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廣東省佛山市公安局發布了佛山地區2020年新生兒取名熱門榜單。其中,男孩取名為「梓睿」的最多,每1000個男孩中就有2個「梓睿」;女孩叫「梓晴」的最多,約1000個女孩裡就能有4個「梓晴」。
在過去5年裡,佛山人對「梓」的偏愛都非常明顯:
這一屆的父母對這些「言情小說成精」的名字有多偏愛?
看一下「起名通」對2015年540萬新生兒姓名數據的調查,你就明白了:
就連前不久,給4隻大熊貓寶寶徵名,網友的熱門評論都是:
其實,取名還真的是一件非常講究的事。我們讀過的許多文學作品,名字就包含著作者的巧思。
比如《紅樓夢》中的「甄士隱」、「賈雨村」、「元迎探惜」姐妹。
再比如金庸筆下,用《靈樞》《素問》兩部醫書起名的程靈素;名字取自《道德經》的「官定CP」——任盈盈和令狐衝;而《笑傲江湖》的林平之和《天龍八部》中的遊坦之,名字雖然「平之」「坦之」,身世卻都恰好與之相反……
聽起來好像也挺簡單的,但是真到了取名字的時候,可能有不少人都會發現,要取一個又好聽、又有文化底蘊、又不容易重名的名字,可真是太太太太難了!
自己翻爛了一本新華字典才湊出來的名字,也就和網上的「小說人名生成器」一個水平。
那麼,以前的人都是怎麼起名的呢?有沒有我們可以借鑑的地方呢?
今天,阿信就想和大家講講,關於名字的那些歷史。(想看取名技巧的朋友們,也可以直接跳到最後的part查看~)
《三國演義》裡的人名
怎麼都是單字名?
不知道大家小時候看完《三國演義》,會不會有這樣的疑問:這裡面的人物,名字怎麼全都是兩個字的?如果出現了三字名,那肯定是因為他是姓諸葛、司馬等等的複姓。
這還真不是錯覺。據統計,《後漢書》、《三國志》記載的人物中單字名的比例高達98%和99%。
這是為啥呢?
其中一個原因,來自我國古已有之的「避諱」傳統。「避諱」一方面是為了顯示地位尊卑,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自己免受「巫蠱之術」的侵害。
巫蠱之術,就比如安陵容念著「華妃去死」扎小人
先秦時代的傳統,還是僅避死諱;到了兩漢,需要避諱的地方越來越多,就引起了很多的不便。
這時候,起單字名就能減少許多麻煩。就像漢昭帝,從「弗陵」改名單一個「弗」字,就是「以二名難諱故」。
而對於士人階層來說,他們在帝王名諱之外,還需要避父祖等家諱。因此,單名很快形成一種文化習慣,風靡全國。
唐代詩人李賀,就因為父親名為「晉肅」與「進士」同音,以「避父諱」的理由被禁止參加進士考試,仕途失意。
除了避諱,王莽的復古改革也影響了大家取名的意願。
當時的經學家們,根據《公羊傳》中「二名非禮也」,「《春秋》譏二名」的說法,認為單字名才符合古禮。在王莽篡位之後,他就特別頒布了「令中國不得有二名」的詔書。
於是,單字名就成為了這個時期儒生們的取名風尚。
不過,根據顧炎武的考據,這個「古禮」其實並不是不許取雙字名的意思。
春秋戰國時期的很多人名,其實都是兩字的,比如我們熟悉的公子扶蘇、齊桓公小白、晉文公重耳。
動畫《秦時明月》中的扶蘇
順帶一提,那個時候,即使是公侯之家,起名也非常「接地氣」,比如晉成公因為屁股上有黑色的胎記(一說黑痣),於是起名叫黑臀,除此以外,還有人叫黑肱、黑肩、黑背……
這麼一看,老子因為耳朵大所以名「耳」字「聃」,也就平平無奇了呢。
王羲之、王凝之、王獻之……
怎麼都是「之」字輩?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取名的風向又發生了變化,「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風尚下,「譏二名」的儒學理論沒啥市場了。
熟讀歷史的小夥伴會發現,當時也有幾個非常流行的取名用字。比如數學家叫祖衝之、畫家叫顧愷之、史學家叫裴松之,從王羲之到他的重重孫子輩,琅琊王氏就有:
宴之、允之、羲之、頤之、胡之、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獻之、陋之、裕之、靜之、鎮之、悅之、標之、唯之、秀之、延之、輿之……
繪本《蘭亭序》中的曲水流觴
家族的五代人共用一個「之」字,這時候,他們怎麼就不避諱了呢?
根據陳寅恪的研究,在名字裡加上「之」字,和當時風靡一時的五鬥米道有關。而在這類名字中,「之」代表了取名者的信仰傾向,只是一個虛詞,並沒有實質性的字義,所以不用避諱。
王氏家族就是張道陵五鬥米道的忠實信徒,《晉書 王羲之傳》就記載:「王氏世事張氏五鬥米道。」
故宮院藏的青玉王羲之愛鵝圖意山子,描繪的就是王羲之和道士來往、寫字換鵝的故事。
信奉到什麼程度呢?
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任會稽內史時,孫恩起義包圍了會稽城,然而他不僅不設兵守御,還一臉篤定地告訴手下:我已經祈禱天師相助啦!叛軍馬上就會不戰自敗。
當然,受過歷史唯物主義教育的大家都明白,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放棄抵抗的結果,當然只有城破人亡一條路了。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孫恩其實也是「五鬥米道」的道士。他身死之後,也有許多名中含「之」的人士受到牽連,這就是後話了。
而除了「之」字,「道」、「曇」、「靈」、「僧」這些有宗教意味的虛字,還有宗教相關的神仙、法器,也常常用來取名字。
所以,我們能看到:
王僧辯、王僧朗、姚僧垣、崔僧護、王曇首、荀曇、李瞿曇、姚悉達、殷梵童、姚菩提、蕭摩訶、崔目蓮……
再後來,道教和佛教開始被世俗政權所打壓,這股取名風潮,也自然就漸漸沒落了。
蕭十一郎和閏土
名字都從哪裡來?
