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聖誕節又到了,中文的自媒體上,又傳來各種黑聖誕節的帖,有噴聖誕節的,有造謠說官方已經禁止過聖誕節的。同樣的戲碼,年年上演。
那就,看看程老漢的這篇舊文?——
「在我的故鄉不大通行吃羊肉,闔城裡,每天大約不過殺幾匹山羊。北京真是人海,情形可大不相同了,單是羊肉鋪就觸目皆是。」
這是魯迅老師雜文《華蓋集續編.一點比喻》的頭兩句。聽說讀孔丘孟軻長大的人腦子裡成天就縈繞著「子曰詩云」那一套,程老漢是讀毛澤東魯迅長大的,毛魯兩位老師的語錄偶爾也會有來由沒來由地湧上心頭。2000年程老漢第一次在香港過聖誕節,平安夜在尖沙咀水洩不通的大街上挨擠時,當時沒想起毛老師(慚愧),但想起了魯老師這段跟聖誕毫不相干的話來——不過有幾個關鍵詞被我替換了:
我的故鄉不大通行聖誕節,闔城裡,聖誕大約不過寄幾張聖誕賀卡。香港真是人海,情形可大不相同了,單是聖誕紅帽就觸目皆是。
不僅觸目皆是小紅帽,香港的聖誕節還來得早收得晚,茲拉茲拉大約要折騰上兩三個月。2005年費俊龍、聶海勝兩位航天員訪問香港,到中環的「聖誕歡樂小鎮」(香港旅遊發展局應節搭建的臨時遊園設施)為香港市民點亮聖誕樹的那天,是11月28日——距離聖誕節還一個月。
這不叫聖誕節,該叫「聖誕季」。
(2005年11月28日,費俊龍、聶海勝到香港中環的「聖誕歡樂小鎮」點亮聖誕樹。)
聖誕節變成「聖誕季」的原因並不是宗教,而是商業,且僅僅是商業。
聖誕節裡賣得最火的商品是兒童玩具,但商家得留出時間給孩子們來提醒他們的父母買玩具。因為有的家長比較缺心眼可能會忘了買玩具,有的家長比較摳門妄圖矇混過關不給孩子買玩具,所以,早早地擺出聖誕樹,好讓孩子們從看到聖誕樹的那天起,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反覆叮嚀反覆落實,以確保聖誕節那天一覺醒來「發現」聖誕老人送來的禮物,從而確保商家賺到錢。
聖誕季是兒童和商家雙贏的季節。
也是商品大減價的季節。
聖誕減價是香港商家的傳統,節前節後都有不同商品減價。香港的商品減價有幾個特點:一是真減價;二是折扣幅度很大,嚴重的低到一折二折,看上去離血本無歸不遠了;三是減價面極其廣泛,吃的喝的穿的玩的,啥都減價,連奢侈品都減價,幾萬塊錢一隻的高級手錶半價不到就敢賣(不過這樣狠的好事比較少)。
香港是旅遊城市,這裡的旅遊跟內地那種「上車睡覺下車看廟」的旅遊不一樣,主要是購物和娛樂,而聖誕正是香港的特色娛樂項目(內地、臺灣都比不了),也是香港旅遊的優勢。費俊龍、聶海勝為香港市民點亮聖誕樹一年後,2006年12月,內地有10位博士生發表聯署文章,對內地近年來聖誕節「日趨流行」焦慮到不得了。
俗話說,騎白馬的不一定是王子,可能是唐僧;帶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可能是蒼蠅。聖誕節對基督教也許有宗教的意義,但對於更多的人來說,不過就是一個休閒娛樂的機會,跟宗教毫無關聯。不僅香港,就連聖誕節發源地的歐洲國家,聖誕節的世俗意義、商業意義也早就遠遠蓋過了宗教意義。
10多年前就有報導說,美國的小朋友們發現聖誕禮物都「MADE IN CHINA」,想當然以為聖誕老人是個中國人。您覺得,美國的博士生們,該不該像中國的那10位博士生一樣,也來擔憂一下呢?
