項日常活動和生存的獨特環境,也是蝸牛一生都不曾離開的居所。自然界中蝸牛的貝殼多為右旋。右旋,是指從貝殼的頂端觀察,沿殼頂至殼口的螺旋方向為順時針,逆時針方向叫做左旋。一般而言,螺旋的方向隨種類不同而不同,在相同物種內非常穩定。螺層的數目在不同種類中常常不同,可以用來區別種類,不過螺層的數目是隨著蝸牛的年齡逐漸增加的,成年的蝸牛螺層數比幼年的要多。用螺層數來區別種類,必須要弄清是不是成熟個體才行。大多數蝸牛成體的殼口會反卷過來,也有一些不會這樣。

「無與倫比」的身體結構

蝸牛的全身分為三部分:頭、腳和內臟。它的頭有兩個觸角,足部很肥大,適於爬行,內臟總是藏在殼裡。

蝸牛爬行的地方總會有痕跡。這是蝸牛腳腺分泌的粘液。保持足部溼潤,避免在爬行過程中受損。如果你把蝸牛放在玻璃板上,你可以看到它的腹足動物以波浪狀移動。

蝸牛的觸角很特別。它們通常在殼裡收縮。當它們爬行時,觸角會伸展並緩慢移動。這時,觸角就像牛角一樣,也許這就是人們叫它蝸牛的原因。蝸牛頭頂的一對觸角上有兩個小黑點,那就是蝸牛的眼睛。當蝸牛在殼裡時,它仍然可以探測到外部的運動。這是因為當光線進入外殼時,它通過外殼內壁反射到眼睛上,這樣它就能知道外部的運動。

現代醫學中的胃窺鏡就是依據此原理髮明的。蝸牛的觸角是用來感覺外界環境的器官,走路時如果觸碰到障礙物,就會改變行進的方向。蝸牛的視力很差,研究表明,蝸牛在微弱的光線下能看6釐米,在強光下只能看到4~5毫米。

讓人難以置信,蝸牛的牙齒雖然小得難以用肉眼看清,但數量之多排名世界第一。蝸牛的口腔內有135排牙齒,每排一百餘顆,形成其獨特的器官——赤舌。蝸牛的齒舌就像一把銼刀,攝取食物,開掘隧道。法國人蓬熱這樣描寫了蝸牛,「泥土穿過它們的身體,它們穿過泥土。」

它們不挑食胃口好能夠攝取多種蔬菜、瓜果、腐殖質甚至廚餘垃圾,能從石灰質巖石上攝取鈣質。在極其適宜的環境條件中,還有捕食其他蝸牛的肉食性蝸牛物種。

馬拉松式的愛情

蝸牛是異體受精的雌雄同體動物,生殖系統可分為雄性部分和雌性部分。兩部分以生殖腔為共同開口。精子和卵一般不同時成熟,所以不能自體受精。蝸牛的交配時節從春季開始,一直到秋季。在人為的環境中,如果溫度適宜,也可以進行交配。蝸牛交配的時間很長,大約需要2~3個小時,有時可達4小時。交配後數日,受精卵由生殖孔產出。卵一般產入地下數毫米的土中或落葉朽木上,每次產卵30~50枚,每年可產卵數次。

身體不對稱的起源

軟體動物除蝸牛等腹足類外,其他類群的身體都是左右對稱的,而蝸牛的頭部和足表現出明顯的兩側對稱,內臟團和殼呈現螺旋狀的扭轉。這種不對稱是怎樣起源的呢?經古生物學家研究,距今約5.5億年的下寒武紀的蝸牛化石,身體左右對稱。

這說明蝸牛祖先的身體是左右對稱的,心、腎等器官左右排列,背部具殼,腹面的足用於爬行。當遇到敵害時,就可將身體縮入殼內。隨著活動能力增強,腹足發達,蝸牛貝殼體積也慢慢增大,成為圓錐形。但是這樣的貝殼不利於爬行,難以保持身體平衡。在演化過程中,貝殼逐漸向後傾斜,然而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機能受到影響,外套腔、肛門等被壓在足與殼之間,於是,身體的內臟團發生了適應的變化,沿著縱軸發生扭轉,肛門移到體前方,內臟團呈螺旋形。貝殼的容積不變,但表面積減小,阻力也減小。這些變化有利於蝸牛的活動,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得以保留下來。整個扭轉過程從寒武紀開始,經歷了千萬年直到奧陶紀末期才完成。

