賭王何鴻燊曾對何猷君 說:「我什麼都可以給你,唯一不能給你的就是學問。」
因為何猷君這樣的人,常規的物質幸福對他的刺激已經可以忽略不計,如果沒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和社會追求,反而比常人更容易墮入極端的空虛。
極端富有而無追求的人,就變成了一個成天吃喝玩樂,手裡拿著一堆錢的暴發戶。
在這一點上,一個普通的孩子可能因為自己稍微掙了點錢,改善了生活水平,買了一身新衣服、一隻新手機而高興快樂。
所以普通人相比有錢人,更容易感到生活的困苦,但也更容易感知幸福。
那如果普通人突然天降橫財,比如中了500萬彩票,豈不是要當場「幸福si」。
估計許多人會偶爾閃過這樣的念頭,但別隨便許願,萬一實現了呢?
英國作家王爾德曾經無限感慨過:
人生有兩大悲劇:一個是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另一個是得到了想要的東西。
許多人一定會說,我不怕中500萬,如果這是悲劇,希望這樣的悲劇多一點,如果你們怕,把你們中500萬的機會給我吧,我是助人為樂的好青年。
這當然是玩笑,因為你對誰許願,都不能保證你中500萬元彩票。
但這個道理千真萬確,對很多人來說,中500萬或者突然獲得一筆飛來橫財,絕對不是一件幸運的事,更可能是悲劇的開始。
01
先說一個真實案例,如果一個人中了1000萬元彩票,你覺得四年後他會怎麼樣?
大連的張長順同志用父母、妻子和兒子的生日號碼作為幸運號,組合編排成一張12+2的1584元複式彩票,獎金總計813萬。
「翻身做主人」後,他先買了兩套房,一輛霸道。
不像別人開始拿錢做生意的老套路,他幹起了自己「最擅長的事」:繼續買彩票。8個月時間,他把所有錢花光,不但沒中,還欠了200多萬。
看完這個案例,你是不是覺得很唏噓,而類似的買了彩票,幾年後變得一貧如洗的案例太多了。
這可不是瞎掰的,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曾調查過,近20年來,美國彩票中獎者中獎之後的破產率高達75%。
美國男子愛德華茲中了2700萬美元的大獎後,斥巨資購買了豪車豪宅和私人飛機,揮霍無度染上毒癮。他和妻子不到5年就宣布破產,兩人搬至一間老破小的儲藏室居住,不久後妻子也離開了他改嫁他人。
英國女孩Jane Park中了100萬英鎊(約合859萬元人民幣),辭掉收銀員的工作後,肆無忌憚地揮霍,頻繁地整形讓她「渾身像火燒一樣疼」她感到自己失去了人生目標,也無法交到真心朋友。「真希望自己當初沒有中獎。」她說。她甚至想要起訴彩票公司。
中大獎後,人生沒有走上巔峰,而是變得癲瘋,看來外國的月亮也不比咱圓多少。
不光是買彩票,所有飛來橫財都不是命運的垂青,更像是命運的詛咒。
前兩天,看了一個關於「拆二代」的社會調研。
有一個80後讓人印象深刻,家住上海寶山,「因拆而富」之後,父母先「膨脹」了。
他們認為,如今兒子已不再適合做月薪三四千的工作,該找一份更適合自己「身份」的工作。
可換工作並沒有預想中簡單,面試的時候,他屢屢碰壁,十分受挫,「別人都行,為啥就我不行?」
打擊之下,他變得頹廢,整天泡網吧、打麻將,幾個月不回家……
父母很擔心他染上惡習,對他加強了經濟約束,一天只給15塊的飯錢。
無奈之下,他只好找親朋好友借錢。還不上了,這些親友就去找他的父母討要,一家人的生活變得一團糟。
這不是個例,相比之下也不算最糟的境遇,畢竟一夜暴富後,返貧的大有人在。
「拆二代」多為80後和90後,在同齡人正在為了房子、車子、票子艱苦奮鬥的時候,他們坐擁幾套房產或是擁有大筆現金。
這是多少人都羨慕不來的生活。
可從調查中發現,暴富後認為自己變得更開心的人不到一半。
有些人會迷上賭博,甚至還有人開始吸毒。
還有很多人因投資失敗、遭遇傳銷等各種原因,很快把錢花完了,存款回到了拆遷前的狀態,但心態再也回不去了,比之前更加痛苦。
「有錢了,還去工作幹嗎?」
這類問題壓根不是投資問題,而是生活態度的問題,而豐富的物質生活無法彌補自我價值感的缺失。
