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從七品縣令調任七品監察御史算是擢升嗎?為什麼?

2020-12-26 騰訊網

表面看起來,明朝從縣令(知縣)調任監察御史,雖然品級沒變,甚至待遇還更差了些。無論是都察院監察御史還是道巡按御史,都是搞監察的,都是拿死工資的清水衙門,不像縣令雖然官階小、品級低,但主政一方,實權在握。

但是這性質可不一樣了,因為監察御史是明代的進士知縣們仕途升擢,從地方到中央的關鍵「捷徑」。

從「縣令」到「監察御史」,必須有三個硬指標。

首先,資歷必須進士、舉人。不是進士、舉人,是縣令也沒用。

其次,必須擔任過兩任知縣及以上,才有資格。

再次,必須迅速地在職內幹出成績,也就是要有成績。

因為正是因為監察御史權力實在太大,可以監督的部門太多。加上明朝的御史言官可以風聞奏事,所以品級很低。

朱元璋廢了御史臺後,組建了都察院,還設置了百十來個道巡按督查御史。可以說把中央六部和地方全都「監督」起來了。

至少一開始,監察御史,都是明朝皇帝相對信任的人。明朝縣令遷監察御史的官員很多。

比如明朝天順年間(明英宗復闢後的年號)的劉必賢,進士出身,在浙江諸暨和南城擔任過兩任縣令。因為施政惠民,廣受好評,也就是說幹出來業績,才有資格被朝廷徵調回京,擔任了監察御史一職。因為又幹得好,所以沒幹多久,空降衢州當知府去了。

所以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來,進士出生,兩任知縣,職內成績,這是遷御史的基礎資格。所以「監察御史」很顯然比「知縣」值錢。

很多知縣幹了一輩子,光知道柴米油鹽,一輩子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政績,在任上走到頭的也多了去了。但是跨過監察御史這道坎,到中央做官也好,再回到地方也罷。必然有質的飛躍了。

