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鄧倫、王麗坤、羅晉等人主演的新版《封神演義》引發熱議,有點讚的,也有吐槽的。有人說王麗坤飾演的妲己太清純,完全沒有妖媚魅惑的氣質,還不如鄧倫飾演的男狐妖到位,有人說咋還整出個「男狐狸精」呢?狐妖不都是女的嗎?今天來說一說「狐狸精」的形象變遷史。
平常我們經常說的「狐狸」「狐狸精」是個偏義詞,特指「狐」,虛指「狸」,重點在狐上,狸只是陪襯。從文化意象上來說,雖然「狐」與「狸」是兩個獨立個體,但古人經常加以混用,不仔細區分,籠統稱為「狐狸」。《左傳·襄公十四年》說:「狐狸所居,豺狼所號」。
北齊時劉晝在所著《劉子·審名》中說:「狐狸二獸,因其名便,合而為一。」這說明,古人知道是有區別的,但為了稱呼便利的緣故,就不仔細區分了。《西遊記》裡牛魔王找的「小三」玉面狐(狸)精,在第60回中說是「玉面公主,是萬歲狐王的女兒」,到了下一回又成了「原來是個玉面狸精」,作者也沒有刻意一致起來。
雖然狐狸兩字連用,但狐與狸不同,左為狐,右為狸。圖源:百度百科
在早期,至少在晉以前,狐(為稱呼便利,此後統稱狐狸)還是相當正面的形象。上古時期,狐狸被視為品德高尚,富有靈性的不尋常動物。《禮記·檀弓》說:「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首丘,仁也。」狐狸被視為「仁」的象徵。「狐死首丘」已經演化為成語,表達對故鄉至死不渝的眷戀之情。
古代狐皮被製作成珍貴的狐裘,有嚴格的穿著等級限制,其中白色的狐裘皮最珍貴,是天子獨享,其他人不得僭越。《禮記》中有「君衣狐白裘」的記載。在高度重視禮制,特別重視事物象徵意義的古代,狐裘能夠成為天子冠服,說明至少在先秦時代,狐狸是非常正面、積極、向上的形象,還沒有後世才有的「狐媚、淫邪」之義。
東漢趙曄在所著《吳越春秋》中記載了「禹娶塗山,白狐顯現」的神話故事。大意是說:大禹年過三十未娶妻,擔心年級再大點就沒有希望了,沒有妻室就沒有後嗣。他到了塗山這個地方,暗自禱告說,「我要娶妻,必有兆應」。就在這時候,有一九尾白狐出現在禹的面前。禹非常高興說:「白色是我服飾的顏色,九尾是王者的象徵,看來我的婚姻大事有望了」。塗山之地的人高興的唱起了歌,「綏綏白狐,九尾龎龎,成於家室,我都攸昌」。於是禹就在這裡娶了塗山氏之女。
傳說中的大禹之妻—塗山氏之女,以狐為媒。圖源:百度百科
《山海經》記載:「青邱之國有狐九尾,德至乃來」。狐狸被看做鳳凰、麒麟之類的瑞獸,有德之國才會出現。
東漢班固等編纂的《白虎通義》一書在《封禪·符瑞之應》中明確點出「狐」是符瑞之應的一種:「天下太平,符瑞所以來至者……德至鳥獸,則鳳凰翔,鸞鳳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鹿見,白鳥下。」太平之世的祥瑞很多,九尾狐就是其中一種。
「狐」的神威不僅在廟堂高處有地位,在民間也有不小的影響力。《史記·陳涉世家》記載,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事先營造輿論。一是在魚肚子裡藏了寫有「陳勝王」字樣的帛書,二是讓人躲在附近叢祠裡點起篝火,模仿狐狸的叫聲喊道「大楚興,陳勝王」。可見,當時狐狸是有很大影響力的。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狐」字,總結了狐有三德,即「其色中和,小前大後,死則首丘,謂之三德。」 「三德」之說,對狐的「有德瑞獸」形象含義進行了全面的闡述,這也是狐狸形象在道德層面上曾有的最高點,從此之後,狐狸形象開始走下坡路,每況愈下了。
前述關於「狐」的祥瑞記載,都是符號式的象徵性存在,狐仍舊是狐。狐一旦幻化為人形,就離人所稱的妖孽不遠了。東晉幹寶所著《搜神記》卷十八記載,燕昭王墓前有一斑狐,經過多年修煉變成人形。這隻狐狸,因為自己才學很高,變化為書生,去見名士張華,與張華高談闊論,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竟然把當時天下第一的飽學之士張華辯駁得啞口無言。張華覺得此事很奇怪,因為天下沒有學問超過自己的人,「此人」定然是「異類」,「若非鬼魅,則是狐狸」。張華先是用狗逼他現形,不成功。後來,取來燕昭王墓前千年古木,狐狸才顯出原型。
