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超聲丘腦底切除術治療帕金森病療效顯著

2020-12-26 科學網

聚焦超聲丘腦底切除術治療帕金森病療效顯著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5:37:47

西班牙CEU聖巴勃羅大學José A. Obeso團隊研究了聚焦超聲丘腦底切除術治療帕金森病的臨床效果。2020年12月24日,該研究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

丘腦底核是腦深部刺激治療帕金森病主要運動特徵的首選神經外科靶點。聚焦超聲是一種成像引導的方法,用於治療包括丘腦底核在內的大腦深部結構中的病變。

研究組招募患有嚴重不對稱帕金森氏症的患者,他們的運動體徵不能完全通過藥物控制,或者不適合進行深部腦刺激手術,將其按2:1隨機分組,在其主要運動體徵對側進行聚焦超聲丘腦底切除術或假手術。主要療效結局為運動障礙學會-統一帕金森病評定量表(MDS-UPDRS)運動評分在停用藥物狀態下受影響較大的身體一側(範圍為0-44分,分數越高,表明帕金森病越嚴重)的組間差異。

在40例入選患者中,27例接受聚焦超聲丘腦底切除術(主動治療),13例接受假手術(對照組)。積極治療組患側的MDS-UPDRS III平均得分從基線時的19.9分降至4個月時的9.9分,對照組從18.7分降至17.1分,組間差異顯著。積極治療組的不良事件是6例患者處於停藥狀態的運動障礙,6例患者處於服藥狀態的運動障礙,4個月時分別有3例和1例患者症狀持續;有5例患者治療側乏力,4個月時有2例症狀持續;語言障礙15例,4個月時有3例症狀持續;面部無力3例,4個月時有1例症狀持續;步態障礙13例,4個月時有2例症狀持續。在積極治療組的6名患者中,一些缺陷症狀持續至12個月。

研究結果表明,單側半球聚焦超聲丘腦底切除術改善了帕金森病患者的運動特徵。不良反應包括言語和步態障礙、治療側乏力和運動障礙。

附:英文原文

Title: Randomized Trial of Focused Ultrasound Subthalamotomy for Parkinson’s Disease

Author: Raúl Martínez-Fernández, M.D., Ph.D.,, Jorge U. Máez-Miró, M.D.,, Rafael Rodríguez-Rojas, Ph.D.,, Marta del álamo, M.D.,, Binit B. Shah, M.D.,, Frida Hernández-Fernández, M.Sc.,, José A. Pineda-Pardo, Ph.D.,, Mariana H.G. Monje, M.D., Ph.D.,, Beatriz Fernández-Rodríguez, M.D.,, Scott A. Sperling, Psy.D.,, David Mata-Marín, M.Sc.,, Pasqualina Guida, M.Sc.,, Fernando Alonso-Frech, M.D., Ph.D.,, Ignacio Obeso, Ph.D.,, Carmen Gasca-Salas, M.D., Ph.D.,, Lydia Vela-Desojo, M.D., Ph.D.,, W. Jeffrey Elias, M.D.,, and José A. Obeso, M.D., Ph.D.

Issue&Volume: 2020-12-23

Abstract:

Background

The subthalamic nucleus is the preferred neurosurgical target for deep-brain stimulation to treat cardinal motor features of Parkinson’s disease. Focused ultrasound is an imaging-guided method for creating therapeutic lesions in deep-brain structures, including the subthalamic nucleus.

Methods

We randomly assigned, in a 2:1 ratio, patients with markedly asymmetric Parkinson’s disease who had motor signs not fully controlled by medication or who were ineligible for deep-brain stimulation surgery to undergo focused ultrasound subthalamotomy on the side opposite their main motor signs or a sham procedure. The primary efficacy outcome was the between-group difference in the change from baseline to 4 months in the Movement Disorder Society–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 (MDS-UPDRS) motor score (i.e., part III) for the more affected body side (range, 0 to 44, with higher scores indicating worse parkinsonism) in the off-medication state. The primary safety outcome (procedure-related complications) was assessed at 4 months.

Results

Among 40 enrolled patients, 27 were assigned to focused ultrasound subthalamotomy (active treatment) and 13 to the sham procedure (control). The mean MDS-UPDRS III score for the more affected side decreased from 19.9 at baseline to 9.9 at 4 months in the active-treatment group (least-squares mean difference, 9.8 points;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8.6 to 11.1) and from 18.7 to 17.1 in the control group (least-squares mean difference, 1.7 points; 95% CI, 0.0 to 3.5); the between-group difference was 8.1 points (95% CI, 6.0 to 10.3; P<0.001). Adverse events in the active-treatment group were dyskinesia in the off-medication state in 6 patients and in the on-medication state in 6, which persisted in 3 and 1, respectively, at 4 months; weakness on the treated side in 5 patients, which persisted in 2 at 4 months; speech disturbance in 15 patients, which persisted in 3 at 4 months; facial weakness in 3 patients, which persisted in 1 at 4 months; and gait disturbance in 13 patients, which persisted in 2 at 4 months. In 6 patients in the active-treatment group, some of these deficits were present at 12 months.