魏晉時期世家大族留下的另一項傳統,就是講究世次傳承的宗族譜牒。
隨著宗族越來越龐大,想要理順輩分關係,在人名上做標誌,就成為非常方便的選擇。
最開始,大家使用偏旁部首來表示同一個輩分,但是偏旁的數量有限,於是,我們熟悉的命名法出現了:以共用字來標識輩分。
《天龍八部》裡,少林寺就是「玄」字輩當家
隋唐以後,這種現象進一步發展,出現了稱呼行第的風尚。
所以我們看到,韓愈寫給張籍的詩,叫做《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祭禱侄子的祭文,是《祭十二郎文》;
杜甫欣賞了李十二娘的劍器舞,寫下了《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和李白一起找朋友喝酒,是《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
圖:《長安十二時辰》
所以說,阿信也可以合理地胡說八道懷疑,古龍筆下的蕭十一郎、風四娘、燕十三,這些數字命名法,都來自他對唐朝的偏愛呀!
我們知道,除了字輩命名法、數字命名法,生活中還有一種非常常見的取名方法,就是五行相生相剋法!
比如大家中學的好朋友閏土:
「我早聽到閏土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紀,閏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親叫他閏土。」
這種起名的風尚,其實是在宋代發揚光大的。
這個理學大發展的時代,讀書人開始玩「象數之學」,陰陽五行之說也被運用到了姓名領域。
於是,按五行相生理論,爸爸叫朱松,松屬木,木生火,他兒子就叫做朱熹(熹是光明、熾熱的意思)。
爸爸叫秦檜,木生火,他兒子就叫做秦熺;火生土,秦熺的兒子就叫做秦堪。
知道了這麼多
我還是不會取名怎麼辦?
阿信能猜到,現在肯定有人要問了:現在都是小家庭了,不排字輩和行第,又沒人信那些鬼鬼神神了,感覺還是沒有get到起名的技巧呀!
不要慌,阿信這就揭曉珍藏已久的獨門秘方!
首先,關注每年的新生兒名字常用字,咱們能規避的要儘量規避。
如果想要查詢重名,現在各個省市的公安網上辦事大廳或者政務服務網基本上都上架了「同名同姓查詢」功能,先做到知己知彼,起名時才能百戰不殆。
北京市同名查詢
第二點,實在不會起名,掌握「男《楚辭》,女《詩經》,文《論語》,武《周易》」的方法準沒錯。
想想「王國克生,維周之楨」的王國維、「前望舒使先驅兮」的戴望舒、「朕皇考曰伯庸」的馬伯庸、「雄州霧列,俊採星馳」的周星馳、「君子豹變,其文蔚也」的莫文蔚……
他們早就用名字向我們證明了:古代詩文千千萬,你一定能找到一塊還未被大眾開闢的處女地!
如果查找古詩文對你有難度,阿信還可以向你推薦去年我們家的絕美圖書——《中國傳統色》!
對於每一個顏色,這本書都介紹了與之相關的詩文與典故,比如天水碧,比如海天霞。總有一種美麗的意象、美好的寓意,能配得上你家可愛的娃!
當然,也要注意,好名字也要和姓氏匹配。
《文化的鏡象——人名》的作者王建華教授(這也是個充滿了年代感的名字)就講到,自己有的同學姓賈、胡,還曾因為不能改為賈批修、胡造反之類的名字而傷心過。
另外,居住在廣東地區的朋友們還要特別留意,選定了名字,也別忘了普通話和粵語發音都試一試。畢竟,有些好聽的粵語名,普通話發音還是挺尷尬的,反之亦然……
粵語:越吃越傷
阿信還要強調的是,別看每年都會有「爆款名」出現,但實際上,如今的重名情況已經有很大的好轉了。
據統計,「80後」的爆款名覆蓋率高達17%;而到了「00後」,這一比例已經下降到了8%。
所以,千萬不要為了取一個獨特的名字而過分地標新立異。父母「圖一樂」起的奇葩名字,也許就會給孩子帶來其他人的捉弄和嘲笑。
畢竟,名字可以改,被起奇怪外號的傷痛,卻會長久地留在記憶中。
參考資料:
[1] 《取名的神奇「分水嶺」:為什麼東晉之後兩個字的名字漸漸變多了?》,國家人文歷史,元微之
[2] 《滿大街的孩子都叫「梓睿」與「梓晴」,其實是個古老傳統 | 短史記》,短史記,言九林
[3] 《人名現象與社會心理》,王建華
[4] 《這些古人的名字有毒,請讓我笑著活下去》,看鑑
[5] 《古有曹孟德,今有謝廣坤:爆款名字背後都有啥講究?》,溯源君OCC
#今日份互動#
你遇到過哪些讓你印象深刻的名字呢?你的名字有什麼來歷嗎?
歡迎在留言區和阿信分享~阿信將隨機抽取2名幸運鵝每人贈中信好書一本。
你能區別姓、氏、名、字嗎?
你能準確地稱呼家族中的每位親屬嗎?
取名還有那些講究?
中國色彩體系的重建
給了中國人自己一個欣賞美學
表達美學的語境
-End-
編輯:桑桑
2021.1.16
更多經典書單和深度好文
歡迎關注「中信出版集團」公眾號
點「在看」,給阿信加雞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