耐力非凡的隱忍生活

蝸牛的生活能力很強,對待冷、熱、乾旱、飢餓都毫無怯色。蝸牛喜歡在陰暗潮溼、疏鬆多腐殖質的環境中生活。當環境不適應時,許多蝸牛會進行冬眠和夏眠。與其他的陸生動物相比,蝸牛對環境和溼度的變化非常敏感。當水分不足或氣候過冷時,蝸牛開始進入休眠,為了適應生活環境,而產生一系列適應機制,形成如蓋膜、蓋膜腔。休眠也能減少蝸牛被捕食的可能。

當天氣變冷,蝸牛就會進入冬眠期。

這時它們會聚集起來爬到洞穴、石縫或鑽到地下隱居起來。蝸牛會把身體完全縮進貝殼裡,在殼口分泌一種白色的蓋膜,隨後將身體進一步縮入殼內,軟體部分與蓋膜之間形成可以隔絕冷空氣的蓋膜腔,得以安然過冬。同樣,蝸牛也有夏眠的習性。在很多很熱的地方,如非洲,植物都很少,但也有蝸牛生活。夏眠的蝸牛會產生較薄的膜厴,膜厴較薄,或分泌一層黏液附著與灌木石壁或其它植物上。熱帶地區蝸牛種類通常貝殼較厚,休眠時殼口常形成很厚而且鈣化程度很高的厴。

一般來說,蝸牛的壽命為5年左右,在食物欠缺的情況下可以存活很久。曾有資料表明,在英國博物館,1846年3月25日,研究者從埃及採回兩個蝸牛活體標本,存放在標本室中。到1850年3月15日,取出來研究的時候,發現其中的一個在殼口有新形成的黏液膜。研究者把它取出來,放在溫水中,不久便將身體從殼中鑽出,到第二天還取食了生菜葉。將近4年的時間,沒有食物和水分,但卻一直生存著,除了一些昆蟲,很少有動物具有這樣的能力。

「一葉知秋」的晴雨表

蝸牛對空氣溼度非常敏感,可以影響到它們肌肉的伸展。在潮溼的夜晚,特別是雨後,我們經常看到活躍的蝸牛。大多數蝸牛在雨前就已經出動了。當樹上和草地上有一大群蝸牛時,就可以斷定可能要下雨了。實驗表明,蝸牛不僅對室外空氣溼度非常敏感,而且對玻璃罩等密封環境的溼度也非常敏感。因此,蝸牛晴雨表是名副其實的。

小身材大智慧

蝸牛每天都能回到自己隱藏的地方,這是種回家的習性。生物學家達爾文曾記錄過這樣一個小故事。在一個荒蕪的花園裡,有兩隻蝸牛,一隻生病,行動困難,另一隻強壯的離開了同伴,越過高牆到另外一個食物豐富的花園。它並沒有遺棄它的夥伴,自己跑去覓食。不久它回到了同伴的身邊,並帶領自己的夥伴一起到那個食物豐富的地方。原來它是為了避免同伴多走路。它能清晰地記住回去的路程,看來小蝸牛具有大智慧。

蝸牛是害蟲嗎?

大多數蝸牛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與其所棲息的生物、非生物環境息息相關,在生態系統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極少數種類能在短期內形成災害。初孵幼螺只取食葉內,殘留表皮,待個體稍大可用齒舌將幼葉刮食成小孔洞。也可將細小葉柄吃斷,同時在傷口處還分泌黏液汙染葉片。被危害的傷口常誘發軟腐病,並引起多種黴菌寄生,使葉片、植株腐爛壞死。蝸牛很喜歡吃蔬菜、果樹的嫩芽、作物的根、葉,所以蝸牛是一種農業害蟲。

蝸牛中的極少數物種對人類經濟活動有害,但是,目前蝸牛中的大部分種類卻面臨著滅頂之災。這一方面來自於各種人為的和自然流變的原因,另外也來自於對這一類群缺乏研究和重視。理論上,我國蝸牛種類面臨危險的最主要原因是環境的均一化,包括人工環境替換原始環境、迅速發生的工業汙染、入侵種(如褐雲瑪瑙螺)加入後的蝸牛群落均一化等,加上自然界一些隨機事件(如洪水、森林火災、連續的冷冬或連續的大旱)。蝸牛的遷移能力很差,選擇次適棲息地的能力有限,從目前不多的實例來推測,一旦上述情況發生,則蝸牛的種群乃至物種的滅絕將很快發生。人類對蝸牛的深入研究和保護迫在眉睫。

