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需要更多「老農民」式的樸實

2021-01-11 中國文明網

文藝需要更多「老農民」式的樸實

發表時間:2015-03-24   來源:貴州文明網

  曾在去年,有一部由山東影視集團製作的農村劇《老農民》,講述了由北方農村的一場土地改革所引發的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故事,關注中國當代農村現實生活和農民精神世界60年的發展演變歷程。該劇一播出,頓時在父輩們的心中引起了軒然大波。我清晰記得,在山東臺首播的那段時間裡,父母每到吃過晚飯就搶著搖控器早早等候。只要一上演,立馬進入入神狀態,好像自己就是麥香嶺村的一分子似的。同時還會隨著劇情的變化時而大笑時而憤怒,時而沉思又時而淚汪汪。父親曾告訴我,《老農民》就是他們當年的生活寫照,是他們的生命歷程。  
  父母親均是過花甲之人,除了現在隨我們在縣城住的五年以外,均生活在農村。雖然如今離開了農村,與城市的花花綠綠、熱熱鬧鬧基本相融,但像《老農民》這樣讓他們內心這般狂熱還真是頭一次。就像父親所說,《老農民》不僅演的是當年農村的生活,更是他們那一代人成長的經歷。《老農民》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震憾力,筆者認為,確實有許多東西是值得思考的。  
  《老農民》的內容樸實,與百姓生活相接,能直叩人心。縱觀新中國文藝發展幾十年,要麼以都市情感、家庭婚姻為主,要麼以白領生活、上層階級為主,要麼乾脆就來些打打殺殺的。雖然也從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大眾的生活,但總是缺乏那麼一點點真實感,總是脫不掉演戲的面具。在追求眼球效應的指引下,雖然場面熱鬧,但始終未能觸及心靈而被淡忘,使其震懾力被大打折扣。《老農民》觸摸到了數億勞苦大眾的心,喚醒了他們塵封多年的記憶。《老農民》不避諱,不粉飾,就以質樸的方式抒發質樸的情懷。以農民的活生生的生活為載體,正視民眾的智慧和力量,不誇大其說,不牽強附會。因此,《老農民》的魅力與其說是《老農民》演得好,還不如說是《老農民》的樸實讓「老農民」們更有溫度,《老農民》直面生活的再現手法讓「老農民」更有親切感。  
  在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時就強調,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染銅臭氣。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能不能搞出優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於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文藝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須自覺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做人民的孺子牛。一個國家,普通百姓才是社會的主角。百姓既是文藝鑑賞者,同時也是文藝創造者。文藝若不以百姓為主,「高冷」自然無溫度,終難逃被百姓拋棄。《老農民》之可貴就在於它是真正在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因為它不高冷不神化,就是民之傾述,民之心路,所以民視之為珍寶,視之為佳釀。  
  好作品一定是人民之心聲,是人民心路之再現。它既無需華麗的外衣來包裝,也無需熱鬧的場面來支撐,它只需再現一顆樸實坦誠之心,一種能觸動人們心靈的生活場景,就像《老農民》給予父輩們的情懷一樣。最後,筆者想說的是,文藝工作就需要更多 「老農民」式的樸實出現,只有這樣,才能讓文藝更有溫度,不再高冷。(吳新德)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2518911&encoding=UTF-8&data=ACZvfwAAAAcAAADzAAAAAQAt5paH6Im66ZyA6KaB5pu05aSa4oCc6ICB5Yac5rCR4oCd5byP55qE5py05a6eAAAAAAAAAAAAAAAuMCwCFA6pXouY4rw8Lh-IM5qW0Pgdc6yjAhRNFNL4V0ZFgg3UED0bYgnBptkLeA..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2518911&encoding=UTF-8&data=ACZvfwAAAAcAAADzAAAAAQAt5paH6Im66ZyA6KaB5pu05aSa4oCc6ICB5Yac5rCR4oCd5byP55qE5py05a6eAAAAAAAAAAAAAAAuMCwCFEj7hxRzQz6lzESHwt3sp5zVlVg4AhQ0FbeNe80F3woNH3doj77Td_zOeQ..&siteid=7