其實,聖誕節本來跟耶穌基督沒關係。
2008年聖誕期間,有基督徒在程老漢的博客上留言說:「《聖經》裡從來就沒有聖誕!(聖誕節)只是羅馬人曲解或出於政治目的造出來的一個節日。耶穌出生在哪一天沒有人知道,不過可以肯定的不是12月25日。耶穌不是聖人,祂是神,自有永有,祂從來沒有叫人紀念的出生,祂只叫人記住祂受死,三天後復活,將來必再降臨拯救世人。」程老漢不是基督徒,對這位基督徒的這句話也是半懂不懂,但其否定聖誕節的中心思想是看懂了。
《聖經》裡確實沒有關於耶穌生日的記載,耶穌究竟生於哪一天,一直就是一筆糊塗帳。《聖經》裡也沒有紀念耶穌誕辰的說法,只叫基督徒紀念耶穌的受死,耶穌受難節、復活節才是基督教真正的宗教節日。
而12月25日本來是非基督教的羅馬人的太陽神節,也是異教的波斯人的太陽神米特拉節。實際上,這一天也是羅馬儒略曆的冬至日。
歐洲人不懂24節氣,但他們懂「兩分兩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每年的春分、秋分兩天,日與夜幾乎一樣長,而夏至的白天最長,冬至的白天最短。這是非常明顯的天文現象,地球人都懂,很早就懂了。英語裡,春分是vernal equinox,秋分是autumnal equinox,夏至是summer solstice,冬至是winter solstice。
冬至是大日子,古人認為,冬至是死而復生的轉折點,中國廣東人甚至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意思是冬至比農曆新年還重大。
距今4千年前,每年一到冬至日,信仰古老宗教「德魯伊教(Druid)」的歐洲居爾特(Celt)民族,便會聚集到巨石陣(Stonehenge),隨著大祭司(Arch Druid),一起頌揚大自然的神聖與美好。
古羅馬人也非常重視這個日子,其實就是找個理由休息一下、happy一下,就在12月25日搞了個太陽神節。
對冬至的高度重視,實乃古老農事信仰、歲時節令信仰的反映。
到了公元350年,教宗尤利烏斯一世宣布12月25日是基督的生日,就把人家異教的節日變成他們的節日了。——其實,這個日子被天主教定為聖誕節,目的是要把羅馬人慶祝冬至的盛大節日收割起來、納入他們的教。
然後是商家操作,變成世俗的商業的節日。
這有點像「雙十一」,原來明明是「光棍節」的,經過商家的操作,變成舉國甚至「舉球」狂歡的購物節了。
如果沒有世俗的、商業的操作,聖誕節不會有今日之盛。復活節也是西方社會的長假期,香港的復活節假期跟農曆春節一樣長達三天,比聖誕節假期還多一天,但復活節並沒有成為「舉球同歡」的節日。
比如,基督徒看中了古羅馬農神節裡擺出來的冬天不會落葉的針葉樹,就把它搬到了所謂的聖誕節裡,為白雪皚皚的冬日平添了一抹象徵生命的綠色。從世俗和商業上講,這是個很好的創意,光是銷售聖誕樹就不知創造多少利潤。
法國斯特拉斯堡的牧師,Johann Konrad Dannerhauer,抱怨這一習俗與《聖經》教義相悖,讓人迷惑。這位牧師認為,聖誕節損害了基督教的教義。
本來,聖誕樹也必須到平安夜(12月24日夜)才可以立起來裝飾,在1月6日主顯節之後移走。世俗的說法指出,提前和推後這兩個日期都不吉利。但是,商人們不管這些,在一年一度的聖誕節購物旺季,許多商店在10月底就把聖誕樹立起來,一直擺到新年之後的1月底。這不是裝飾節日而是裝飾商業。
再比如,聖誕老人也只是一個世俗傳說而不是《聖經》傳說,跟耶穌沒有一毛錢關係。這位身穿紅外衣、白鬍子、白眉毛的老人傳說是公元4世紀時小亞細亞(即今土耳其)米拉的主教尼古拉,他被描述成一個和藹可親、慷慨濟貧的善人。聰明的商人把這個可愛老頭善加利用,配上馴鹿、雪橇、大紅色大背囊等標準三件套,將他塑造成聖誕商業季的吉祥物。
經過幾百年的操作,聖誕節已逐漸成為一個普天同慶、尋歡作樂和商家擴大財源的節日。
基督教的正教人士對此表示不滿,指責人們只顧聖誕節快活,卻忘了基督誕生的重大意義。
你瞧!
公元紀年倒實實在在是因耶穌而起,公元元年就是耶穌誕生之年。雖然後來學界考證指耶穌並非生於那一年,但當時就是這麼算的,就是這麼認定進而這麼規定的。
公元紀年原先就叫「基督紀年」。英語裡,「紀元前」是「B.C.」,就是「Before Christ」(基督前、主前);「紀元後」是「A.D.」,是拉丁文「Anno Domini」(主的年份)的縮寫。後來,為了讓非基督教世界也接受這個紀年法,他們改用「B.C.E.」(Before the Common Era)和「C.E.」(Common Era,意即公元)來分別代表「紀元前」和「紀元後」。但是,「C.E.」不也可以被解釋為「Christian Era」(基督紀元)的縮寫嗎?「B.C.E.」不也可以被解釋為「Before Christian Era」(基督前)的縮寫嗎?
表面上改成世俗表述,其實還是暗含著基督。如此看來,公元紀年是西方人的一個大陰謀啊!
那麼,我們要改掉這個紀年法嗎?改成「黃帝紀年」還是「孔子紀年」呢?要不就改佛曆來個宗教對宗教?
端的是: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
鐵拐李舞劍懵懂懂,藍採和踏歌醉茫茫。
忽而嗨喲呀呼嘿嘿,呀呼呀呼當裡個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