相關焦點

  • 海鮮探索|深度研究章魚、魷魚、墨魚等軟體動物(上)
    一、頭足綱我們知道,章魚、烏賊都是軟體動物/Mollusca,軟體動物是動物界第二大門,物種數量僅次於節肢動物,具名可考的便有5萬至12萬不等;從小如花生的蝸牛,到大比鯨魚的烏賊,其形態比任何一門生物都要豐富;最為關鍵的是,很多軟體動物向來是人類重要的食物來源,例如烏賊、章魚。
  • 「軟體動物」和他的玩具時代
    「能變形的機器人」,這一前所未見的新奇設定,對於彼時還是初中生的小「軟體動物」和同齡男孩來說,是炙手可熱的存在。王府井的新中國婦女兒童用品商店,有當時全北京少有的變形金剛玩具正版專櫃。約伴騎車一個多小時去王府井「巡禮」,成為小「軟體動物」每周六的例行事項。10平米大小的變形金剛專櫃前,常常趴著一群與小軟體一樣痴迷變形金剛的孩童。
  • 燕山大學「無系留軟體抓手」,1.5kg自重抓起40kg物體!
    導讀剛性抓手結構堅固,響應快,但是缺乏適應性。軟體抓手柔軟,安全,適應性極強,相比於前者,它更適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場景。但是軟體抓手也有它的局限性,例如需要被系留於複雜笨重的硬體系統(氣泵,氣閥等),另外,軟體抓手的抓取負載也較小。
  • 初中生物《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模擬題及參考答案與解析
    A.柔軟的身體外面有外套膜,運動器官是足B.都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C.種類非常多,是動物界的第二大類群D.許多種類可以食用,是我國水產養殖的重要類群2.河蚌等軟體動物中與入水管和出水管的作用無關的是( )。
  • 你知道地球上與外星人最相似的生物嗎?
    人類是地球上唯一的高等智慧生物,正因如此,我們才具有了主導地球上其他生物的強大能力。近幾十年來,我們一直在積極探尋外星文明的足跡,希望可以與可能存在的高等文明進行對話。但同時,我們也不應該忽視地球上存在的其他「聰明」的物種,儘管它們的智力遠不如人類。章魚就是公認的海洋中最聰明的動物之一,也是地球上少有的智慧生物,而且它酷似外星人。
  • 常見貝類及營養價值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貝類主產國,產量位居世界第一。我國的海洋中,生活著800餘種貝類,貝類養殖佔海水養殖總產量的80%以上,是海洋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常見的養殖品種主要有貽貝、扇貝、牡蠣、青蛤、文蛤、蟶、鮑等十餘種。
  • 海洋裡最聰明的軟體動物,它有兩套記憶系統!眼睛和人類很像!
    民間有很多關於章魚的不可思議的故事。但在科學領域,科學家對章魚的興趣有增無減。記憶系統有兩套章魚又稱「八爪魚」,是軟體動物門、頭足綱、八腕目動物的通稱。世界上有200多種章魚,它們的體形變化很大。最小的章魚只有5釐米長,較大的章魚有5.4米長,手腕跨度超過9米。
  • 人類能否能一直「稱霸」地球?劉慈欣:不好說,但要警惕2種生物
    一直以來,人類都認為自己就是地球的霸主,但地球也是有壽命的,如今已經有46億歲了。關於人類能否一直稱霸地球這個問題,霍金曾經表示:目前人類在地球上生活的日子已經是屈指可數,人類不會永遠稱霸地球!章魚、魷魚、烏賊等軟體生物除了病毒之外,劉慈欣還提到了章魚、魷魚、烏賊一類的軟體生物,在我們的餐桌上卻非常常見。
  • 教師招聘面試說課稿:初中生物《軟體動物》說課稿_北京中公教育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動物的結構與功能是相適應的。本節將繼續探究軟體動物的結構和功能等特徵,主要是通過對軟體動物的形態結構、運動、捕食等的觀察與探究,概括出軟體動物的主要特徵。通過了解軟體動物與人類的關係,增進學生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情感。二、說學情軟體動物在日常的生活中十分平常。學生對於生活中常見的軟體動物較為熟悉且有著較大的興趣,但對於整個類群的了解不夠全面。
  • 地球上最早出現的動物像一片2米長樹葉,花枝招展排洩系統卻很糟糕
    地球上最早一批動物是什麼時候產生的?此前有研究表明,地球上最早的動物可能出現在6.35億年前到5.41億年前的埃迪卡拉紀(震旦紀),中國西安西北大學和劍橋大學最近的研究進一步印證了這一結論。在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前3000萬年的5.71億年前,一種像樹葉一樣,在海洋淺水灘鬱鬱蔥蔥花枝招展的傢伙,很可能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動物之一。
  • 家有兒郎必收藏,八年級生物上第三節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知識梳理