Conclusions

Focused ultrasound subthalamotomy in one hemisphere improved motor features of Parkinson’s disease in selected patients with asymmetric signs. Adverse events included speech and gait disturbances, weakness on the treated side, and dyskinesia.

DOI: 10.1056/NEJMoa2016311

Source: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016311

 

相關焦點

  • 帕金森氏病有什麼新療法?|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帕金森氏病是困擾人類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之一。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前沿話題講堂上,「腦起搏器」之父——阿里姆·路易斯·本納比教授,介紹了一種使用近紅外光照射腦組織的帕金森氏病最新療法。
  • 帕金森就是老年痴呆?無法治癒?專家:你想知道的都在這
    帕金森病(PD)是一種常見於中老年人,以中腦黑質多巴胺神經元進行性退變為主、多系統受累的緩慢進展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主要臨床表現分為運動遲緩、靜止性震顫、肌肉僵硬及姿勢步態障礙的運動症狀,其中,65 歲以上的老年人群患病率為 2%。目前,我國的帕金森病患者人數已超過 200 萬。
  • 病急亂投醫?走出帕金森病的治療誤區!
    在臨床工作中,李醫生發現,不少帕金森病患者因為走進了治療誤區,耽誤了最佳的治療時間。之前一位已經做過手術的患者就是這樣:在藥物療效減弱的情況下,先是相信M國的「神藥」,又相信深山裡的「老神仙」,花了冤枉錢不說,還沒得到很好的治療效果。幸好及時「懸崖勒馬」,選擇了手術治療,目前已經基本恢復了正常生活,做飯、帶孫子都不在話下。
  • 帕金森病新藥!第三代強效COMT抑制劑Ongentys顯著改善運動波動...
    2020年4月,Ongentys 25mg和50mg膠囊劑獲得美國FDA批准,作為左旋多巴/卡比多巴的一種附加療法,用於正在經歷運動波動(「OFF」期,療效減退)的PD患者。值得一提的是,Ongentys是第一個被FDA批准的每日一次COMT抑制劑,將提供一種新的治療方案來延長左旋多巴/卡比多巴的療效。
  • 帕金森病患者長期僵硬對身體的危害
    帕金森病患者下肢僵直常伴有陣發性痙攣,行走時可伴有足趾痙攣並伴有疼痛。腰背部疼痛的患者常伴有屈背樣站立姿勢,當站直或躺下後,疼痛緩解;坐位背部前傾常更加明顯,伴有疼痛加劇,這反映出身體姿勢和肌肉僵直是疼痛的主要原因,還可以表現為頸肩部疼痛、頭痛、手臂酸痛。
  • 如何辨別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症候群?
    帕金森病與帕金森症候群不完全是一回事。廣義而言,帕金森症候群包括了帕金森病、帕金森疊加症候群(又稱非典型帕金森病)、繼發性帕金森症候群以及遺傳性相關疾病。狹義的帕金森症候群僅指後三種。在應用帕金森症候群概念時,一般多指狹義的概念,以下均使用狹義概念。
  • 帕金森病還能治好嗎?帕金森手術可不可靠?
    帕金森病是在老年人群體比較常見的疾病,也是無法根治的疾病,隨著病情的發展,嚴重影響到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的能力,慢慢的會喪失自理的能力。目前對於帕金森病的治療主要以藥物為主,手術只是作為補充,因為手術也僅僅是改善症狀。帕金森病能治好嗎?
  • TAND:多篇帕金森病研究進展彙編(IF=5)
    來源:SAGENews 01基於運動學分析的帕金森震顫肌肉選擇和肉毒桿菌毒素給藥的標準化算法背景: 療效不足和顯著的副作用使得帕金森病震顫症狀的藥物治療具有很大的技術挑戰性。使用震顫分析對A型肉毒桿菌毒素(BoNT-A)進行個性化給藥,對治療上肢震顫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帕金森病患者怎麼治療可以減少併發症
    由於帕金森病的進展性,病情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加重,在疾病早期階段的病程進展較後期階段要快,因此,一旦早期診斷,即應儘早開始治療,爭取掌握疾病的修飾時機,對今後帕金森病病的整個治療成敗起關鍵性作用。 但是,帕金森病的治療不僅要立足當前,更需要長期管理,以期達到長期獲益。
  • ...藥物治療|總醫院|帕金森病|左旋多巴|神經內科|醫院|運動|-健康界
    編者按:2020年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今年世界帕金森病日的主題是「抗疫抗帕,你我同行」,親愛的帕友和家屬們,保護好自己才能更好抗疫,為此,航空總醫院神經內科團隊將開展為期一個月的帕金森病宣傳活動,我們將在醫院官方網站,醫院、神經內科微信公眾號上普及關於帕金森病的診斷、治療等方面最新的科普知識,我們會為您答疑,為您解憂。
  • 首個治療帕金森病的透皮貼片在華獲批
