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身追求的理想,我有愛和愛我的親人朋友;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
據外媒14日報導,知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
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2018年3月14日)。英國物理學家與宇宙學家,現任職劍橋大學理論宇宙學中心研究主任。霍金做出很多重要貢獻,最主要的是他與羅傑·彭羅斯共同合作提出在廣義相對論框架內的彭羅斯–霍金奇性定理,以及他關於黑洞會發射輻射的理論性預測(現稱為霍金輻射)。
霍金教授的孩子Lucy、Robert 和 Tim在一份聲明中說:
我們親愛的父親今天去世了,我們深感痛心。他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也是一位非凡的人,他的工作和成就將會留存多年。他的勇敢和堅韌,他的才華和幽默激勵了全世界的人們。他曾經說過,「如果宇宙不是你所愛的人的家園,它就不是宇宙。」我們將永遠想念他。
霍金近幾年對人工智慧十分關注,多次發表對人工智慧發展的看法。他認為,人類需警惕人工智慧的發展威脅,因為人工智慧一旦脫離束縛,以不斷加速的狀態重新設計自身,人類將無法與之競爭,從而被取代。
霍金多次敬告世人,關注人工智慧的深遠影響:「強大的人工智慧的崛起,要麼是人類歷史上最好的事,要麼是最糟的。對於好壞我們仍無法確定,現在人類只能竭盡所能,確保其未來發展對人類和環境有利,人類別無選擇。」
霍金21歲時患上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盧伽雷氏症),全身癱瘓,不能言語,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1979至2009年任盧卡斯數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宇宙論和黑洞,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理論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1] 獲得CH(英國榮譽勳爵)、CBE(大英帝國司令勳章)、FRS(英國皇家學會會員)、FRSA(英國皇家藝術協會會員)等榮譽。
2012年4月6日播出的熱播美劇《生活大爆炸》第五季第21集中,史蒂芬·霍金本色出演參與了客串。2017年為英國BBC錄製紀錄片《探索新地球》。[2] 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11月6日表示,技術有望逆轉工業化對地球造成的一些危害,有助於消除疾病和貧困,但人工智慧需要加以控制。[3] 2017年11月,霍金預言2600年能源消耗增加,地球或將變成「火球」。
在霍金的經歷中,我們看到了什麼?
他不怕困難重重,因為他堅信只要努力就一定會產生奇蹟,所以他不斷求索科學精神。當生活給予妳苦難的時候,你不應放棄,而是應該 堅持,超越自我,最終你會獲得成功。
霍金是在21歲(1963年)時診斷出患有會使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症(ALS)。換做常人,或許會抱怨老天的不公。那麼是什麼讓霍金與眾不同的呢?
在《我的簡史》裡霍金承認,在其病症還未得到診斷前,他對生活極為厭倦,總覺得似乎沒有什麼事情值得去做。「我患病的一個後果就是把一切都改變了。當你面臨夭折時,你就意識到生命是值得過的,因為有很多事情等你去做。」出院後不久,霍金做了一個自己將被處死的夢。這使得他「忽然意識到,如果我被緩刑的話,還有很多我能做而且也值得做的事情。另外一場我做了很多次的夢是,我要犧牲自己的生命去救別人。畢竟,如果我反正都要死,不妨做一些好事」。
儘管霍金被「囚禁」在沒有多少自由空間的輪椅上,但他卻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富於勇氣、才智和成就的空間旅行者——他用他的思想對宇宙進行全面探索。雖然在許多人看來他遭受了「人生之大不幸」,可也就在這和「不幸」搏擊的艱難歷程中,印證了他的同胞、大詩人彌爾頓所言:「頭腦是它自己的住所,它在其中可製造地獄的天堂,也可製造天堂的地獄。」
霍金簡史:老照片回顧霍金生平
以下摘錄了霍金自傳《我的簡史》中的一些老照片,大致反映了霍金從童年到老年的基本生活脈絡。讀者朋友可以通過這些照片,認識一個物理學光環之外的霍金。
1942年1月8日,霍金出生於英國牛津。
霍金的父母本來住在倫敦,由於當時正值二戰,他們為了躲避德國飛機的狂轟濫炸,於是搬到了牛津,直到霍金出生以後才重返倫敦。
為什麼到牛津可以避難?據霍金在自傳中說,是因為德國人當時同意不轟炸牛津和劍橋,以換取英國人不轟炸海德堡和哥廷根的承諾。
童年霍金。
霍金父親法蘭克,畢業於牛津大學,從事醫學研究。
霍金母親伊莎貝爾,也是畢業於牛津的才女。
霍金和二妹瑪麗、三妹菲利帕。
倫敦海格特,霍金老家所在的街道。這一片也是一些科學家和學術界人士的聚居地。
二戰中,一枚V-2火箭彈就落到了離霍金家「只有幾間房子遠」的地方。
(V-2火箭,納粹德國在二戰中研製的一種短程彈道飛彈,也是世界上最早投入實戰使用的彈道飛彈,專門為從歐洲大陸攻擊英國本土目標量身定製。)