——炒米原創首發,歡迎關注或吐槽——

相關焦點

  • 明代從七品縣令調任七品監察御史,是算平級調動?還是算擢升?
    這個職位的官職雖然說只有七品,跟縣令平級,但是卻可以直達朝廷,職能像是紀檢委,又像是巡視組成員。 涉及地方的很多案件,不用上報,他們自己就可以拍板,他們還有一個叫人羨慕和恐懼的職能,那就是彈劾。 尤其是涉及到皇親國戚、地方大員的要案、大案,他們可以到皇上那裡直接彈劾,不算越級。
  • 《毛驢縣令》第二季 潘長江再當"七品知縣"(圖)
         由潘長江領銜主演的古裝大戲、爆笑動作系列喜劇 《毛驢縣令》第二季在央視電影頻道(CCTV-6)開播。第二季在延續第一季輕鬆詼諧風格的基礎上,又融入了新的元素。  《毛驢縣令》系列第二季共有9部,分別為:《草鞋公主》、《打虎上山》、《賭命考官》、《非我莫屬》、《虎口拔牙》、《天外來客》、《宛如格格》、《五官爭功》、《一奶同胞》。故事以清朝為時代背景,以遼東山區偏遠縣城為典型環境,以新任七品知縣伍四六與當地惡勢力團夥的尖銳矛盾衝突為主線,多側面、立體地展現了不同人物的獨特性格。
  • 其實也只是個七品小官
    《九品芝麻官》應該也算是周星馳電影中的經典,其中的不少鏡頭還成為了人們的表情包或者段子。,只是小小的七品官。例如,夏商周時名為「方伯」的官員,其職責就是監察各地的諸侯;在甲骨文中,出現過「東吏」「西吏」的記載,根據專家考證,這些官員的職責之一,就是代表中央巡視地方。
  • 將御史臺改為都察院,建立範圍最廣的監察系統
    到了洪武十五年(1382)十月時,洪武皇帝又突然下令:「更置都察院,設監察都御史人,正七品,以秀才李原明、詹徽等為之;設浙江河南、山東、北平、山西、陝西、湖廣、福建、江西、廣東、廣西、四川十二道監察御史,正九品,其文移則都察院故牒各道監察御史,監察御史呈都察院。」
  • 七品縣令當眾杖打雍正的貼身太監,雍正不怒反大喜:重賞升官!
    古語云「宰相家奴七品官」,由於宰相的位高權重,其府上的下人身份也得以提升。
  • 明代宦官有多大權力?言官體制受其影響
    而言官這個群體,在明代當屬最盛。然而因為明代宦官當權,輝煌的言官體系最終屈居並服從於宦官之下。明朝文官進言明代言官及其機構言官,又稱諫官、垣官。職在諷議左右,以匡人君,監察方式主要是諫諍封駁,審核詔令章奏。在明代,明太祖朱元璋設立了都察院御史一職,御史就擔負著諫言之責。除了都察院的御史,也有一些人擁有諫言之權,那就是六科給事中。
  • 豫劇《七品芝麻官》 鑼鼓喧天
    唱詞鑼鼓喧天齊把道喊  青紗轎坐著我這七品官——  想當年在原郡  我把那書念  涼桌子,熱板凳  鐵硯磨穿  盼到了北京城開了科選  我辛辛苦苦前去考官  三篇文作得好  萬歲稱讚  任命我到河南信陽五品州官  到吏部去領評我先得把那嚴嵩見  老賊要三千兩磨墨的錢  我說,三錢我也沒有  這個老賊  惱羞成怒  把我降到保定府清原縣  五品州降到了個七品縣官——  上任來剛剛才三天  百姓們紛紛告狀到衙前  達官們犯法不懲辦  我怎當百姓們的父母官
  • 80年代三部經典戲曲片 白蛇傳 七品芝麻官 楊三姐告狀 部部都精彩
    那麼今天,我就想和大家重溫一下80年代三部非常優秀的戲曲電影,看過的觀眾一定不在少數,它們分別是——《白蛇傳》、《七品芝麻官》和《楊三姐告狀》。咱們先來說說拍攝於1980年的《白蛇傳》。雖然這是一部京劇電影,但它卻被電影導演拍得異常唯美、極具神話色彩韻味。甚至個別地方的布景,特別像是美極了的山水畫而且還能呈現出3D的效果。
  • 正月十二金不換主演豫劇《七品芝麻官》
    為豐富全縣人民群眾節日期間文化生活,繁榮傳統文化,2018年清河縣一月一劇公益活動在清河大劇院繼續開展,本月由泰山菸酒公益助演的元宵節豫劇《七品芝麻官
  • 新版《七品芝麻官》浙江橫店影視城殺青!
    猛獁新聞·東方今報記者 張學軍  5月15日,由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第28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得主、鶴壁市豫劇牛派藝術研究院院長金不換領銜主演的豫劇電影新版《七品芝麻官》,在浙江橫店影視城順利殺青。
  • 御前七品帶刀侍衛
    聯想我們每天面對的這些「小屁孩兒」,不也是很難伺候的「小皇帝」嗎?和這些孩子們在一起,老師沒點本領,定會在「鬥智鬥勇」中敗下陣來。這種挫敗感,無助感,我們為人師的雖不願意,卻是經常品嘗的。    我這「七品」小教師,也體會過一把「御前帶刀」的榮耀:原本只準備上一節課的小練筆,硬是被這些「小皇帝」「綁架」著上了兩課時。
  • 從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發展歷程看國家監察體制改革—— 根植於歷史...
    元朝制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監察法規《憲臺格例》,在中央設有御史臺,在地方設立行御史臺和22道肅政廉訪司,共同行使監察職責。明代調整了監察機構的設置,改御史臺為都察院,又罷諫院,設六科給事中,成為六部的獨立監察機構,科道並立;地方設13道監察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時設督撫,形成地方三重監察網絡。
  • 「七品芝麻官」扮演者金不換來平輿了!快來瞧瞧是怎麼回事!
    平輿應該有很多父老鄉親聽過金不換老師的作品,但是你見到過本人嗎?金老師塑造的芝麻官形象深入人心,芝麻官雖小,但卻能造福一方,就好比而平輿盛產白芝麻,芝麻也不大,但是卻蘊含著巨大的能量,是我們平輿僅次於小麥的第二大優勢農作物,素有「中原百穀首、平輿芝麻王」的美稱。
  • 【方志四川•人物】冉進財 ‖ 忠孝御史趙成慶
    從至治三年到至順初年(1330年)五月,歷時七年,期間經歷了泰定帝、天順帝、文宗、明宗四位皇帝,趙成慶也由正七品升為正四品的山南江北道廉訪副使。趙成慶在山南江北道廉訪副使任上僅數月,同年升至亞中大夫、雲南諸道肅政亷訪使(正三品)。惠宗,又稱順帝,(後)至元二年(1336年)趙成慶升任至陝西諸道行御史臺侍御史(從二品)。
  • 【方志四川 人物】冉進財‖忠孝御史趙成慶
    從至治三年到至順初年(1330年)五月,歷時七年,期間經歷了泰定帝、天順帝、文宗、明宗四位皇帝,趙成慶也由正七品升為正四品的山南江北道廉訪副使。趙成慶在山南江北道廉訪副使任上僅數月,同年升至亞中大夫、雲南諸道肅政亷訪使(正三品)。惠宗,又稱順帝,(後)至元二年(1336年)趙成慶升任至陝西諸道行御史臺侍御史(從二品)。
  • 看了唐朝史料才知道:薛青麟只是個七品芝麻綠豆侯
    狄仁傑之所以敢不經上報而殺薛青麟,「代天巡狩」還真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按照武周時期的規定,薛青麟根本就不是四品侯,比照當時官階,薛青麟只是個七品芝麻綠豆侯。咱們今天的話題,就是以狄仁傑要殺薛青麟為切入點,來看看唐朝的官爵制度演變,看完之後讀者諸君可能會有哭笑不得的感覺:公爵遍地走,侯爵多如狗,這句話用在唐朝,再恰當不過了!
  • 豫劇《七品芝麻官》,非常經典,出現了多少明清官場現實?
    其中,《七品芝麻官》屬於非常經典的豫劇電影。雖然這個戲曲故事是虛構的,並不符合歷史,但反映了明清官場很多現實情況。今天,我們就從戲曲文化中,聊聊明清官場的一系列現實。 《七品芝麻官》的主角是北直隸保定府清苑縣的七品知縣唐成,北直隸就是現在的河北省。當時,省會在保定,而不是石家莊,保定府確實下轄了清苑縣。
  • 範閒師從五竹、費介實力不俗,為何會敗給七品的他?真實原因很簡單
    範閒師從五竹、費介實力不俗,為何會敗給七品的他?真實原因很簡單! 而七品高手言冰雲選擇背叛範閒,他竟然當眾投奔到二皇子門下,還揮劍將範閒刺傷。要知道言冰雲並不是專業的殺手,他更重要的身份是間諜並非劍客,要刺殺比自己實力更強的範閒很不容易。