    第一章動物的主要類群  第三節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1.軟體動物(1)代表動物――雙殼類軟體動物①(  )、(  )、(  )、縊蟶等軟體動物的外面都有兩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質貝殼②運動:雙殼類動物可以用(  )緩慢地運動。③通過身體後端的(  )吸入水,水流經身體一些器官後,再通過出水管排出體外。在吸入和排出水的過程中,攝取水中的食物顆粒並排出沒有消化的食物殘渣。④雙殼類軟體動物利用(  )與水流進行氣體交換。
  • 地球上的森林是不是越多越好?科學家矢口否認,合適最重要!
    地球上的森林是不是越多越好?科學家矢口否認,合適最重要!我們印象中的森林綠油油的一片,素有地球之肺的美譽。其中擁有無數的生物,它們每天生存在森林中,森林就是它們的家園。一直以來,很多科學家都想去森林裡探索一番,不過森林實在是太大了,再加上其中兇險萬分,有各種各樣的動物,所以都不會貿然前往。森林中的很多動植物都能淨化空氣,就比如人類吸收的氧氣,排放出二氧化碳,都會被森林吸收。它的作用相當大,很多人便生出這樣一個疑問,是不是森林越多越好呢?科學家卻不認為。如果森林突然多了一倍,並不是一件好事,為什麼科學家會這樣說呢?
  • 地球上最聰明的7種動物,一些行為你已完全無法想像了!
    非洲灰鸚鵡是公認最聰明的鳥類之一,約有2到7歲人類的智商、2歲小孩的情感。灰鸚鵡具有極強的語言模仿能力,並與飼養者良好互動,甚至可以根據邏輯推理解決難題。在2011年一項研究中,灰鸚鵡不僅能夠通過線索找到食物,沒有線索的情況下通過推理也找到了食物,這種能力以前只在人類和靈長類動物中發現。最著名的一隻灰鸚鵡Alex,能夠說1000多個詞彙。
  • 世界上的動物有哪些種類?
    目前地球上已知的動物大約有150萬種。動物可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大類。脊椎動物身體背部都有一根由許多椎骨組成的脊柱。一般個體較大。今天追逐動物又可分為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獸類五大類群。魚類是脊椎動物中最多的一個群。包括海水,魚和淡水魚共有25000~30000種,如鯉魚、黃花魚等。兩棲類有2000餘種。如青蛙等。
  • 從赤道到北極,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種狼
    最白的狼,北極狼。北極狼又稱白狼,以一身濃密純淨的白毛而聞名。北極狼主要生活在於歐亞大陸北部、加拿大北部和格陵蘭北部,活動範圍多在北極圈內。它們是灰狼的一個亞種,大體相似,但略有不同,主要體現在北極狼有更加細長的身體和發達的肺部,以適應北極獨特的冰川地形。最大的狼,北美灰狼。
  • 誰是地球上最孤獨的動物?
    某些動物或因體型巨大,或因異常美麗,或因呆萌可愛而被我們關注,但那些極易被忽略的、極其微小或罕見的、我們聞所未聞的動物呢?它們的孤獨誰能知曉?今天小U就帶大家看看那些最孤獨的動物們。曾經,它是這個世界上最出名的犀牛,也是世界上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在蘇丹出生的1973年,整個非洲大草原上還有1000隻它的同類,最長可達1.5米的犀角(rhinoceros horn)讓它們成為最受盜獵者關注的一種犀牛。隨著捕殺和盜獵頻發,北白犀的數量急劇下降。
  • 「世界上最聰明的章魚哥會預測世界盃,還預測的非常準」堪稱神算子...
    我們都知道人類是現在地球上唯一的擁有文明的生物,我們區別於地球上其他生物的重要原因,就是人類會思維,會建造完整的社會組織和管理系統,還會使用工具,而地球上的其他動物可能也能發展出社會性,但是距離會思維還有很遠的距離,所以它們的發展速度永遠比不上人類,不過地球上還是有一種生物的智慧程度可能會讓人有點危機感,它就是章魚。
  • 2015我最想推薦的漫畫!今日推薦者:軟體動物、misa、陳某源
    根據這個標準我們列出了780部作品的大名單(如果有符合標準而我們沒有列出的作品,也可以推薦),供大家推薦。今天為大家推薦的是:Rayna Li、王俊、矮子貓NO.1:軟體動物#黑白漫文化·2015我最想推薦的漫畫#推薦活動!大家好!本次的推薦人是原《電軟》編輯@軟體動物 。推薦的漫畫是:1《JOJOLion》;2《正義鎧甲人》;3《銀河巡警JACO》;4《漂流武士》;5《亞人》。
  • 為什麼有科學家說章魚可能不是地球生物?
    章魚是地球上非脊椎動物中最聰明的一種生物,從我們人類的視角來看,章魚與其它非脊椎動物相比、甚至與很多更高級的脊椎動物相比,擁有著諸多獨特的生理結構和行為特徵,似乎與地球上的生物「格格不入」,因此一些科學家說章魚似乎不是地球上的生物,看起來像是外星球過來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