由此可以看出兩點:一是狐狸最初幻化為人,並非後世定型的「狐狸精」那樣的女性角色,也有男性。其次,最初狐狸變化為人,並無惡意。在這個故事裡,這隻狐狸變為書生就是為了跟張華探討一下學問,並無其他目的,反倒是張華,才不如人(狐),惱羞成怒,想盡辦法逼他現出原型,置於死地,有點小家子氣了。
《搜神記》開創了中國神話小說先河,圖源:中文百科在線
東晉郭璞在《玄中記》中對狐變化為人有一套比較完整的論述;「狐五十歲能變化為婦人,百歲為美女,為神巫,或為丈夫,與女人交接。能知千裡外事。善蠱魅,使人迷惑失智。」與前引葛洪觀點相比,更加細緻、具體,一是狐狸可以變男人,也可以變女人;二是狐狸善於蠱惑、魅惑人。這些觀點已經與後世的「狐狸精」觀念相當接近了。在南北朝梁代顧野王編纂的字典《玉篇·犬部》中用「媚獸」二字來解釋「狐」,所謂「媚」含有「魅惑、勾引」的意思,潛臺詞中還含有「放浪淫蕩」的意思,從此之後,狐狸「淫獸」的形象開始逐漸形成並固定下來,一直延續至今。錢鍾書在《管錐編》中指出:「古來以狐為獸中黠而淫之尤,傳虛成實,已如鐵案。」
在《搜神記》《玄中記》等書中有雄性狐狸變幻為男人勾引婦女的記載,雄狐成為勾引、佔有良家婦女的「採花淫狐」。到了六朝時期,發生了較大變化,狐從變成男人勾引婦女轉變為變成美女勾引人間男子,狐的雌性化形象開始形成並固化下來。《搜神記》中說:「千歲之狐,起為美女」。同書中還有「狐者,先古之淫婦也,其名為阿紫,化而為狐。故其怪多自稱阿紫」的記載。(一說到「阿紫」,很多人會覺得耳熟,這不是金庸小說中《天龍八部》中的女主嗎?金庸先生博覽群書,對歷史典故非常熟悉,將這位陰狠的女主取名為「阿紫」看來是有所憑據的。)
《天龍八部》中陳好飾演的阿紫,圖源:明星網
相比於變化為男性,狐狸變化為女性好像更合適一些,狐狸的面龐呈現三角形,非常像一張柔媚的女人臉,而且毛皮光滑,眼睛清澈,很容易讓人建立起一種狐狸——美女的心理認同,狐狸化為美女之說迅速流傳開來,成為後世狐狸故事傳說的主體。
到了唐代,「阿紫」式狐妖,即雌狐化為美女蠱惑男子的故事越來越多。《廣異記》中有唐代狐妖化為娼婦賣身的故事,狐狸精變成了那時的「失足婦女」。同書還記載,狐妖還有一種名為「媚珠」的東西,作用是「為天下所愛」,是一種能夠迷惑男子心智的媚藥。狐精的故事不僅在民間廣泛流布,而且開始滲透到散文、詩歌等文學作品中去。駱賓王非常有名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文》中有:「入門見嫉,娥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的語句,直接將武則天比作迷惑了唐高宗李治的狐狸精。
唐代「女禍」較前朝為烈,武則天首當其衝。圖源:百度百科
在唐代,傳說中以阿紫為代表的魅惑勾人的狐狸精故事佔大多數,但同時也有閃耀著人性光輝的正面形象——狐女任氏。狐女任氏是唐人沈既濟傳奇《任氏傳》的主人公,身為狐妖但心地善良,品行高潔,遇到男主人公鄭六後傾心相許,忠貞不二,最後以身殉情。《任氏傳》開闢了此後狐妖真善美的形象模式,下啟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一脈。
雌狐變化的美女與市井中的青樓女子在性淫和媚人這兩點上有相似之處,到了宋代,狐妖的娼妓化比唐代更加明顯,狐妖和妓女兩種意象的結合就更加緊密。
南宋郭彖《睽車志》卷一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宋徽宗好色,寵愛京師名妓李師師,有一次徽宗與李師師相會,正好被道士林靈素撞見,林靈素就大喊到:「這裡怎麼有妖氣?」拿起殿中炭火爐的火鉗子就去打李師師,李師師嚇得躲在徽宗身後。林靈素說:「李師師是狐妖所化,如果打死她,她的屍體要是不現出狐狸原形,我甘願受死。」徽宗笑而不允。李師師當然不是狐狸精變化,林靈素此言是指桑罵槐,意在勸誡徽宗不要被李師師所惑,當心紅顏禍水。
有人認為李師師「紅顏禍水」亡了北宋。圖為電視劇《水滸傳》中的李師師,圖源:網易
唐代狐狸變化人形還停留在「妖」的初級階段,或變為男子勾引婦女,或變為女子魅惑男人,還沒有很明確的目的。到了明代,尤其是嘉靖之後,受到當時崇尚道教的社會風氣影響,狐妖開始向「狐仙」轉變,目的很明確,狐狸要通過修煉,變得長生不老。
明末墨杘子《狐媚叢談》有「狐仙」一篇,講述狐狸修煉成仙的故事。道家修煉的方法有很多,有服氣、吐納、導引、外丹、內丹、房中術等等。明代開始將房中術引入內丹學,倡導所謂「陰陽採補」之說,這本為正統道術所不齒的「邪門歪道」,但在明代卻大行其道。