相關焦點

  • 《一片森林》背後:我們需要更多的文藝中年
    也許,對應這兩重屬性,我們的行業,需要更多的文藝中年來擔當掌舵者。能有金戈鐵馬的意氣,同時保持一份唱遊的心境,確為一種難能可貴的修行。先說說,這份心境。真正的文藝中年是怎樣的?也就是說,這些攝影的作品是美的,但情節性和戲劇感則需要更多的延伸。如果可以通過鏡頭表達更深層次的關懷與熱切,帶有「沉默的評論」屬性,將是對攝影師想像力,攝影立意、以及攝影者本人時間和精力的極高考驗。坦白說,我並不把林平先生當作業餘的攝影愛好者,對於主業以實體製造的他來講,顯然是苛刻了。
  • 民間俗語:「閏四月,兩頭春;老農民,賣兒孫」,說的是什麼意思?
    民間俗語:"閏四月,兩頭春;老農民,賣兒孫",說的是什麼意思?我們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古人們根據生活經驗,總結了很多民間俗語。即使是今天,很多上年紀的人仍然習慣使用俗語,足見其魅力。俗語之所以備受推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它的實用性強,記起來又容易。
  • 《龍嶺迷窟》李春來,老農民的形象太接地氣,但在戲外是時髦叔叔
    雖然胡明在劇中扮演李春來,但他是個土生土長、誠實膽小的老農民,但在戲外卻是時髦的叔叔。這兩張照片的比較在一起與一個人的完全不同,不管他或她的背景是什麼,真正的演員就是他玩的樣子,胡明已經做到了這一點。戲外胡明是一個叔叔時髦,穿著白色條紋西裝和同色褲子,他的西裝正式而幹練,他不能隱藏霸道總裁範兒。
  • 老農民的一席話,讓人醍醐灌頂
    老農民的一席話,讓人醍醐灌頂!每一個新年,都是這360天交替的節點,我們向過去揮揮手,說一聲永別了;然後張開我們的雙臂,去迎接美好幸福的明天,就這樣周而復始,一直未曾改變。然而有些人說現在的年味味變淡了,可是有人卻說,現在的年味越來越濃厚了。到底是誰說得對呢?聽了村裡百歲老農民的一席話,讓人醍醐灌頂,覺得非常的有道理。
  • 一個目不識丁的老農民,卻教出了三個人人羨慕的兒女
    這一個老農民智慧,也是對弟弟無盡的愛和對家人擔當。弟弟不會種莊稼,又眼高手低,媳婦更是潑辣無理,好吃懶做,不僅自己的家裡過得一團糟,他媳婦還常常欺負自己的嫂子,可儘管如此,孫玉厚夫婦對弟弟的疼愛從未減少。
  • 【《半路父子》:劉若英式文藝愛情】
    暌違8年,劉若英攜《半路父子》重返螢屏,儘管該劇主打暖心品牌,關注接地氣的中年再婚男女困境,但全劇亮點確實女主劉若英依舊延續了一直以來的文藝風格,儘管女神多次表示不知為何被貼上文藝的標籤,但都市現實故事卻從頭到尾透著一股心靈雞湯的味道。劉若英依舊帶著那幾分獨立特別的脫俗味。
  • 科教興國需要發展科普文藝|科學文藝|作家|伊林|董純才|文學
    發展科普文藝作品創作,是科教興國的需要,是時代賦予的任務,不僅是賦予科技界的任務,也是賦予文藝界的任務。這一工作應當由科技界和文藝界共同進行。我們可以號召和鼓勵有一定文學修養或文筆較好的科技人員從事科普文藝創作。我國千百萬科技人員中肯定不乏兼備智力和藝術型的人才。我們要善於發現並給以幫助。上世紀80年代,我們曾舉辦過現實題材科普文藝作品徵文活動,除此以外,還有其他的路子和方法。
  • 制琴大辯論 - 制琴師需要很文藝嗎?
    可以看到大家基本有一個共識,就是「制琴師需要具備一定的理工基礎。」上一期的結尾我也說過了「我是一個有著文科偏執背景但是向著理工科體系大踏步前進的制琴師。」 今天我議論一下文藝派或者更準確的說傳承派的一些優缺點。
  • 老農民教你一招,半年不壞,越放越甜
    導語:保存紅薯,直接放地上是大錯!
  • 夏衍:樸實、清芬的人格和文風-光明日報-光明網
    不得不說,樸實、清芬既是夏衍名作《法西斯細菌》的藝術風格,也是夏衍六十多年的各類創作實踐留下的大量膾炙人口的篇章帶給讀者和觀眾的一以貫之的美好體驗。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夏衍的跨媒體寫作總是因應時代和現實需要,並在其社會活動和革命實踐中得以展開和逐漸完成的。在此過程中,夏衍總是轉益多師、兢兢業業、默默耕耘,並將自己獨特的社會經歷、個性特點和精神氣質融入不同的體裁、題材和媒介之中,形成樸實、清芬的人格和文風。
  • 甜蜜中國|汕頭:最樸實的治癒
    甜蜜中國|汕頭:最樸實的治癒 2020-11-18 14: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追光文學巨匠」夏衍:樸實、清芬的人格和文風