即便有錢如何猷君,有不上班的自由,內心卻更加焦慮孤寂,「缺乏積極在新環境中建構自我的熱情。」
「暴富」竟也成了「包袱」。
02
每個人都在追求財富,但極少有人擔心,自己無法控制它。150年前的世界巨富,只有洛克菲勒留下的埃克森美孚(從標準石油拆分而來),歷經100多年,還留在世界五百強榜單。
洛克菲勒認為:
「財富是負擔,巨大的財富是巨大的負擔」,並為後代駕馭財富的能力,憂心忡忡。
直到小洛克菲勒完美繼承新教徒克勤克儉的文化,勤奮工作。格局寬廣的他,最終也妥善處理好「科羅拉多燃料與鋼鐵公司大罷工」事件。
老洛克才放心把遺產交到兒子手上,那時的小洛克菲勒,已經47歲。
回頭來看,同時代的其它富人家族,大多泯然眾人,富不過三代。
財富越強,越要克制。
人如果不夠格當財富的主人,勢必被其反噬,擁有的越多,被拖垮得越慘,甚至帶來滅頂之災。
靠運氣得到的錢,最後都會靠實力虧掉。
所以,財富是一回事,駕馭財富的能力是另外一回事。
03
人似乎只有享不了的福,沒有受不了的罪。
「暴富」 越來越成為吸引眼球的字眼,但是多數人卻要面對無力掌控巨額金錢的事實。
越來越多的人,把「快財」妖魔化,說它很危險,其實我覺得呢,一個人過得好與不好,與是否暴富沒太多直接聯繫。
像曾經火爆全網的坐擁10棟房卻賣12元的鴨仔飯的廣東老闆,拆遷的房子在市中心,140平,至少20萬/m。
老闆卻依然正了八經地賣鴨仔飯。
聊天八卦的保潔阿姨,也動輒坐擁好幾棟樓,別問為什麼不去掃自家的樓,問就是樓太多掃不過來。
想自由點的,當司機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帶著租客找房子,路過自家房產,隨手一指:那幾棟樓是我的,想租可以考慮考慮。
坐在後座的房客不自覺坐直了身子,掃碼的手尊敬中帶著一絲顫抖:房租可以低一點嗎?
為了打發時間,開個燒鴨店、開個小賣部,賺錢還是其次,主要是為了多接觸人,沒事聊聊天。畢竟說不準兒明天睡一覺起來,家裡的地和房子又要拆遷了呢?
總有人調侃:
在廣東,穿背心、打底、短褲、人字拖的人可不能得罪,沒準兒你住的高檔小區就是他的。
「暴富」之後,並不是通過工作掙錢,而是通過工作保持生活節奏不被打亂,財富只是成為他們某種保障和讓生活變得更好的工具,並未賦予所謂「改命」的角色。
這樣的人往往會免於財富的負面衝擊,日子還過得蒸蒸日上。
而上班的心態也完全改變,有錢後,工資低不要緊,被甩鍋沒得怕,領導不爽看都不看,因為分分鐘就可以把他們「炒」了。
財富帶來了更多的選擇權和安全感,更重要的,是人們聽都聽過,見沒見過的「工作的樂趣」。
04
古人認為:德不配財,人們駕馭不了超出自己認知的財富。
認知就好像你的精力,財富就像貓,當遇到彩票這樣的飛來橫財,就好像你貪圖貓咪的美色,收養了太多貓,超出你照顧它們的能力範疇,人會累,貓會打架,也更可能得傳染病,當然享受不到擼貓的樂趣。
當然反過來也一樣,你可以請阿姨,或者把家人都叫上,提升認知能力,就可以逐漸養越來越多的貓,實現擼貓快感加成。
比如巴菲特,這位總是名列富豪榜前幾位的富豪,他數目龐大的財富,都來源於對股票投資方面的超強認知。
洛克菲勒說過:如果把我剝得一文不名丟在沙漠的中央,只要一行駝隊經過,我就可以重建整個王朝。
你的財富水平,會向認知水平靠近。
如果認知不夠,即使突然間獲得很大一筆錢,才發現,生活節奏在一夜之間全部打亂,緊隨而來的欲望讓日子愈發失控。
錢再多也好,完全遁世、脫離社會的生活,恐怕都不是普通人追求的結果。
對於一般人而言,更多的是如何將收入與消費可控。
人們不生產時就消費,只出不進,無異於坐吃山空。
與其指望一夜暴富,不如嘗試讓財富與個人同步成長,有能力持續掙錢,並且有多種收入渠道。
至於消費,用竇文濤的話說,你的欲望永遠比財富少一塊錢。不過度消費能力範圍以外的東西,不要養太多的貓,你的基本面就會穩定很多。
有點兒想法、花心思生活的人,在面對手中的財富,才能收穫生活的驚喜與多面性,不知不覺中得到了自由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