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攤經濟火爆#
2020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因為疫情的原因,很多人都只能待業在家。但也有很多的人,暫時放下了原本的職業,開啟了地攤創業模式。就這樣,好多城市熟悉的地攤兒火了,夜市也開了。下班後,約上三兩個好友,聚在一起喝喝酒、擼擼串,談天說地,這樣的生活豈不快活!
而且,因為目前國家大力支持發展低碳經濟,再也沒有城管追著大街小巷的跑。所以,不僅是小商小販在擺地攤,就連很多商人白領也利用一些空閒時間,出來擺起了地攤。而國家之所以這樣做,目的就是為了振興社會的經濟。不過舒適化,地攤經濟這種形式還是很好的,不僅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還讓匆忙而又冰冷的城市增添了很多的煙火氣。
關於地攤經濟,並不是現代社會才有的。擺地攤這樣的方式,也是從古至今一直都有。只不過,它在古代並不叫做擺地攤,而是叫做跑江湖。那時候,通過買賣商品賺取差價的人,被稱為「商賈」;而行走四方賣貨的,則被稱為「商」。舉個例子說吧,按如今來說,在夜市擺地攤的小老闆,被稱為「商」;而開了自己的店鋪的,比如現在一些專賣店、連鎖店的,被稱為「賈」。
而且,古代擺地攤的營銷方式也有很多種,比如:掛旗子、喊吆喝、找當地知名人士提個字寫首詩,這個就好比我們現在找一些知名的演員或明星代言蟾片。不得不說,古人的智慧和營銷方式哦可是一點也不比如今的我們差。
關於地攤經濟的發展,在原始社會末期時因為出現了私有財產,所以也就順應自然地有了擺地攤的現象,而且不太受到限制;到了奴隸社會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商業發展也較之前更加繁榮,因此,擺地攤的現象也比較頻繁;而進入封建社會後,因為當時的社會需要把農民固定在土地上,因此歷朝歷代基本上都施行重農抑商政策,這樣一來,就大大地壓制了商業的發展。
而到了宋朝以後,隨著經濟的發展,各個城市的格局也都突破了坊市的限制,因此,市民的生活坊市也開始逐漸豐富。在舊的市場格局被打破後,新的商品交易形式也隨著發展了起來。有一個群體逐漸地走進了人民的生活中,他們挑著擔子,推著小車,走街串巷的販賣商品。而且,這樣的方式採取了因地制宜的方式,他們所賣的商品也因時而變,市民需要什麼,他們就買什麼,那個小小的貨擔,宛如一個移動的百貨商店。除此之外,他們還一邊走街串巷一邊吆喝,這樣的方式,跟我們如今的直播賣貨有一拼。
這個群體,被稱為「貨郎」,而且,這些「貨郎」的賣貨能力,可是一點有不亞於如今的李佳琦和薇婭。不得不說,古人還真的是很有智慧,不僅知道用這樣的方式太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還懂得怎樣的方式能夠更有效地將自己手中的商品賣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