    不得不說,樸實、清芬既是夏衍名作《法西斯細菌》的藝術風格,也是夏衍六十多年的各類創作實踐留下的大量膾炙人口的篇章帶給讀者和觀眾的一以貫之的美好體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夏衍的跨媒體寫作總是因應時代和現實需要,並在其社會活動和革命實踐中得以展開和逐漸完成的。在此過程中,夏衍總是轉益多師、兢兢業業、默默耕耘,並將自己獨特的社會經歷、個性特點和精神氣質融入不同的體裁、題材和媒介之中,形成樸實、清芬的人格和文風。
  • 老農民都在用「礦源黃腐酸鉀」,增產省肥!
    老農民都在用「礦源黃腐酸鉀」,增產省肥!利用泰福特礦源黃腐酸鉀進行土壤改良後,尤其是氮肥一次不能過多,葉面噴施濃度不宜過高,尿素作葉面肥,噴灑溼潤即可。泰福特礦源黃腐酸鉀促進作物根系發達,提高出芽率;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植物的抗旱抗寒抗病能力;提高產量,改善品質、改良土壤、抗重茬。所以說土壤不給力怎麼辦?老農民都在用「礦源黃腐酸鉀」,增產省肥!
  • 代表心聲⑧丨楊國平、楊鎏漩:創作更多的文藝精品奉獻給人民
    面對文化蓬勃發展的局面,和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歷史機遇,來自全省的文藝工作者紛紛表示,湖南文脈深遠,生生不息,他們將以此為新起點,用真情和才華澆灌文藝之花,努力築就文藝新高峰。1月8日起,紅網時刻新聞將陸續推出「代表心聲」系列報導,以饗讀者。湖南省第十次文代會代表楊國平(右)和其子楊鎏漩(左)。
  • 田家文藝隊的前世今生
    小編的話        近幾年,隨著人們對文藝生活要求的不斷提高,田家小劇團應運而生,從無到有,逐步發展,做的風生雲起,十分受人歡迎。這一方面是創辦者、演員們努力的結果,更是一種文化傳承。田家汶畔文化底蘊深厚,上世紀中葉就有了自己的文藝宣傳隊伍,而且活動範圍可達昌邑、昌樂等周邊縣市,深受大家歡迎。
  • NINE PERCENT成員帽子秀,還是蔡徐坤的帽子更樸實!
    NINE PERCENT是國內現在當紅的人氣男團,粉絲們會關注他們的作品,關注他們的顏值,更會關注他們穿了什麼,從他們的機場秀來看,小編發現,他們各自戴的帽子都不太一樣,那麼我們來說說,NINE PERCENT成員帽子秀,還是蔡徐坤的帽子更樸實!來看下。
  • 《中國文藝》「致敬經典」特別節目:《渴望》30年再聚首
    《渴望》30年再聚首 央視供圖中新網北京12月23日電 2020年12月,適逢曾經影響了中國改革開放後幾代人的電視劇《渴望》播出30周年,為此,CCTV-4《中國文藝《中國文藝》「向經典致敬」打造的這次「《渴望》30年再聚首」既是一次文藝界的盛會,也是對一個時代的回望。這部在當年創下」收視神化」的電視劇背後究竟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將在節目中由各位主創、演員為觀眾一一揭曉。
  • 《中國文藝》「致敬經典」特別節目:《渴望》30年再聚首
    《渴望》30年再聚首 央視供圖中新網北京12月23日電 (記者 高凱)2020年12月,適逢曾經影響了中國改革開放後幾代人的電視劇《渴望》播出30周年,為此,CCTV-4《中國文藝》「向經典致敬」特別策劃了「電視劇《渴望》30年後重相聚」的錄製活動。
  • 樸實的力量
    在許許多多村支書口中,都能聽到這樣的話,樸實背後卻力拔千鈞。沒有人甘於貧困。當了22年村支書的王建文已經記不清有多少次了,村民們向貧困發起衝鋒,但天然的弱勢讓他們在一次次市場波動或天災面前,輕而易舉地被打回原形。王建文也記不清有多少次,他帶著村兩委班子和村民們集思廣益,為尋求脫貧致富出路挑燈夜戰,然而貧困始終陰魂不散。
  • 樸實優衣庫的野心
    文|消費界新消費時代的基本點是,人們不再只追求單純的物質銷售,簡單的基礎功能,在追求品牌的同時,更多是需要通過對品牌產品的購買來展現自我的特質,生活方式和追求。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必然的消費升級,一邊是蓬勃發展的新需求消費,一邊是結合數位化順應5G時代的新消費,而另一邊則是越來越衰退的線下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