    11月4日,治療帕金森病的透皮貼劑——優時比旗下創新藥物優普洛正式在中國上市。優時比中國區總經理吳昕在藥品上市發布會上介紹,優普洛今年6月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用於單藥治療(不與左旋多巴聯用)早期特發性帕金森病症狀及體徵,或聯合左旋多巴用於病程中各個階段的治療。
  • 帕金森病不是「老年痴呆」!分清疾病才能更好的治療效果!
    最近有很多人諮詢帕金森與老年痴呆是一種病嗎?許多人常常把帕金森和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痴呆症)混淆起來,其實這兩種病不一樣。這兩個病雖然都是神經系統退行性病變,患病人群都以老年人為主,晚期也都可能出現痴呆症狀,但這兩個病的病理、臨床表現和治療方法都不一樣。
  • 什麼是帕金森病 帶你了解帕金森病
    什麼是帕金森病?帕金森是一種常見的中老年人神經系統變性疾病。病變在黑質和紋狀體。震顫、肌強直及運動減少是本病的主要臨床特徵。那麼,你還知道帕金森病的症狀有哪些嗎?如何治療帕金森病?來了解一下吧。什麼是帕金森病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老年人多見,平均發病年齡為60歲左右,40歲以下起病的青年帕金森病較少見。我國65歲以上人群PD的患病率大約是1.7%。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為散發病例,僅有不到10%的患者有家族史。
  • 治療帕金森左旋多巴單片複方製劑達靈復®上市
    達靈復® (Stalevo® )登陸中國市場不僅能更加有效地改善中國帕金森患者的運動功能,帶來更多的服藥便利,減輕患者及家庭的經濟負擔,改善生活質量,讓廣大帕金森病患者能最大程度的回歸正常生活,更將為中國醫生提供一個更有效、更加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標誌著中國帕金森病的治療跨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 由息寧缺貨,談帕金森病的藥物治療
    作者: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藥劑科 鄭冠濠今年年初,一種治療帕金森病的常用藥物——卡左雙多巴控釋片(息寧)在全國範圍內缺貨的消息引起了患者和業界的廣泛關注。息寧生產廠家發布說明函稱,由於生產工廠的原因,影響了全球息寧供貨,預計2019年內中國市場將不能正常供應。這使得一眾帕金森病患者心急如焚。
  •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
    【概述】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由Parkinson(1817)首先以震顫麻痺(paralysis agitans)的名稱描述。PD是以黑質紋狀體多巴胺(DA)能神經元變性缺失和路易小體形成為特徵的一種常見的中老年人神經系統變性疾病。
  • 帕金森病不要拖,及時治療不擔心
    一直到帕金森病晚期症狀加重,已經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期 建議:一旦帕金森病情被診斷,首選應該是藥物治療,以此補充患者體內缺乏的多巴胺物質。此外,帕金森患者是需要終身服藥的。有些帕金森患者在確診後瞻前顧後,以為可以先不用吃藥而是用其他辦法控制帕金森病,這完全屬於誤解!
  • 科普帕金森病的診斷標準!早診斷,早治療
    研究數據顯示,帕金森病的臨床診斷存在一定比例的漏診和誤診,這是由於帕金森病病因複雜,患者臨床症狀表現多樣,給診斷帶來了諸多的不便。 理論上確診帕金森病的標準 帕金森病以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變性缺失、黑質染色變淡和路易小體形成為病例特徵,這也是診斷帕金森病最直接的標準。
  • 長海醫院胡小吾:帕金森病左旋多巴胺衝擊試驗改善率與DBS療效關係
    ,衝擊試驗改善率≥30%,提示DBS療法可能有良好療效。在本次會議上,海軍軍醫大學(第二軍醫大學)帕金森病專病診治中心負責人、上海長海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胡小吾教授做《帕金森病左旋多巴胺衝擊試驗改善率與DBS療效關係》學術報告,報告中回顧性分析STN-DBS對術前左旋多巴衝擊試驗改善率 胡小吾教授在報告最後總結指出:1.衝擊試驗改善率≥30%,DBS往往有比較好的效果
  • 帕金森病,時刻威脅著老年人的生命和健康,需要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最終導致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變性壞死,多巴胺遞質水平降低,膽鹼能系統亢進,從而出現帕金森病相關症狀。目前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缺乏金標準,因此尋找有助於早期診斷並具有一定特異性的輔助檢查非常重要。2、帕金森病的診斷經顱超聲技術對帕金森病診斷的準確率十分客觀,其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可達0.84和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