所幸當時只有霍金父親一人在家,霍金和母親、妹妹一起出門了。更幸運的是,霍金父親也沒有受傷,房子也沒受到重創。之後很多年,那枚火箭彈留下的巨大彈坑,成了霍金和小夥伴一起玩耍的地方。
二戰時的倫敦。
霍金和他的小火車。
據霍金自己回憶,他對火車模型有著強烈的興趣。為了滿足他的興趣,父親曾經搞到一列二手的發條火車,作為他3歲生日之前那個聖誕節的禮物。
二戰剛結束時,霍金又收到了父親從美國帶回來的玩具火車,和之前那架二手貨不同的是,這列新火車還有排障器和八字軌道。
不過,霍金真正想要的是一列電動火車,終於,他抓住父母都出門辦事的機會,偷偷從銀行取出了自己的壓歲錢,去買了一列電動火車。
二戰過後,霍金家的新房子。
1950年,霍金父親開始在倫敦北郊的國立醫學研究所上班。為方便通勤,霍金父母決定搬離倫敦,在倫敦市中心以北20英裡的聖奧爾斯本教堂城買了這幢維多利亞風格的大房子。
霍金父母為度假而購買的吉普賽大篷車。
兄妹三人在大篷車上玩耍。
霍金和小夥伴威廉。
威廉是霍金母親的校友貝裡爾的兒子。威廉的父親、貝裡爾的丈夫是英國著名作家羅伯特·格雷夫斯。霍金和威廉曾經合請了一位私教,那位教師正是羅伯特的門生。據霍金說,此人對他們的教育完純屬應付,每天派給他們的功課就是閱讀聖經並寫作讀後感。
少年霍金,泛舟泰晤士河。
霍金在十歲時通過智力測驗,進了聖奧爾本斯學校,分在A組(共有ABC三組,A組最優,C組最差)。A組實行末位淘汰,過了第一年,排在20名之後的學生都要被降到B組。
霍金在頭兩個學期分別是24和23名,到第三個學期終於升到18名,剛好在降組淘汰制度生效時逃過了降組的命運。
在聖奧爾斯本就讀期間,霍金從未在班級裡名列前茅,但他應該已經表現出了物理學方面的天賦,因為同學們送了他一個綽號——「愛因斯坦」。
霍金(左一)在聖奧爾斯本學校。
十六七歲時的霍金。
1959年,霍金中學畢業,進入牛津大學。
在牛津的前兩年,他覺得非常寂寞。為了交到更多的朋友,他在第三年加入了賽艇俱樂部,並且擔任舵手要職。
遺憾的是,霍金作為舵手的第一場比賽,就讓賽艇偏離了航道,與別的艇迎頭相撞。
不過對霍金來說,比賽勝敗並不要緊,只要能結識更多朋友就行。
賽艇俱樂部成員。
俱樂部大聚會。
1962年,霍金從牛津畢業。
同年10月,他開始到劍橋大學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宇宙學。
劍橋,就是霍金成為霍金的地方。他在這裡經歷了兩件影響終生的大事:一、被確診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症),也就是漸凍症;二、成為他生活的時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
1963年,21歲的霍金被確診患有漸凍症,與此同時,他邂逅了簡·王爾德——他的結髮妻子。
簡被霍金的風趣幽默與獨立性格所吸引。雖然霍金的身體已經出現了漸凍症的症狀,但她覺得,自己存在的意義應該就是照顧霍金。
簡給身患絕症(漸凍症無藥可治)的霍金帶來了生活的動力。
霍金的另一部分生活動力當然是來自物理學,不過,他的物理學研究,很大程度上也要得益於簡的勇敢付出。
霍金和簡的故事,在關於青年霍金的傳記片《萬物理論》中也有大幅展現。
(《萬物理論》海報)
(《萬物理論》劇照)
(《萬物理論》電影截屏)
1965年7月,霍金和簡結為夫妻。
大約婚後兩年,他們有了第一個孩子,是個男孩,名叫羅伯特。
1970年,女兒露西出生。
霍金一家四口。
霍金和簡的第三個孩子蒂莫西受洗後,一家人照了一張合影。
1985年,霍金因患肺炎,做了穿氣管手術,被徹底剝奪了說話的能力,日常會話交流只能通過語音合成器來完成。
大約與此同時,他的首次婚姻出現了裂隙。
簡在參加教會合唱團期間認識了管風琴演奏家喬納森,並逐漸發展出超越普通朋友的友情,而多年來照顧霍金起居的女護士伊萊恩也不可避免地介入了霍金的生活,在這樣的情況下,霍金和簡的婚姻最終在1990年走到了盡頭。
客觀地說,霍金與簡的婚姻,從一開始,就不是普通的婚姻,他們能維持25年之久,並且養育了三個孩子,已經是莫大的奇蹟。
1995年,霍金和伊萊恩結婚。
9個月後,簡和喬納森組建了家庭。
簡後來出版了回憶錄《飛向無限:和霍金在一起的日子》,講述了她與霍金的愛情故事和婚姻生活,電影《萬物理論》正是由此獲得靈感。
霍金和第二任妻子伊萊恩。
霍金再婚後,很少有機會再見家人。2004年初,有媒體報導,霍金遭到伊萊恩的虐待,為此,霍金在醫院病床上發表聲明,表示「全心堅決駁斥說我遭到虐待的說法……」
同年3月,英國警方正式向霍金了解相關情況,由於霍金不願意提出控訴,警方最終只好撤銷案件。
2006年夏天,霍金與第二任妻子伊萊恩離婚,和簡重歸於好。年過六旬的霍金,又開始和子女們一起生活。
2012年,霍金主持倫敦帕運會。
霍金訪問中國,參觀天壇。
霍金和女兒露西一起覲見伊莉莎白二世。
霍金成名之後,幾乎走遍地球上每一片大陸。曾經乘坐潛水艇下到海洋深處,也曾乘坐熱氣球和零重力飛行器遨遊天空。
霍金體驗零重力。
霍金還向「維珍銀河」預訂了太空旅行,可惜,他沒有等到那一天。
2018年3月14日,輪椅上的霍金走到了生命的盡頭。3月14日也是愛因斯坦的生日。
雖然霍金的太空旅行計劃未能實現,但他的思想,早已抵達了宇宙深處。
註:霍金生平相關照片來自霍金自傳《我的簡史》
附:霍金著作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