據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記載,邵元節、陶仲文、顧可學、盛端明四人均以向明世宗嘉靖皇帝進獻房中術、秘藥而飛黃騰達。當明人把道教這種「修煉」理論與狐妖故事相結合,採陽補陰這種淫邪之術與狐精的魅惑勾人實現了完美匹配,狐妖通過化身美女魅惑男子來「採陽補陰」,藉此達到「修煉成仙」的目的。
到了清代,狐狸精魅惑、勾引男子的說法已經廣泛深入人心,成為習用的俗語。《金瓶梅》中吳月娘罵潘金蓮是「九條尾的狐狸精」。《紅樓夢》中也曾多次提到,第二十回中,李嬤嬤罵襲人「一心只想妝狐媚子勾引寶玉」,罵寶玉「你只護著那起狐狸」;第六十二回,晴雯戲罵芳官說「你就是狐媚子」;第七十七回王夫人罵那些唱戲的伶人說「唱戲的女孩子,自然更是狐狸精了」。
從明代開始流行的狐狸精「採補」之說一直延續至清代,更加劇了狐狸精在人們心目中的「魅惑」和「淫邪」形象。與狐「魅惑勾人」的傳統觀念截然相反,清代蒲松齡所著《聊齋志異》上承唐代沈既濟《任氏傳》中正面狐妖的傳統,描寫了嬰寧、小翠、青鳳、紅玉、舜華等性格各異的狐女形象,她們雖然身為異類,但心地善良、秉性仁厚、聰明伶俐、忠貞如一,和藹可親,溫柔嫻淑,從不害人害命,相反卻樂於助人,救人於危難,是真善美的化身,是落入人間的天使。《聊齋志異》中的狐女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長久以來形成的狐狸「魅惑、淫蕩」的害人形象。
《聊齋》中狐女嬰寧天真爛漫,心地善良,一改通常狐妖放蕩、魅惑的反面形象。圖源:百度百科
說起狐狸精來,《封神演義》中的蘇妲己可謂是天下頭一號狐狸精。妲己的傳說由來已久,據《中國狐文化》作者李建國考證,至遲在北宋末年,已經有妲己化為九尾狐的傳說,且流傳至東瀛。明代許仲琳所著《封神演義》中將九尾狐與妲己實現了全面融合,將九尾狐附體於妲己的說法推向了極致。
在《封神演義》出現之前,狐妖魅惑、勾引男子無非是騙取錢財或者貪戀男子風採,或者是吸取男人元陽以利於自己修煉成仙。但是妲己卻不同,她施展媚功,勾引殷紂王,造成的破壞前所未有,正所謂「狐狸聽旨施妖術,斷送成湯六百年」,弄得商朝亡國,紂王身死。長期以來流傳的紅顏禍水、女色亡國、狐精魅惑的觀念都疊加在妲己身上,妲己成為了千古第一狐狸精,永世不得翻身。
傅藝偉在1990版電視劇《封神演義》中飾演的妲己形象。圖源:百度百科
除了十二生肖中的動物之外,很少有像狐這樣的動物被賦予如此多的歷史、文化、人文、民俗的含義,作為生物意義上的狐離人越來越遠,形象越來越模糊,而「狐妖」「狐仙」「狐女」「狐狸精」等文化現象牢牢植根於人們的語言、思想和觀念中,狐的形象融合了獸性、人性、神性等多種意象,成為文藝作品中永不枯竭的創作來源。
「中國國家歷史讀書月」第十七期抽獎活動
(預告:明天進行第十八期抽獎)
參與方式:
1. 文章留言後,點擊下方抽獎圖片按照提示即可參加活動。
2. 本次開獎日期是5月18日18:00,抽獎結果會通知到個人。
3.獲獎的讀者收到通知後請準確的填寫個人的郵寄地址和聯繫方式,防止因填錯信息導致我們獎品無法寄出。
4.本次活動的圖書獎品隨機發出。
5.本次活動,所有參與者最多只能中獎一次,即獲獎的讀者將不再進入下次抽獎,以便讓更多讀者能中獎。
6.圖書會在開獎後7天左右寄出,請中獎的朋友耐心等待,有問題及時和我們聯繫。
註:因精選留言數量限制,超出數量的留言不能顯示出來,參加抽獎活動不受影響。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
《中國國家歷史》新書上市,點擊「閱讀原文」連結即可購買!
下單即贈館藏圖書一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並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信號:zggjls01
投稿郵箱:zggjls01@126.com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錢穆:國都決不可再設在南京
《倚天屠龍記》中的明教,原來不是金庸虛構的
古代人近視了該怎麼辦?
上海是怎麼脫離江蘇成為直轄市的?
呂后當國:垂拱而治是個美麗的謊言?|文末圖書抽獎
這些會讓人聯想到日本姓氏的中國複姓,究竟來源於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